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深度遊本地 Citywalk或將成為新“爆款”
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每當被外地朋友問起“這座城市有什麽(me) 好玩的”時,你會(hui) 不會(hui) 一時語塞,或想起的都是大眾(zhong) 熟知的地點?如果花一個(ge) 下午的時間,有專(zhuan) 業(ye) 人士的帶領,你願不願意用另一種“打開方式”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
近兩(liang)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地遊成為(wei) 主流。與(yu) 此同時,年輕人不再滿足於(yu) 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或僅(jin) 通過自然風光獲得視覺享受,一種新興(xing) 旅遊方式“Citywalk”逐漸在我國一二線城市走紅。
年輕人不僅(jin) 喜歡上了漫步城市間,還有人自己研發路線產(chan) 品,召集大家一起探索街頭巷尾的文化寶藏。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預測,在人們(men) 越來越重視體(ti) 驗感和互動感的當下,Citywalk或將成為(wei) 本地遊的新“爆款”。
用行走和城市深度互動
什麽(me) 是Citywalk?顧名思義(yi) ,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步:幾個(ge) 人一起,在專(zhuan) 業(ye) 講述員的帶領下,有計劃地行走在一條獨特的路線上,從(cong) 曆史、地理、人文、風俗等各方麵,感受一座城市鮮活的生命力。參與(yu) 者不僅(jin) 可以是外地遊客,本地人也可以就此重新認識本地。
“雖然我們(men) 都生活在北京,但其實對北京的了解並不深。”去年開始,北京女孩田媛參與(yu) 了幾次Citywalk活動,便迷上了這樣的城市微旅行。“像故宮這樣大眾(zhong) 熟知的地方,如果是普通遊覽,講解可能千篇一律。但活動中的講述老師對故宮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和了解,就會(hui) 另辟蹊徑走不同的路線、講不同的故事,很有趣。”
來北京工作兩(liang) 年多,陳涵宣喜歡參與(yu) 設計一些有趣的Citywalk路線,也願意和參與(yu) 者一起邊走邊交流觀點,“在繁榮的商業(ye) 區裏工作生活習(xi) 慣了,總會(hui) 忽略有文化底蘊的東(dong) 西。尤其現在春天來了,可以多走走去探索這座美麗(li) 的城市”。
齊佳把自己的家鄉(xiang) 湖南長沙稱作“最熟悉的陌生人”。離開長沙16年後再次回歸,她喜歡帶著自己兩(liang) 歲半的孩子參加活動,“我們(men) 走過潮宗街、望月湖、沙河街冬瓜山、文廟坪等,平時最容易忽視或聽起來很熟悉的城市街角,沒想到深挖之下也能成為(wei) 寶藏地點”。在她看來,“更喜歡的是不同隊友一同經曆的一段美好時光,一同見證的長沙氣質,一同見到的市井百態,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回憶所留下的餘(yu) 味”。
和齊佳感受一樣,肖蕭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xiang) 長沙後發現,經曆城市更新後的長沙和記憶中已經不一樣了,“每到一座城市,我們(men) 就喜歡暴走,每一次城市行走,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重回長沙,我好像又成了外地人一樣,感受到長沙有太多獨特的曆史文化值得被展示、被了解”。
起初是自己設計有趣的小眾(zhong) 路線,帶著外地朋友探訪,得到越來越多反饋和鼓勵後,肖蕭和大學本科時期的同學一起,在2019年正式開啟了長沙本地的Citywalk活動,並成立了久貳工作室,至今已有800餘(yu) 人次參與(yu) 了她們(men) 組織的活動。
在知乎平台上,她們(men) 寫(xie) 道:“世界上大部分城市誕生之初都是步行可到達所有角落的尺寸。例如長沙城,直至民國時期,從(cong) 北到南不過4公裏,東(dong) 西距離才1.5公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化的發展,才有了如今的超級都市。步行是一種回歸原始的方式,用腳步去丈量城市,可以幫助我們(men) 重新理解城市的空間和格局。那些遺留的曆史建築和文物古跡,能提供一種超越時間的視角,讓我們(men) 體(ti) 會(hui) 曆史上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
展示城市曆史深處的另一麵
從(cong) “長沙十二時辰”書(shu) 店出發,穿行整個(ge) 潮宗街曆史文化街區,尋找文夕大火中幸存的古建;漫步長沙中山路,感受其作為(wei) 歌廳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國內(nei) 最早及規模最大的少兒(er) 圖書(shu) 館等背後的曆史故事與(yu) 文化……基於(yu) 長沙本地特色,肖蕭的工作室已推出了20餘(yu) 條Citywalk路線,既設計了網紅城市的美食探店路線,也有關(guan) 於(yu) 長沙老城記憶的人文路線。
區別於(yu) 漫無目的地暴走,在她看來,Citywalk路線設計要能幫助大家更高效地發掘城市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很多路線就像行走在露天博物館中一樣,我們(men) 也會(hui) 根據參與(yu) 群體(ti) 進行內(nei) 容設計。帶外地遊客時,我們(men) 注重講述對長沙的感覺、看法,更多的是輸出;如果是帶本地人遊玩,我們(men) 更多地是和大家一起探討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為(wei) 曾經的旅遊業(ye) 從(cong) 業(ye) 者,安琳琳在運營北京周邊民宿的同時,也喜歡在每周末組織一場Citywalk,“以前在做國外旅遊產(chan) 品設計時,我也喜歡加入半天的城市行走活動,真正像本地人一樣生活才能算是旅行”。
因為(wei) 早期的行業(ye) 積累,她和一些學者、研究者共同打磨出了北京中軸線、八大胡同、東(dong) 交民巷、後海地區等六七條成熟路線。這兩(liang) 年,“本地人遊本地”成為(wei) 新時尚,安琳琳也感覺到,參與(yu) 到她的活動中的人越來越多了,“組織Citywalk的初衷,也是希望生活在北京的人們(men) 能夠更加了解這座曆史名城,哪怕在周末拿出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時間,也能一邊走路、強身健體(ti) ,一邊了解這座熟悉的城市和身邊被忽略的曆史文化”。
在安琳琳看來,Citywalk路線設計和講解詞設計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她以設計北京中軸線行走路線為(wei) 例談到,“直線距離長約7.8公裏的路線一次性走完太累了,因此我設計拆分成了南中軸、北中軸兩(liang) 條路線,以古今對比為(wei) 主題,南中軸路線偏向老北京民俗文化,北中軸則偏向皇家文化”。
路線確定後,她還會(hui) 邀請相關(guan) 文化民俗研究學者或愛好者成為(wei) 講述人,行走的過程中與(yu) 參與(yu) 者深度交流,“我們(men) 會(hui) 一起實地走幾遍,我從(cong) 參與(yu) 者的角度去聽講述人的講解詞,不感興(xing) 趣的或太專(zhuan) 業(ye) 的知識點就要去掉,修正到大眾(zhong) 都能接受且感覺有趣的內(nei) 容階段”。
和合夥(huo) 人一同親(qin) 自操刀路線設計和解說詞撰寫(xie) ,肖蕭認為(wei) ,隻有對城市有全麵認知,才能設計出打動人的路線。在她看來,路線設計既要有自己想要展示的城市精神風貌,也要兼顧大眾(zhong) 關(guan) 注度,這樣根據主題串聯起相關(guan) 地點的行走路線才能受歡迎。
不過,肖蕭坦言,路線涉及的小眾(zhong) 地點的曆史資料尋找,也是一大難點。“剛回到長沙時,因為(wei) 興(xing) 趣所致,我們(men) 幾乎都泡在博物館和圖書(shu) 館中尋找記載當地曆史的書(shu) 籍,甚至和一些老市民聊天搜集民間曆史,才對長沙進行了全麵了解。但真正開始設計路線時,某一條街道的由來與(yu) 過去是很難從(cong) 現代書(shu) 中找到的,這時可能需要去尋訪知曉曆史的專(zhuan) 家、老居民和查詢絕版的書(shu) 籍等,搜集到比較多的資料,才能向外輸出”。
國內(nei) 市場初具雛形
“人文、藝術、行走的力量是審美的力量,是撫慰的力量,是潮流的力量,歸根到底就是文明的力量”。五六年前,作為(wei) 文化遊學先行機構杭州藝旅文化的創始人高達敏,在國外旅居時是Citywalk的深度參與(yu) 者。
不過,回到國內(nei) 後他發現,僅(jin) 有部分個(ge) 人或旅行社偶爾會(hui) 推出類似活動,但仍停留在休閑旅行的模式,“當時的國內(nei) 市場並未出現,我們(men) 開始嚐試推出Citywalk時強調了‘重讀城市’的概念,更希望增加專(zhuan) 業(ye) 性和知識性,打造成城市人文行走,一起感受城市的厚度與(yu) 溫度”。
高達敏認為(wei)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曆史記憶、文化遺產(chan) 、藝術場館等,理論上都可以進行文化內(nei) 容深挖,再轉化成產(chan) 品或活動,“文化底蘊深厚且多元化、人口規模大的城市,城市文化行走的可塑性會(hui) 很高,更容易做成可持續項目”。如今,他們(men)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設立了城市分站,“城市人文行走更彰顯了人們(men) 的精神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成分,所以這樣的新興(xing) 方式會(hui) 先在大城市裏開花結果。” 取得了實踐經驗之後,他們(men) 正計劃在更多城市開展城市分站項目。
這樣的城市人文行走,能吸引多少人參與(yu) ?他觀察到,各城市間活動參與(yu) 者,多為(wei) 本地居民和周邊城市的人文愛好者,也不乏資深老市民,“在每座城市,都有退休後的當地居民踴躍參加活動。他們(men) 可能並沒有注意到,每天散步買(mai) 菜經過的地點背後,也蘊藏著重要的文化故事。在大家共同探索了城市文化後,還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帶外地親(qin) 友更準確地感知自己的城市。尤其城市新人,在一座城市裏麵忙忙碌碌打拚生活,缺乏真正意義(yi) 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怎樣真正愛這座城市,也需要更多精神層麵的認知,人文行走的產(chan) 品就提供了快速融入城市的一種可能性,讓他們(men) 能夠跟城市深度互動”。
肖蕭認為(wei) ,國內(nei) Citywalk市場才初具雛形,“如果用100代表飽和,那這幾年僅(jin) 是從(cong) 0達到了20”。在她看來,作為(wei) 極具情懷的項目,真正盈利很難,“目前工作室的旅拍業(ye) 務是一個(ge) 盈利點,未來我們(men) 希望做長線項目,慢慢做到盈利。但無論如何,我們(men) 看到了機會(hui) ,所以也會(hui) 堅持下去”。
高達敏也談到,城市人文行走的項目形式靈活多樣、老少皆宜,幾個(ge) 小時到一天時間的行程,定價(jia) 往往會(hui) 很親(qin) 民。“從(cong) 市場角度講,它能創造的直接收益很有限。考慮公司經營,我們(men) 也還是主推遊學業(ye) 務,給公司產(chan) 生利潤”。不過,作為(wei) 文化價(jia) 值研究的愛好者,他還是希望以城市文化行走的形式,讓“人文”成為(wei) 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底色之一,也希望以此“留住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會(hui) 逐漸消失的珍貴城市記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4月19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