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防癌的真相:沒有突然發生的腫瘤,隻有突然發現的腫瘤

發布時間:2022-04-19 10:5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沒有突然發生的腫瘤,隻有突然發現的腫瘤

  防癌的真相(大健康觀察)

  本報記者 王美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4月19日 第 09 版)

  癌症是嚴(yan) 重威脅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在我國,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等。

  日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中國抗癌協會(hui) 大腸癌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中國抗癌協會(hui) 科普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諾輝健康聯合舉(ju) 辦防癌科普活動,聚焦癌症防治知識,倡導高風險人群早防早治。

  癌症為(wei) 什麽(me) 會(hui) 發生

  有人說“每個(ge) 人身體(ti) 裏都有癌細胞”,這是危言聳聽嗎?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wei) 我們(men) 並非生活在真空裏,每個(ge) 人體(ti) 內(nei) 多多少少都會(hui) 有一些發生了基因突變的異常細胞,這些異常細胞有發展成癌細胞的潛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詹啟敏指出,致癌因素十分複雜,包括化學、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遺傳(chuan) 、免疫、年齡、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大部分癌症是人體(ti) 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shang) 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ge) 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的過程,從(cong) 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

  “大家不用過分擔心,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免疫監控係統。”詹啟敏強調,盡管每個(ge) 人體(ti) 內(nei) 都有“前癌細胞”產(chan) 生,但這些錯誤細胞會(hui) 被修複、糾正或被消滅掉,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情況是極少數。

  “癌症發病率升高最大的因素是什麽(me) ?是年齡的增加。如果活得足夠長,每個(ge) 人都可能得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說,統計顯示,癌症的發病率在四五十歲以後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因此年齡增加是患癌最重要的因素,隨著中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癌症發病率的提高也難以避免,對此要有清醒的認知。

  如何預防癌症

  癌症能預防嗎?“當然可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nei) 鏡科主任王貴齊介紹,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1/3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癌症並不像大家想象得那麽(me) 可怕。”王貴齊指出,通過遠離煙酒、規律起居、合理膳食、保持健康心態等,就可以預防1/3的腫瘤發生。同時,有些癌症例如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宮頸癌等,在早期不僅(jin) 可以治療,還可以治愈。此外,通過規範化診療和多學科診治,也能提高其他1/3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從(cong) 來就沒有突然發生的腫瘤,隻有突然發現的腫瘤。”王貴齊強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ge) 多階段緩慢的過程,就國內(nei) 高發的食管癌、胃癌和結直腸癌來說,從(cong) 身體(ti) 正常到出現癌前病變、早期癌,最後發展到有臨(lin) 床症狀的中晚期腫瘤,整個(ge) 過程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如果抓住這個(ge) 時間窗口,及時做篩查進行預防,能在很大程度上遠離腫瘤。

  防癌怎麽(me) 抓住“無症狀期”

  出現什麽(me) 症狀應該去做腫瘤篩查?

  “幾乎所有的腫瘤早期都沒有典型症狀,在我們(men) 自認為(wei) 很健康的時候,就要主動進行早篩早診,及時發現早期癌症和癌前病變。”王貴齊強調,高風險人群更需要重視早篩早診,如果有腫瘤家族史,到40歲時無論有沒有症狀,都要主動做進一步的檢查。例如,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有:飲食重口、多油低纖維,抽煙、經常飲酒、缺乏鍛煉、超重和肥胖、年齡大於(yu) 40歲、有腸道炎症史、有大腸癌的家族史等。

  “當有症狀再去就診發現腫瘤,往往有50%的人失去了根治性治療機會(hui) 。”張凱說,要想獲得根治性手段,就應該在無症狀健康期去發現並治療,特別是到了一定年齡或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主動參加篩查。

  “若有家族史,患腫瘤的概率會(hui) 高一些。有5%—10%左右的患者會(hui) 因家庭遺傳(chuan) 而有這方麵的缺陷,而90%以上的患者是因後天飲食起居的習(xi) 慣、情緒管理不好等引起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田豔濤指出,幽門螺旋杆菌是胃癌重要的致病因,它存在於(yu) 感染者的胃液、唾液、糞便中,可通過口、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水源等途徑傳(chuan) 染,因此要大力提倡公筷公勺,“即便在家吃飯,也應使用公筷公勺,每個(ge) 人最好用自己的固定餐具。此外,筷子的清潔、消毒、防黴也很重要,建議每三個(ge) 月更換一次。”

  什麽(me) 癌前病變需重視

  “為(wei) 什麽(me) 很多腫瘤患者治療效果不佳?重要一點就在於(yu) ‘晚’字。”王貴齊指出,癌症的治療效果和生存時間與(yu) 癌症發現的早晚密切相關(guan) ,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患者生存時間越長。

  有的患者每年都進行體(ti) 檢,等發現癌症時為(wei) 何仍然到了中晚期?張凱指出,一些常規的健康體(ti) 檢難以發現早期腫瘤,因此要定期進行更有效的防癌體(ti) 檢。目前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這六大腫瘤,包括宮頸癌以及泌尿生殖係統腫瘤,大部分都有確切的篩查手段和適宜技術。比如肺癌,可以選擇胸部低劑量螺旋CT,乳腺癌可以選乳腺觸診+鉬靶+超聲進行篩查。

  哪些病變是癌前病變?“很多人說息肉就是癌前病變。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物質,可能是有炎性的,也可能是腫瘤性的。”王貴齊指出,腫瘤息肉分良性、惡性,若是炎症息肉,它發生腫瘤的概率很低,可以不做切除;若是腫瘤性的病變,尤其是進展的腺瘤,它發生癌變的概率非常高,需要進行規範的治療。

  一提到胃鏡、腸鏡檢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方便、不舒服。“先要明確一點,並不是胃腸道不舒服的人就都要去做胃鏡、腸鏡。現在我們(men) 有非常有效的分層技術,可以通過初篩先來判斷是否需要去做胃腸鏡。”王貴齊介紹,比如有問卷調查,有便潛血檢測、基因檢測等無創技術,這些老百姓居家就可以檢測,不需要到醫院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如果初篩發現確實是高危人群,這時候再去醫療機構進行胃腸鏡的精篩診斷和治療。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