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小區居民團購一頭整豬 71歲解剖學退休教授化身“庖丁”

發布時間:2022-04-18 11:50:00來源: 揚子晚報

  近日,上海一位71歲的解剖學教授和鄰居團購到一頭170多斤的整豬,教授自告奮勇在家中將這頭豬分切成17份。隻見教授戴著白色的一次性手套,拿著家用的菜刀,手起刀落,幹脆利落地把一頭整豬切成均勻的等份。教授的家人拍下這一幕發到了網上,引起了網友們(men) 瘋狂點讚:“古有庖丁解牛,今有教授分豬!”

  這位教授名叫紀榮明,退休前是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解剖學教授,他的兒(er) 子紀亮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父親(qin) 本是舉(ju) 手之勞,沒想到意外火了,最近接了不少電話,父親(qin) 還幽默地作了首打油詩回應:“一朝做得屠宰匠,豬肉幾分天下知。”

  老教授自告奮勇來分豬 家裏隻有體(ti) 重秤,稱重也是“亮點”

  紀榮明教授家住上海楊浦區一處小區,老家在江蘇宿遷,退休前是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解剖學教授。教授的兒(er) 子紀亮告訴記者,視頻是4月11日拍攝的,“當時小區處於(yu) 靜態管理階段,我們(men) 都吃了十多天冷凍食品和存糧了,就想聯係看能不能團購到現殺的豬肉。由於(yu) 菜場負責分切豬肉的工人無法上班,菜場隻能提供被切成兩(liang) 扇的整豬。團這個(ge) 豬肉的團長犯了難,在小區群裏詢問。我父親(qin) 了解到之後立馬和我說,他可以幫忙上手分豬肉。”

  4月11日下午,170斤的整豬被送到當時負責團這頭豬的“團長”肖聰敏家裏。肖聰敏說:“因為(wei) 教授年紀大了,腰不太好,需要用高桌子,我就在家裏的高桌子上鋪上了硬紙板,然後大家幫忙把整隻豬抬了上去。教授從(cong) 家裏帶來了消毒酒精、一次性手套、卷尺和菜刀。”

  準備就緒後,紀教授和兒(er) 子紀亮就開始忙活了,“主要是父親(qin) 操刀,我在一旁幫忙打打下手。先用榔頭敲刀背,把脊椎骨、肩胛骨等大骨頭切斷,然後用卷尺一寸一寸地量了豬肉的寬度,用筆畫好分割線,再讓父親(qin) 下刀。”紀教授一刀一刀切得小心而仔細,紀亮說,這不是父親(qin) 第一次分割豬肉,“在臨(lin) 床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給學員練手時,相當一部分是從(cong) 豬身上下手的,縫合、切割等以前都做過,所以解剖豬對父親(qin) 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正兒(er) 八經地分割給大家食用的豬,還是第一次,對他來說也是挺新奇的。”

  紀亮告訴記者,雖然父親(qin) 精通解剖,但畢竟不是賣肉的師傅,他的分豬手法跟賣肉師傅還是有些區別的。賣肉的師傅是按照部位來切出腿肉、臀肉、排骨……父親(qin) 的分割方法是盡量保證肉切得均勻、重量相當、大致公平,紀亮說:“因為(wei) 家裏沒有磅秤,隻有體(ti) 重秤,所以稱重的時候是我愛人站在秤上,先量個(ge) 體(ti) 重,然後再抱起分好的豬肉,稱出總重,減去體(ti) 重。隻能用這種辦法救急了,稍微有偏差的再切一點補到另外一袋去,最後每一袋的誤差控製在差不多三四兩(liang) 。父親(qin) 切肉花了一個(ge) 多小時,有點累,手有點酸,腓腸肌有點疼,但是鄰居們(men) 都分到肉了,他很高興(xing) 。”

  網友熱議為(wei) 教授點讚 幽默教授作了首打油詩自娛

  紀亮告訴記者,最初拍視頻是為(wei) 了告訴鄰居,切肉的時候分得比較均勻,是公平公正的,鄰居們(men) 拿到父親(qin) 分的豬肉後特別開心,都熱情地向父親(qin) 表示了感謝。“我們(men) 家把肉紅燒了,骨頭燉湯了,豬皮做成了肉凍,肥肉刮下來熬成了豬油渣。父親(qin) 切肉忙活了好一陣,所以我們(men) 收到肉一丁點都不舍得浪費。”紀亮說。

  4月12日,紀亮把分豬的視頻發到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上,並配文“上海團購的天花板,解剖學教授再就業(ye) ”想留個(ge) 紀念,沒想到一下子火了,“父親(qin) 本來覺得是舉(ju) 手之勞,都沒放心上,沒想到第二天有好多老同學、老鄉(xiang) 、朋友打電話給父親(qin) ,電話都沒停過,父親(qin) 感到很驚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紀榮明教授是國內(nei) 臨(lin) 床應用學解剖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是上海多家知名醫院的常駐顧問。但他為(wei) 人低調,生活比較簡單。年過七旬的他平時不太用智能手機,不上網,喜歡看看書(shu) ,去小區花園散散步。這次走紅讓他十分意外,也被許多網友的留言逗樂(le) 了,他在家寫(xie) 了一首打油詩聊以自娛:“教書(shu) 育人少人問,著作半身兩(liang) 袖風。一朝做得屠宰匠,豬肉幾分天下知。”

  紀亮告訴記者,其實這不是他在短視頻平台發的第一個(ge) 視頻,前年開始,他就在網上更新父親(qin) 授課的視頻了,“父親(qin) 退休後,並沒有放下對教學的熱忱,我提出他可以在家裏用電視機當演示屏幕來上課,我給他拍攝視頻,發到短視頻平台,讓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醫學生參考。”紀亮說,之後還會(hui) 繼續做這個(ge) 事情,“父親(qin) 最希望的,是他鑽研了一輩子的醫學知識能有更多的人來學習(xi) 。”

  故事背景

  所在小區靜態管理,這裏老人多,年輕人多幫襯

  紀亮介紹,他和父親(qin) 所住的小區目前是全陰性小區,小區居民多為(wei) 退休人員,65歲以上的人口幾乎占了八成。小區實施靜態管理後,年輕一些的居民擔任團長組織鄰居們(men) 團購。團長肖聰敏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團這隻整豬之前還幫助三個(ge) 小區團了120箱水果,也是因為(wei) 賣水果的小哥介紹,才有了團這隻整豬的機會(hui) ,“吃上豬肉很暖心,特別感謝紀教授的幫忙。”

  紀亮也是小區“團長”之一,同時也是誌願者。他告訴記者:“我們(men) 自己找團購的貨源,找的都是上海市有供應保障執照的菜場、超市。然後一個(ge) 個(ge) 打電話問小區老人要不要團購,有什麽(me) 需求,缺什麽(me) 東(dong) 西。我們(men) 把這些東(dong) 西全部統計好,按照緊急程度優(you) 先來團購。團購是有起訂量的,比如我上次就遇到團購水果200箱起訂,短時間沒法聯係那麽(me) 多老人,我們(men) 幾個(ge) “團長”一商量,就決(jue) 定自己先掏錢,等訂完之後再分,要是後麵團購不滿那麽(me) 多人,多餘(yu) 的錢就我們(men) 幾個(ge) 人平攤掉。”

  記者打通紀亮第一個(ge) 電話的時候,他正在給小區裏的老人送藥。他告訴記者,因為(wei) 小區已經封閉兩(liang) 周了,一些老人家裏麵是要配藥的,所以社區組織誌願者收好老人的醫保卡、病曆,統一到社區醫院或者附近的三甲醫院進行配藥,配好藥之後由社區統一送到誌願者手裏,再挨家挨戶送到老人家裏,“主要是一些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之類慢性病的藥物,一般一周到兩(liang) 周送一次藥。因為(wei) 老人家裏都是用醫保開藥的,基本上兩(liang) 周一開。”

  等紀亮送完藥,記者撥通了第二個(ge) 電話,聊了不到幾分鍾,小區團購的蔬菜水果和大米到了,他又忙著去分發物資了。

  斷斷續續的采訪到尾聲的時候,紀亮說:“大家都不希望疫情發生,不能出門也比較無奈。但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現在能做的,需要做的,就是不添亂(luan) ,在能力允許範圍內(nei) 互相幫襯,能幫一點是一點。”

  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