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4500米,一個人的高原郵路

發布時間:2022-04-13 11:16:00來源: 人民日報

  4500米,一個(ge) 人的高原郵路(一線調研)

  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雪域高原,有一條世界上海拔最高、裏程最長的鄉(xiang) 鎮郵路。高寒、缺氧,自然環境嚴(yan) 酷,中國郵政集團格爾木市分公司投遞員葛軍(jun) 一跑就是10多年。不懼風雪保障物資供給、不辭辛勞服務牧民群眾(zhong) ,選擇了這份工作,他便用熱愛一直堅持下去。

  ——編 者

  青海西南部,莽莽荒原,一條郵路綿延其間。

  郵路自青海省格爾木市區出發,向南經過巍峨的昆侖(lun) 山,再穿越廣袤的可可西裏無人區,最後到達長江源頭、沱沱河畔的唐古拉山鎮。沿途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氧含量不到內(nei) 地的一半,皆是人跡罕至之地。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裏程最長的鄉(xiang) 鎮郵路。

  在這生命的禁區,中國郵政集團格爾木市分公司投遞員葛軍(jun) 一跑就是10多年。

  “每周一次,周三出發,往返兩(liang) 天,全程隻有一人”

  出發前一夜,記者見到了葛軍(jun) 。他穿著橙綠相間的工作服,沒等記者打招呼,咧嘴一笑,一雙寬厚的手就伸過來:“你好,我是葛軍(jun) !”幹脆的介紹、爽朗的笑聲透露著西北人的直爽。不過,他格外標準的普通話讓記者印象深刻。

  1954年,葛軍(jun) 的爺爺響應號召,從(cong) 上海拖家帶口來到大西北,進入郵政係統服務青藏公路建設,公路建成後,也就把家安在了格爾木。1972年,葛軍(jun) 的父親(qin) 走上了與(yu) 爺爺相同的工作崗位,成了一名投遞員。

  “奶奶是長沙人,媳婦是青海人,家裏口音各異,早就習(xi) 慣了。”葛軍(jun) 開玩笑說,“家裏3個(ge) 男人平日裏開郵車東(dong) 奔西跑,打交道的人多,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會(hui) 說,最好使的還是普通話。久而久之,我就練出來了。”

  葛軍(jun) 自小生活在格爾木這座荒漠戈壁上拔地而起的新城,是個(ge) 敢闖敢拚的漢子。18歲那年,他參軍(jun) 入伍成了一名機械修理兵。退役後,他考上青海郵政學校,同年入黨(dang) 。畢業(ye) 後,葛軍(jun) 被分配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郵政局,幹過投遞員,坐過營業(ye) 廳,幾乎做遍了郵政係統的所有工作。

  2009年,中國郵政集團格爾木市分公司開通了格爾木市區至唐古拉山鎮的汽車投遞郵路,沿途設置23個(ge) 郵件交接點,為(wei) 青藏公路沿線和唐古拉山鎮的牧民群眾(zhong) 服務。

  2010年,葛軍(jun) 34歲,正是有闖勁的年齡。那時,這條郵路上的首位投遞員由於(yu) 身體(ti) 原因調整了崗位。“單位沒幾個(ge) 大車司機,我是黨(dang) 員,我不上誰上?”葛軍(jun) 主動申請,接過了重擔,一跑就是10多年。

  “一般來說,每周一次,周三出發,往返兩(liang) 天,全程隻有一人。有的郵件交接點離青藏公路較遠,還得開車在戈壁灘上多走一段路,來回行程接近900公裏。”葛軍(jun) 對這條路線再熟悉不過了,10多年來,他在兩(liang) 地之間已經往返了17.5萬(wan) 公裏。

  “他們(men) 救過我,我也服務過大家,都是互相幫襯著過來的”

  次日一大早,從(cong) 格爾木市出發,一路南行。黛色的山、雪白的峰、柔軟的霧、層疊的雲(yun) ……郵路漫長,交接點間往往相隔幾十公裏。出城近一個(ge) 小時,郵車才行至第一站——昆侖(lun) 山南山口加油站。

  葛軍(jun) 動作嫻熟地戴上棉手套,拿出簽收本,從(cong) 車廂後側(ce) 取下幾件快遞。“取放郵件都有講究,先到的要後放,後到的要先放。一車郵件,我自己得裝一天,要是順序錯了,就得來回翻半天。”葛軍(jun) 說,“從(cong) 郵路開通到現在,沿路郵件越來越多,車越換越大,從(cong) 皮卡換成廂貨,現在已經是第五輛了。”

  不凍泉、索南達傑保護站、五道梁……海拔越來越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到一個(ge) 站點,都要下車卸郵包,車廂裏好不容易攢的“熱乎氣”,一開門就全泄了。“咱們(men) 不要同時開門,不然穿堂風一刮,熱氣走得更快。”葛軍(jun) 向記者分享自己的保暖經驗。

  車一路前行,綿延的青藏公路變得顛簸起來,路麵起起伏伏,坐車猶如乘船。“這裏是高原凍土區,夏天融、冬天凍,路就像海浪一樣起伏不平。”葛軍(jun) 緊緊把著方向盤說,“路不平,危險還很多,我當年第一次跑就出了事。”

  2010年9月,初次上路的葛軍(jun) 突遇泥石流,車陷到泥漿裏動彈不得。無奈之下,他徒步去求助,在十幾名牧民的幫助下,才將郵車從(cong) 泥裏拉了出來。車雖然“得救”,發動機卻出了問題,他隻好結束了自己的格唐郵路“初體(ti) 驗”,無奈返程。“回家後,家人也勸過我,別跑了,不放心。”葛軍(jun) 回憶說,“但一想到牧民群眾(zhong) 搭救我的情景和他們(men) 接過郵件時的眼神,我就覺得,還可以再堅持。”

  一年後的冬天,海拔4415米的五道梁,天寒地凍。蒙古族母親(qin) 紮婭一歲的孩子突患感冒,持續高燒陷入昏迷,憂心如焚的紮婭在凜冽的寒風中等了一天也沒攔到車,後來輾轉聯係到了葛軍(jun) 。他連夜開下唐古拉山鎮,將孩子送到格爾木搶救,孩子得到了及時救治。

  如今,想到那一夜肆虐的大雪,葛軍(jun) 仍然後怕。“正常天氣走都有危險,別說下大雪了。但人不救行嗎?”葛軍(jun) 說,“10多年間,他們(men) 救過我,我也服務過大家,都是互相幫襯著過來的。”

  “選擇了這份工作,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邊說邊行,傍晚時分,曆經11個(ge) 小時、419公裏的長途跋涉,郵車跨過沱沱河大橋,抵達了郵路終點——唐古拉山鎮。

  天逐漸黑下來,鎮上的工作人員早已下班。每到一個(ge) 交接點,葛軍(jun) 就把郵包整齊地碼放在門口,等全部卸完,天已全黑。

  直到這時,忙碌了一天的葛軍(jun) 才得空休息。唐古拉山鎮是青藏公路在青海境內(nei) 的最後一站,這裏有加油站、飯店、超市、汽車修理店、招待所等,人口相對密集,對物資的需求也更大。

  2011年中秋節前夕,唐古拉山鎮“中國長江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綜合站”的誌願者們(men) 發帖說想吃月餅,各地網友紛紛響應,通過郵政寄送過來。然而,中秋節當天卻突然下起了大雪,誌願者們(men) 本不抱希望,直到葛軍(jun) 穿著軍(jun) 綠色的棉大衣推開綜合站的大門時,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心意終於(yu) 送到了誌願者手中。

  對青藏公路沿線和唐古拉山鎮的牧民群眾(zhong) 來說,郵路不僅(jin) 是物資供給線,更是聯通外界的信息線。

  “我永遠忘不了2012年夏天的那個(ge) 傍晚,當我把特快郵件送到藏族姑娘巴珠手中時她那熱淚盈眶的雙眼。”葛軍(jun) 回憶說,巴珠家住唐古拉山鎮拉智村,腦子活、會(hui) 經營的她,10年前就在自家院子裏開起了民宿。有一次,一位來自廣東(dong) 的攝影師住在她家,而葛軍(jun) 送來的那封特快郵件,正是這位攝影師為(wei) 巴珠拍下的照片。“這些照片對她來說很珍貴。”葛軍(jun) 覺得,這個(ge) 時刻對他來說,同樣意義(yi) 不凡。

  “最近,我身體(ti) 實在扛不住,要轉跑茫崖市了。但如果這條郵路上的司機臨(lin) 時有事情,我還是要回來頂上去。”唐古拉山鎮清冷的夜裏,葛軍(jun) 望著星空說。

  在中國郵政格爾木市分公司管理的郵路中,格爾木至茫崖段的艱苦程度僅(jin) 次於(yu) 格爾木至唐古拉山段。“距離差不多,同樣是400多公裏,也是一個(ge) 人跑。但海拔隻有3000多米,比格唐郵路低了1500多米。”葛軍(jun) 一邊說著,一邊走向郵車。當晚,他還要給車輛加注防凍油,以備明日的返程。葛軍(jun) 說:“選擇了這份工作,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