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遏製考研“高考化”:必須扛住功利化辦學“壓力”

發布時間:2022-03-30 11:08:00來源: 光明日報

  學曆高消費,該治理了

  【光明時評】

  2022年研究生考試普遍進入複試階段,據媒體(ti) 報道,今年共457萬(wan) 學生參加考研,最終隻有約130萬(wan) 考生入圍複試,考研上線率不到30%。公共討論中也出現一種觀點,認為(wei) 激烈的競爭(zheng) 讓考研日漸“高考化”。

  可以說,為(wei) 了應對考研的激烈競爭(zheng) ,一些本科院校圍繞考研組織教學,高校教育應試化趨勢有所顯現,一些本科生也把考研作為(wei) 畢業(ye) 求職外的另一條出路。考研國家線與(yu) 高考省控線一樣,受到社會(hui) 關(guan) 注。隨著近年來考研報考人數激增,國家線水漲船高,一些考研學生落榜後,繼續選擇“二戰”“三戰”。

  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的必然結果嗎?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7.8%,高考錄取率已經超過90%,在所有適齡學生都是“大學生”之後,要比拚的似乎就是“研究生”身份了。出現當前考研“高考化”的趨勢,根源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普及化的過程中,社會(hui) 的教育觀、人才觀沒有得到同步調整,學曆導向仍被有意無意地強化,高等院校以學曆為(wei) 導向辦學,學生以提升學曆規劃學業(ye) 發展。直麵考研“高考化”這一趨勢,扭轉社會(hui) 的“唯學曆”論,推進我國社會(hui) 從(cong) 學曆社會(hui) 向能力社會(hui) 的轉型迫在眉睫。

  針對“超過300多萬(wan) 考生落榜”的現實,不少人呼籲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讓更多考研生“上岸”。研究生擴招,從(cong) 眼下看,似是“多贏”之舉(ju) :更多學生考研成功,既能延緩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難,也能降低考研競爭(zheng) 難度;對於(yu) 高校來說,則收獲了研究生教育的大發展,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隨著研究生擴招,也可招碩士,舉(ju) 辦研究生教育,提高辦學層次。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是需要警惕的短視、功利之舉(ju) 。

  遏製考研“高考化”,應嚴(yan) 控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如果為(wei) 迎合“考研熱”而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將進一步刺激“考研熱”,加劇學曆高消費問題。以全國教育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測算,從(cong) 1998年到2021年,我國碩士招生擴大17.3倍,遠高於(yu) 普通本科招生(5.8倍)和博士招生(7.4倍)的增幅。2007年,教育部曾提出“研究生擴招比例將控製在5%以內(nei) ”,同時對研究生培養(yang) 質量提出要求,不過這一比例隨後被突破。

  這是因為(wei) ,發展研究生教育存在兩(liang) 個(ge) 現實“壓力”。一是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壓力,擴招碩士可給麵臨(lin) 就業(ye) 難的本科生更多深造機會(hui) 。二是對於(yu) 很多高等學校來說,是否舉(ju) 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規模有多大,是我國高等教育界評價(jia) 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與(yu) 這樣的指標對應,很多本科院校也在積極申請碩士點、博士點,向綜合性研究性大學轉型。

  說到底,這些都是功利化辦學的“壓力”。當前,發展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遏製考研“高考化”,治理學曆高消費問題,必須扛住這些短視、功利的“壓力”,嚴(yan) 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升本科院校教學質量水平。按照國家層麵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要求,黨(dang) 政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曆”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wei) 導向、以崗位需求為(wei) 目標的人才使用機製,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推動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麵。

  (作者:蔣理,係教育研究者)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