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累計建設口袋公園2萬餘個 各類濕地公園達1600餘處
全國累計建設口袋公園2萬(wan) 餘(yu) 個(ge) ,各類濕地公園達1600餘(yu) 處
讓家園更美群眾(zhong) 更滿意(產(chan) 經觀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④)
本報記者 丁怡婷 喬(qiao) 棟 劉新吾
行路見蔭的綠道,花香鳥啼的公園……在不少地方,山水草木與(yu) 城市相融相生,令人心曠神怡、享受美好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讓我們(men) 生活的家園更綠更美”。如何把城市建設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li) 家園,讓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記者帶您走進3座城市,發現人與(yu) 自然和諧之美。
盤活有限空間,讓廢棄荒坡變身居民身邊的口袋公園
城市空間寸土寸金,綠化文章該怎麽(me) 做?近年來,不少城市充分利用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後等空間“見縫插綠”,讓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多了起來。
潺潺溪水穿園而過,“乒乒乓乓”的擊球聲此起彼伏,與(yu) 兒(er) 童們(men) 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在重慶兩(liang) 江新區,龍竹路社區體(ti) 育文化公園披上“綠衣”,好不熱鬧。家住附近的袁女士每天早晚都來這裏散步:“這裏以前就是夾在住宅中間的一片荒坡,垃圾成堆、氣味難聞,現在成了小區的‘後花園’!”
這樣的坡坎崖地形,在山城重慶並不少見。“重慶地形崎嶇,小區之間的零散土地或雜草叢(cong) 生或土石裸露,不適合單獨開發利用。我們(men) 通過建設口袋公園,將荒坡‘斑禿’變成綠色‘掛毯’。”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公園管理處處長王皓敏說。
2021年,經過3個(ge) 月“美容手術”,龍竹路社區的荒坡變身為(wei) 體(ti) 育文化公園——
就地取材巧改造。利用近10米的場地高差,設計了兒(er) 童攀爬彩丘、下沉式兒(er) 童活動沙池;平坦處則添置乒乓球台、籃球場等運動設施。“既節省了土石方外運成本,又增添了活動樂(le) 趣,一舉(ju) 兩(liang) 得。”王皓敏說,公園還打造了一條環形跑道、設置了一批座椅,方便市民運動休憩。
悉心綠化增顏值。將香樟、黃葛等鄉(xiang) 土樹種“搬”進園內(nei) ,春鵑、馬鞭草等植物“鋪”上山坡,小河中蘆竹、睡蓮等錯落有致,速生與(yu) 慢生結合、常綠與(yu) 落葉搭配,實現“四季見綠、兩(liang) 季有花”。
建設好,更需養(yang) 護好。公園裏,綠化養(yang) 護工陳安水弓著身子、拎著鋤頭,一下一下往土裏刨,換栽楨楠樹:“公園剛建成不久,如果發現有樹木難以存活要及時更換,還得定期施肥、澆水,讓它們(men) 快點長起來。”
“口袋公園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feng) 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載體(ti)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hui) 秘書(shu) 長賈建中認為(wei) ,口袋公園最主要的特征是小而精、小而美、就近布局、開放共享,方便居民使用。
為(wei) 了最大程度讓群眾(zhong) 滿意,龍竹路社區的工作人員還頗費了些功夫。
最開始,龍竹路公園“插”在小區中間,兩(liang) 側(ce) 小區都圍起護欄,居民步行時要繞一圈才能進入公園。
怎麽(me) 辦?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和開發商坐下來開會(hui) 討論,你一言我一語。
“拆掉圍欄修個(ge) 門吧!大家散步方便。”
“門太多了不安全,本來就是散步,走幾步沒什麽(me) 。”
…………
最終經過協商,大家決(jue) 定在圍欄中加設小門。小區居民可以刷卡打開,既方便又安全。
如今,重慶的口袋公園越來越多,讓山城綠意盎然。武隆區兩(liang) 路口遊園,栽種冬季開花的銀葉金合歡,實現“四季賞花”,還裝飾了祥雲(yun) 柱、鴨子石雕,增添遊園趣味;南岸區溫馨南苑小區,昔日“髒亂(luan) 差”的老舊小區院壩上,如今花草樹木和休閑廊亭相映成趣……據統計,重慶坡坎崖綠化美化項目總量已超過1300個(ge) ,總麵積超過3000萬(wan) 平方米。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目前全國已累計建設口袋公園2萬(wan) 餘(yu) 個(ge) ,建設綠道8萬(wan) 餘(yu) 公裏,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麵積約15平方米。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國將持續建設分布均衡的公園體(ti) 係,讓居民走出家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不斷完善城市綠地服務居民休閑遊憩、體(ti) 育健身、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
治理黑臭水體(ti) ,建設濕地公園,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態係統
水係,是城市生命體(ti) 的有機組成部分。
清明前後,山西太原市的汾河濕地公園內(nei) ,柳樹剛剛抽出新芽,草甸上冒出了新綠,連白鷺等珍稀鳥類,也趕來“湊熱鬧”。附近高樓佇(zhu) 立、車流繁忙,卻和濕地裏的世界融為(wei) 一體(ti) ——城市與(yu) 自然,就這樣共生共存,產(chan) 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眼前的一切,讓人很難與(yu) 10多年前的景象聯係起來。家住太原市勝利橋東(dong) 附近的王強,至今記得小時候從(cong) 汾河河道裏飄出的味道:“走到跟前就是一股惡臭襲來,夏天漲水的時候,河道就成了‘垃圾場’,有時甚至會(hui) 順水漂下沙發、凳子。再後來,西山那一帶挖沙,河道到了冬天就幹枯了。”
一水中分,九水環繞。千百年來,縱貫太原南北的汾河滋潤和澆灌著這座城市。不過,上世紀90年代之後,汾河及它的9條支流卻成了“黑臭”的代名詞,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近年來,太原市相繼實施“九河”綜合治理、汾河城區段分期治理等工程,呈南北長條狀分布的汾河濕地公園正是在此基礎上建成的。“濕地公園如同一個(ge) 大‘海綿’。如果汙水源源不斷,就算濕地的儲(chu) 水、淨化功能再強,依然治標不治本。”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邵社教說。
要治本,做好汾河城區段的排汙口管理至關(guan) 重要。排查汾河支流小東(dong) 流河時,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德茂曾帶隊到一家建材廠檢查,問道:“那個(ge) 排汙口是不是你們(men) 的?”負責人矢口否認。仔細摸排後才發現,該廠的排水口很隱蔽,延伸到數十米外的一處荒地排進河道。“光在小東(dong) 流河施工段,短短930米,排汙口多達10處!”許德茂說,通過走訪,汾河及支流共排查出1000多處排汙口,通過治理,從(cong) 根子上避免了河道再汙染。
濕地公園內(nei) ,不少綠洲、小島頗具意趣、引人駐足。一問才知,這一設計有其特別考慮。“為(wei) 了給動植物留出充分的上岸空間,我們(men) 采取了多台階、自然緩坡式堤壩,使用草皮、草灌等生態材料,讓景觀更自然更和諧。”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任敏康介紹。
濕地公園也被稱為(wei) 城市生態係統的“腎”,對城市小氣候、水域的水量和水質、流域生態多樣性等影響明顯。汾河濕地公園建成後,汾河太原段的蓄水量增加了20%,目前已有紫鷺、斑嘴鴨、花鳧、翠鳥等165種鳥類常年造訪。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城市擁有了濕地公園。據了解,我國295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的黑臭水體(ti) 基本消除,全國各類濕地公園達1600餘(yu) 處。
推進城市更新,廣場改造、設施升級撬動綠化新空間
恰到好處的城市綠化,離不開園林綠化工程師們(men) 的巧妙設計。和煦春風中,來到北京西單商圈的購物廣場“更新場”,隻見坡地上傘(san) 房狀的委陵菜已經返青,一叢(cong) 叢(cong) 綠色鳶尾草競相生長。
“過段時間你再來,國槐、欒樹長出新葉,三角梅、舞春花盛開兩(liang) 旁,好像身處城市森林。那真有點‘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思了。”說起自己參與(yu) 的綠化改造項目,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公司總設計師李戰修打開了話匣子。
今年56歲的李戰修在園林綠化行業(ye) 幹了近30年,從(cong) “大廣場、大草坪”到“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從(cong) “大量引進洋花洋樹”到“因地製宜推廣鄉(xiang) 土植物”,他見證了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點滴變化。
——設計更加親(qin) 近自然。
“以前這附近也進行過改造,但綠化主要是引進規整的草坪,樹種得不太多,夏天遮陰不夠。如今綠植和布景造型多了,更加回歸自然,感覺是在公園中逛街。”打小在西單地區長大的北京市民肖明說。
改造之初,李戰修和同事麵臨(lin) 的第一道難題,是覆土不足的限製——原來的覆土層僅(jin) 60厘米厚,影響樹木正常生長,每年還得換栽。為(wei) 此,設計師們(men) 將地下廣場由4層減為(wei) 3層,將更多空間留給地麵綠化,覆土厚度增至1.5米至2米。
建築物做“減法”,綠化就能做“加法”。漫步“更新場”,屋頂花園中油鬆、元寶楓等樹木高低錯落,下沉廣場上的海棠圍成一圈,與(yu) 丁香、小黃楊等低矮灌木,委陵菜等地被植物交相呼應,形成層次豐(feng) 富的植物群落。
“廣場占地麵積1.8萬(wan) 平方米,綠化麵積由原來的5000平方米增至1.1萬(wan) 餘(yu) 平方米,喬(qiao) 木由約100株增至300餘(yu) 株。”李戰修介紹,下沉式商業(ye) 廣場藏在通透疏朗的森林綠意中,再配上能夠降噪隔熱的灰色火山岩外立麵,達到了“隱於(yu) 鬧市”的效果。
——綠化方案更加科學。
“為(wei) 什麽(me) 不多種些常綠樹種?”看到廣場上除了少部分油鬆、白皮鬆等常綠樹種之外,不少落葉喬(qiao) 木尚處休眠期、樹冠光禿禿的,記者心生疑問。
“其實在北方地區,多種冬季落葉喬(qiao) 木有利於(yu) 透光,讓人們(men) 可以充分享受暖陽。”李戰修解釋道,過去北京也曾嚐試引入一些常綠闊葉樹種,但存活率不高。經過長年摸索發現,北京的落葉喬(qiao) 木與(yu) 常綠喬(qiao) 木的比例保持在7∶3較為(wei) 合適,有利於(yu) 創造夏天遮陽、冬天溫暖的城市休閑環境。
此外,近年來城市綠化也在努力追求節儉(jian) 、務實。在“更新場”的草坪上,冷季型草和委陵菜等野生草交替布置。“早熟禾、高羊茅等冷季型草整齊美觀,但耗水多、養(yang) 護成本高,適宜在重點區域少量使用;委陵菜的枯草期比冷季型草長,但無需施肥、生命力強。二者按照一定比例布置,能夠優(you) 勢互補。”李戰修介紹,冷季型草和野生草的混播方式已在不少園林綠化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
城市更新,既涉及老舊建築的改造,也包括基礎設施的升級。北京平安大街示範段綠化改造項目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曾經空曠灰色的街道變成了花草相伴的綠道,遮陽又養(yang) 眼。”在北京,90後胡昕喜歡從(cong) 平安大街騎著自行車,一路途經北海、南鑼鼓巷,感受老北京的風韻。
過去,道路寬度達三四十米的平安大街兩(liang) 側(ce) ,多為(wei) 二層及以下的低矮建築,空間比例失調且綠蔭不足。為(wei) 此,李戰修和團隊在大街中央新增一條平均寬度約3米的綠化帶,上層種植國槐、海棠等鄉(xiang) 土品種,下層栽種月季、繡球等植物,底部再配植宿根花卉等;兩(liang) 側(ce) 則拓寬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搭配綠竹、坐凳、無障礙設施等,營造“騎行在林蔭路、健步在花園街、休閑在微公園”的舒適氛圍。
從(cong) 業(ye) 多年的李戰修發現,近年來城市園林綠化行業(ye) 越發受到重視,項目的數量和投資體(ti) 量也在變大,“城市更新還有不少挖潛空間。我們(men) 要創造更多貼近自然、耳目一新的作品,讓百姓生活更舒適更愜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