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冠軍之路的變與不變
花滑冠軍(jun) 之路的變與(yu) 不變
年輕一代如何續寫(xie) 傳(chuan) 奇
今年2月,隋文靜、韓聰在北京冬奧會(hui) 上為(wei) 中國隊填滿了金牌九宮格。這也是繼申雪、趙宏博之後,中國在曆屆冬奧會(hui) 上拿下的第二塊花樣滑冰雙人滑金牌。
比賽結束,中國花滑隊雙人滑主教練趙宏博和中國花滑協會(hui) 主席申雪,走到冰上,與(yu) 隋韓二人相擁合影。
從(cong) 2010年在溫哥華冬奧會(hui) 上獲得雙人滑金牌,到如今執教國家隊,12年間,趙宏博從(cong) 冬奧會(hui) 冠軍(jun) 轉身為(wei) 冠軍(jun) 的教練,見證著中國花滑幾代運動員在冰場的一次次突圍,傳(chuan) 承著上一代破冰者為(wei) 下一代執燈,在變與(yu) 不變中不斷滑向更大的舞台。
很多運動員都有一個(ge) 觀點,走下領獎台時,一切歸零。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zhuan) 訪了幾代中國花滑名將,聽他們(men) 講述如何續寫(xie) 冰上傳(chuan) 奇。
技術難度的變與(yu) 不變
“一段艱難旅程的終點。”一家國外媒體(ti) 評價(jia) 隋文靜韓聰奪金時稱,這是“最完美的收官”。
這是中國隊的背水一戰。趙宏博回憶,在當天的自由滑比賽中,隋文靜韓聰通常使用的“撚轉三周”改成了“撚轉四周”,以增加獲勝概率,“高手對決(jue) 差一點都不行”。
對技術難度的樸素追求,中國花滑運動員代代相傳(chuan) 。
早在備戰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hui) 時,申趙的教練姚濱就決(jue) 定,不能放棄技術動作上的優(you) 勢,必須要去嚐試拋四周跳。
拋三周跳很容易,但再加360度,需要身體(ti) 的能力、體(ti) 重、力量、速度同時加成,這個(ge) 動作當時全世界無人實現。
那時的訓練條件很差,運動員基本上靠“生摔”。“申雪的五髒六腑都快摔出來,經常摔得腹腔痙攣。”趙宏博回憶,摔了44次,他和申雪才真正完成這個(ge) 動作。
備戰北京冬奧會(hui) 時,對技術的追求依然是中國花滑隊不變的法寶,但支撐體(ti) 係已經發生了若幹的變化。
數據分析已經被引入,運動員是否具備四周跳的能力大數據分析會(hui) 給出結論。還有,冰場上空安裝了滑軌,運動員在做新難度動作的時候,滑軌能保護運動員安全落冰,不會(hui) 摔得太重。
“練得厚”,是做運動員時,趙宏博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現在做教練時對運動員的要求。
1992年,14歲的申雪和19歲的趙宏博開始搭檔,當時還是花滑新手的申雪幾乎跟不上已是全國冠軍(jun) 的趙宏博的節奏。趙宏博成了她的“二教練”,每次練完教練姚濱布置的任務後,申雪還要再完成趙宏博布置的比教練多出不止一倍的加額功課。
後來人們(men) 驚歎申雪能如此完美地完成拋跳四周的高難度動作時,她則表示,這有趙宏博很大的功勞。正是那些足夠厚的練習(xi) ,讓她足以應對重要場合的各種壓力和意外因素。
當趙宏博轉變角色,“練得厚”被他帶入了新角色。
雙人滑選手彭程將趙宏博視作“嚴(yan) 父”,從(cong) 2013年算起,她和教練已朝夕相處近十年。備戰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趙宏博更是沒有缺過一場訓練。
彭程記得,2021年11月的一個(ge) 晚上,趙宏博接到他哥哥的電話:母親(qin) 身體(ti) 狀況不好,吃不下飯。當天晚上,趙宏博的母親(qin) 就去世了。
那時全體(ti) 運動員因疫情封閉訓練,也是備戰冬奧會(hui) 爭(zheng) 分奪秒的時刻。第二天,當彭程和隊友還在琢磨教練來不來訓練場時,趙宏博出現了,他戴著一個(ge) 黑色口罩,在場邊看著大家訓練的每一個(ge) 動作,話卻格外少。
那天擺在趙宏博隔離房間外的三餐飯,他一口也沒動。
彭程默默記下了這些瞬間。她始終記得申雪對她說過的話,“成績無法陪你走一輩子,但是人品和你做事的方法會(hui) 伴隨你一生。”
從(cong) “運動員”到“藝術家”
“我就臉皮厚點叫自己‘藝術家’了。”冬奧會(hui) 結束後,隋文靜在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舉(ju) 辦的一次分享活動中開玩笑說,“我現在也在學習(xi) ,嚐試朝著更高的藝術台階邁進”。
“一個(ge) 藝術家才會(hui) 是一個(ge) 好的花滑運動員。”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分黨(dang) 組書(shu) 記羅斌對隋文靜肯定。“無論是舞蹈還是花滑,最終追求的一定是技術背後的思想、精神和藝術內(nei) 核。”
一組簡短的對話其實是幾十年間,中國花滑隊對藝術表現力的追求與(yu) 探索。
技術水平和藝術表現,是花滑項目評分的兩(liang) 大標準。而藝術表現力不強,一度被認為(wei) 是中國花滑隊的阿喀琉斯之踵。
“要摘掉給中國花滑隊扣上的表現力不強的帽子,真的就像翻大山。”趙宏博說。
趙宏博第二次參加世錦賽,是1996年在加拿大埃德蒙頓,排名第15。當時的技術難度,足以進到世界前五。
但一直有聲音說,中國運動員一流的技術、二流的表演。
一次次大賽中積累了經驗後,中國花滑隊員才明白,技術隻是裁判眼中的一個(ge) 維度,整套節目,從(cong) 音樂(le) 到服裝,甚至到運動員的表情、眼神都在考量範圍之內(nei) 。國際裁判員甚至會(hui) 通過運動員的舉(ju) 止言談,看你具不具備世界前幾名的修養(yang) 和素質。
早期的中國花滑隊,隊裏各種活計幾乎都由姚濱一手完成。理發、化妝,編排音樂(le) ,裁剪、製作服裝,用趙宏博的話說,是“純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隊員們(men) 甚至叫他“巧手男媽媽”。
備戰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hui) 時,有觀點認為(wei) ,中國花滑要走出去,必須要吸納國外很多優(you) 秀的東(dong) 西,要國際化。藝術,同時也被提到一個(ge) 重要位置。
中國花滑運動員也由此打開更加寬闊的視野。他們(men) 去國外訓練,與(yu) 業(ye) 內(nei) 高水平人士交流,接觸了西方的花樣滑冰文化。後來被視為(wei) 中國花滑經典之作的《圖蘭(lan) 朵》也應運而生。
姚濱帶申雪趙宏博去看《圖蘭(lan) 朵》的歌劇,請來美國著名編導利安·米勒根據劇情編排動作。整套動作不僅(jin) 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還加入了世界上從(cong) 不曾有運動員完成的高難度動作——“拋跳四周”。
服裝由花樣滑冰行業(ye) 的頂級設計師設計,一套約兩(liang) 萬(wan) 美元,比賽時聘請的化妝師與(yu) 國際巨星用的是同一位。
姚濱還請來國內(nei) 知名導演陳維亞(ya) 作指導。那時,陳正在和張藝謀籌備《圖蘭(lan) 朵》的演出。陳維亞(ya) 說,“我不懂技術,我來是給你們(men) 講劇情和對每段音樂(le) 的理解。”
那套節目一舉(ju) 獲得國際裁判的認可,拿下中國在雙人滑領域的第一個(ge) 世界冠軍(jun) 。
兩(liang) 人的藝術表現力在2007-2009年再上了一個(ge) 台階。申雪趙宏博暫別賽場,在世界巡回表演,正是這段經曆讓他們(men) 接觸了大量舞種,將花滑向舞蹈的內(nei) 涵靠攏,並找到了適合的表演方式。
如今,擔任教練的趙宏博,依然堅持“兩(liang) 條腿走路”,將培養(yang) 運動員的藝術表現力放在重要位置。
2019年,中國花樣滑冰協會(hui) 與(yu) 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舞蹈家們(men) 為(wei) 花滑運動員提供舞蹈技能方麵的訓練。
北京冬奧會(hui) 上,隋文靜韓聰兩(liang) 分多鍾的短節目得分打破冬奧會(hui) 紀錄。韓聰回憶,曾經為(wei) 了配合節目裏的弗拉明戈風格音樂(le) ,兩(liang) 人假期去找弗拉明戈的舞蹈老師學習(xi) ,“老師說去哪兒(er) 練,我們(men) 就跑去哪兒(er) 練”。
韓聰說,兩(liang) 人還想辦法通過上肢肢體(ti) 與(yu) 滑冰腳架的更好配合,將弗拉明戈舞融入到滑冰運動中,呈現出和一般地麵舞蹈不同的表現力。
事實上,被稱作“蔥桶組合”的隋韓一開始並不被看好,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因素就是兩(liang) 人的體(ti) 型接近,與(yu) 花滑選材中的男選手高大,女選手嬌小的一般標準不同。
羅斌表示,與(yu) 西方運動員的先天身體(ti) 條件相比,中國運動員並不占優(you) 勢,但是隋文靜韓聰巧妙地利用了自己身體(ti) 的長處,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並將這種長處和表現方式體(ti) 現得淋漓盡致。
“每一個(ge) 細節都有高質量的表達。在後來四周跳落地,指尖延展出來的那個(ge) 動作瞬間,會(hui) 讓人發現一種芭蕾舞審美的韻致。”羅斌稱讚道,這次兩(liang) 人完成的舞蹈層麵的質感,是他這些年來所看到的中國花滑選手表現最好的一次,達到一種“化境”的狀態,可以讓人忘掉他們(men) 的技術,進入藝術體(ti) 驗。
中國來信改變國際評分規則
在花樣滑冰裏,有一組難度較高的動作,叫做雙人滑螺旋線——男孩作為(wei) 規尺,女孩躺下圍繞男孩轉。這組動作分前外、前內(nei) 、後外、後內(nei) 4種,其中最難的是前外螺旋線。
在申雪趙宏博的時代,全世界能做前外螺旋線的隻有他們(men) 二人。直到現在,世界上能做這個(ge) 動作的也隻有中國的隋文靜韓聰、彭程金楊兩(liang) 對選手,可以說是來自中國運動員對花滑技術的創新。
然而,申雪發現,針對這一技術動作的評分,裁判判罰標準不一。
2021年亞(ya) 洲花樣滑冰公開賽暨冬奧測試賽,運動員前外螺旋線的定級為(wei) 4級,在基礎分上,裁判員給出的質量和執行分數都是正分,從(cong) +1到+3。而之後的國際滑聯都靈大獎賽雙人滑比賽中,該技術動作定級3級,裁判員給出的質量和執行分數變為(wei) +3到-2不等。
申雪認為(wei) ,由於(yu) 技術難度大,很多裁判沒有見過這套動作,影響了加減分的不同尺度,在運動員姿勢符合相關(guan) 規定的前提下,減分對運動員是不公平的。
於(yu) 是,申雪致信國際滑聯技術委員會(hui) 的主席和成員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信中,她說,“我當運動員的時候,用了整整3年練習(xi) 這個(ge) 動作,變換了很多種姿態嚐試完成它。我們(men) 的運動員從(cong) 開始練習(xi) 到現在,也經曆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把動作加入到這個(ge) 賽季的節目中”。
她在信中還強調,到目前為(wei) 止,能夠完成前外螺旋線的運動員少之又少,根源在於(yu) 它的難度遠遠高於(yu) 其它種類的螺旋線,而且這套技術姿勢富有原創性。
“不斷的技術創新是推動花樣滑冰運動發展,始終保持活力與(yu) 吸引力的源泉。”申雪希望影響更多的裁判認識到這套動作。
一些人勸過申雪,如果行不通,就用回其他沒有風險的動作。但申雪的堅持最終為(wei) 我國運動員爭(zheng) 取到該技術動作的認可。
國際滑聯技術委員會(hui) 後來在回信中表示采納這一情況,他們(men) 將在賽前會(hui) 議中提示各位裁判。這一表態,意味著將為(wei) 這套動作爭(zheng) 取到一定的技術分,也決(jue) 定了整個(ge) 花滑行業(ye) 今後包容創新的發展方向。
申雪坦言,這件事的出發點是希望鼓勵運動員和教練員使用新動作,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去嚐試新的動作,花樣滑冰就不叫“花樣”滑冰了。
“花樣滑冰就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不停地突破人類的極限,才有了花樣滑冰更好的發展,更多的受眾(zhong) 麵。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不輕言放棄的自我挑戰。”申雪說。
申雪始終記得,1999年在芬蘭(lan) 首都赫爾辛基拿到世界第二名的那場充滿戲劇性的比賽。加拿大一家電視台在拍攝比賽現場時,拍到了兩(liang) 個(ge) 裁判作弊,打手勢的視頻。作為(wei) 剛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國運動員,輸給了有失誤的“第一名”。
2018年,同一個(ge) 地點,迎來另外一對中國運動員隋文靜韓聰的比賽。“我們(men) 很清楚那時每一步我們(men) 是怎麽(me) 過來的,當他們(men) 走到這一步時應該注意什麽(me) 。”
申雪與(yu) 趙宏博將多年親(qin) 身經曆傳(chuan) 授給這一代年輕運動員,“從(cong) 世界第二到世界第一,看起來隻有一步之遙,但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如今的年輕運動員還記得教練對他們(men) 講過的往事,那些不被國外裁判認可時的無助和難過,全靠自己拚下來。“中國花樣滑冰有現在的國際地位,真的是靠前輩們(men) 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彭程說。
花滑戰袍傳(chuan) 遞中華文化
在北京冬奧會(hui) 花樣滑冰團體(ti) 賽決(jue) 賽雙人自由滑賽中,彭程、金楊伴著《夜宴》組曲翩翩起舞,如同展現一幅優(you) 美的水墨山水畫。他們(men) 的演出服運用了傳(chuan) 統的紮染工藝來體(ti) 現水墨漸變的感覺,融入非遺文化蘇繡裝飾,袖口還有中國經典牡丹紋樣,被對手們(men) 稱讚不已。
在這項觀賞性高的運動裏,一件好的服裝被視為(wei) 花滑運動員的“戰友”,幫助運動員進入角色,展現故事情感。每年國際滑聯都有一項最佳服裝獎,評選出當年最好看的一套“考斯騰”。
而在申雪、趙宏博最初參加國際比賽時,中國隊的服裝簡陋粗糙。1996年趙宏博第二次參加世錦賽,比賽服是姚濱設計的,趙宏博的姐姐幫著貼的亮片。申雪形容自己的裙子就是“兩(liang) 塊布疊上,中間掏一個(ge) 窟窿,再修修邊”,有時穿上後自己都會(hui) 不好意思。
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國花樣滑冰的比賽服由國外設計製作,所用的麵料也大多是國外的,後期改動也較為(wei) 麻煩。
備戰北京冬奧會(hui) 時,服裝被納入“科技冬奧”項目。2020年,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成立。該中心主任、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介紹,今年著重增強中國傳(chuan) 統工藝運用,比如刺繡、傳(chuan) 統印染等。
一件花滑比賽服的問世,首先要求設計師了解背景音樂(le) 、主題思想,以及教練和運動員的特點,畫出效果圖,得到雙方認可後,選擇適合的材料製作。輕盈、飄逸或是現代感的麵料則能直接體(ti) 現服裝的風格。接著打板、裁剪、製作裸衣,在正式比賽前試穿,再根據反饋進行合體(ti) 度和舒適度的調整。
在北京冬奧會(hui) 花樣滑冰團體(ti) 賽冰舞自由舞比賽中,王詩玥劉鑫宇身著青山綠水“考斯騰”,創意取材於(yu) 中國山水畫,男伴衣衫繪有“青峰疊嶂”,女伴的一襲水藍色裙宛如“浮雲(yun) 綠水”。他們(men) 說穿上這套比賽服有一種“大好河山任我馳騁”的感覺,更加自豪於(yu) 在奧林匹克舞台上傳(chuan) 播中華文化。
獲得北京冬奧會(hui) 雙人滑第五名的彭程說,盡管遺憾沒有登上領獎台,但她依然享受這次比賽。“比賽中,大家都會(hui) 注意自己的表情,而我這次是發自內(nei) 心的笑。”
在北京冬奧會(hui) 表演滑中,彭程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歌手李健創作的《異鄉(xiang) 人》。她還提議,用更加生活化的服裝展現遊子漂泊的心境。此時距離這個(ge) 東(dong) 北女孩來到北京,已有10年了。
在奧運會(hui) 賽場上選擇中國歌曲,是這一代運動員展現出來的自信——不僅(jin) 要讓中國觀眾(zhong) 看得懂,也要打動國外裁判員。彭程認為(wei) ,在奧運會(hui) 的舞台上,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傳(chuan) 遞給世界,讓世界的觀眾(zhong) 、裁判、其他國家的選手對中國文化更感興(xing) 趣,是他們(men) 的責任和使命。
解說員在評價(jia) 北京冬奧會(hui) 比賽裏彭程的表現時,稱她像曾經的申雪。在彭程手機裏,存著不少申雪趙宏博以前的比賽視頻,她看得最多的,是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hui) 奪冠的那次。“他們(men) 堅定的眼神給人力量。”彭程說,從(cong) 那時到現在,中國花滑沒變的,是不認輸的精神。
下了領獎台就得從(cong) 零開始
有人說,最難培養(yang) 的是飛行員,其次就是花樣滑冰運動員。
姚濱曾介紹,花滑運動員首先在外觀自然條件上,形象、身材盡量好,而且身體(ti) 素質,肌肉力量、柔韌、爆發達到一定水平。其次,還需要具備音樂(le) 素養(yang) ,舞蹈素養(yang) 等。這也造成花滑選手的培養(yang) 周期較長。在姚濱看來,培養(yang) 一個(ge) 花樣滑冰運動員一般需要10年左右。
“下了領獎台就從(cong) 零開始了。”趙宏博認為(wei) ,如今中國花滑的格局,未來4年將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
在趙宏博看來,這一屆的奧運選手多為(wei) 傷(shang) 病所擾,可能將進入一段時間的調整期,急需後備力量。
2018年,為(wei) 了備戰北京冬奧會(hui) ,花滑項目開展了大規模跨界跨項選材,北京舞蹈學院的學生也被選拔入花滑隊伍中。但由於(yu) 訓練時間短,暫未有頂級選手顯現。
如何應對下一個(ge) 備戰周期?趙宏博表示,仍然是從(cong) 訓練體(ti) 係抓起。他說,目前中國花滑成功的模式就在於(yu) 訓練體(ti) 係的完整性,教練員是複合團隊,有著世界訓練模式的前瞻性、科學性、完整性,才能讓運動員有最頂級的訓練平台。
“現在我們(men) 的隊伍太少了,一般依靠地方隊和俱樂(le) 部,但俱樂(le) 部更多是商業(ye) 模式,訓練體(ti) 係的完整科學跟國家隊沒辦法比,想要篩出具備優(you) 秀潛質的運動員很難。”
在趙宏博看來,要向全國花滑項目教練員,推廣科學的訓練體(ti) 係和“冠軍(jun) 模式”,成立更多基地,搞活已有的基地,篩選有潛力的孩子盡快進入國家隊集中訓練。
申雪提倡從(cong) 校園培養(yang) 體(ti) 係入手。她認為(wei) ,複合團隊不止教練員,也離不開科研、康複、心理團隊的支撐,因此擴大培養(yang) 體(ti) 係,尤其是院校的培養(yang) 體(ti) 係十分重要。
這些工作從(cong) 向全國推廣花樣滑冰開始。北京冬奧會(hui) 之際,中國花樣滑冰協會(hui) 將花樣滑冰以廣播操的形式,把這項運動帶到陸地、帶到偏遠的山區、沒有冰雪覆蓋的地方,讓更多的孩子了解花樣滑冰。
申雪說,廣播操裏的滑行、旋轉、步伐、跳躍、行禮致敬等動作,都可以穿著普通的鞋子在陸地上完成,他們(men) 跟奧運會(hui) 選手做的是同樣的動作。
這些年來,申雪走過中國大江南北,推廣花樣滑冰。她發現,如今家長送孩子練花滑的初衷已和自己的父輩完全不同。
在國家整體(ti) 經濟較弱的年代,對於(yu) 父母都是工人的申雪來說,進入國家隊,夥(huo) 食不錯,時常發衣服,練到一定程度還可以掙工資、轉業(ye) 分配工作,是解決(jue) 家庭負擔的一種方式。
時代變了。現在接觸花滑的很多孩子,家庭條件優(you) 渥,花滑作為(wei) 他們(men) 的一個(ge) 愛好或特長,家長希望他們(men) 借此鍛煉身體(ti) ,培養(yang) 良好的心態和氣質。
“成為(wei) 運動員意味著,每天要麵臨(lin) 摔倒和爬起來,要攻克不同難關(guan) 。數百數千次的失敗,才能換得一次成功。這些從(cong) 小沒吃過苦的孩子,除非自己特別熱愛,才能夠堅持下去。”申雪說。
對於(yu) “運動員”三個(ge) 字,他們(men) 有著最深切的體(ti) 會(hui) 。從(cong) 零開始的路上,花滑運動員來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終沒變的,是一代代傳(chuan) 遞下來的不服輸的精神,對抗著未來的不確定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