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業鏽帶”變身城市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2-04-19 10:5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葉 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4月19日 第 05 版)

  在北京首鋼園,煉鐵原料區變成北京冬奧組委駐地,精煤車間化作國家冰雪運動隊訓練場地,冬奧會(hui) 後,這裏更是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在山西省平遙古城,廢棄的柴油機廠在閑置幾十年後,轉變為(wei)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中國年等活動舉(ju) 辦的文化場所;在遼寧省調兵山市,當地建成鐵煤蒸汽機車博物館,蒸汽機車發燒友慕名而來……近年來,中國加大對工業(ye) 遺產(chan) 的保護和綜合利用力度。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批工業(ye) 企業(ye) 舊址煥發生機。

  據統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近現代工業(ye) 遺產(chan) 達140餘(yu) 處。工信部公布的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名單已有5批190餘(yu) 項。記者采訪了幾處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更新的案例,看“工業(ye) 鏽帶”如何變身“生活秀帶”“發展秀場”。

  百年鐵廠“長”出城市“文創客廳”

  “漢陽鐵廠最近有什麽(me) 新變化沒?”在湖北武漢,位於(yu) 二環內(nei) 的漢陽鐵廠老廠區更新改造,是人們(men) 茶餘(yu) 飯後常常談及的一個(ge) 話題。

  1890年破土興(xing) 建的漢陽鐵廠,在1893年9月建成投產(chan) ,這是由張之洞興(xing) 辦的中國近代第一家鋼鐵企業(ye) 。1979年,在原漢陽鐵廠遺址上建立的漢陽鋼廠和漢陽軋鋼廠合並為(wei) 新的漢陽鋼廠。到2012年,漢陽鋼廠最後一座電爐停產(chan) 。

  鋼鐵廠,往往承載著一個(ge) 時代的記憶。那寬闊整齊的廠區道路、高高聳立的煉鐵高爐,都映照著曾經的奮鬥歲月。今天,它們(men) 都成為(wei) 城市裏的寶貴的工業(ye) 文化遺產(chan) 。直到現在,提起“漢陽造”,老一輩人仍會(hui) 豎起大拇指,那可是響當當的名號。

  2017年,漢陽鐵廠工業(ye) 遺址群落入選第一批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接手遺址的融創中國,計劃將這片土地改造成國際藝術文化中心,並給這個(ge) 工業(ye) 遺產(chan) 改造項目取了獨特的名字——融創·武漢1890,寓意延續始於(yu) 1890年的光輝曆程。

  去年11月,第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在原漢陽鐵廠棒材廠開幕,人們(men) 得以一窺百年鐵廠的新模樣。棒材廠長約550米、寬約55米、挑高約24米,是亞(ya) 洲最大的工業(ye) 遺址單體(ti) 建築之一,原主用途為(wei) 儲(chu) 存鋼材。而走進武漢設計雙年展的主展館,人們(men) 發現:電爐車間的紅磚牆麵和汙水處理車間的漏鬥狀結構等得以保留;98個(ge) 生鏽的老鋼廠配件,組成“時光之門”雕塑;工業(ye) 風的老廠房與(yu) 綠植、彩虹拉索等元素碰撞出奇妙效果……老廠房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專(zhuan) 業(ye) 人士看來,修繕一棟舊建築比打造十棟新建築更難。融創中國華中集團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中心總經理、武漢一八九零工業(ye) 遺址研究院院長羅黎勇說,城市核心區工業(ye) 遺址的活化與(yu) 利用,主要涉及三層問題:去除什麽(me) ,保留什麽(me) ,賦予怎樣的新功能。“我們(men) 秉持保護再利用的原則,凸顯每棟廠房的獨特氣質,再適量地置入新材料、新工藝和新功能,激活園區活力,最終實現場所新生、活力再生和文化共生。”

  在立麵拆除及重裝中,特別保留了上個(ge) 世紀60年代電爐車間的紅磚牆麵和木桁架,70年代和80年代動力維修車間的水刷石麵、混凝土麵和預製梁,90年代的波紋板和汙水處理車間的漏鬥狀結構,讓不同時代的工業(ye) 遺址同步生長,最大程度兼顧工業(ye) 審美與(yu) 功能空間的融合。在廠區古樹保護上,項目更是不惜成本,力求在不破壞原有古樹的前提下,完成展區的園林造景。

  目前,棒材廠的展示區已完成改造約1萬(wan) 平方米,整體(ti) 改造完成後,還將預留超大空間,成為(wei) 各大品牌發布、國際會(hui) 展、會(hui) 議論壇的舉(ju) 辦之地。而整體(ti) 項目地塊之內(nei) 的33處工業(ye) 遺址,都將根據各自不同構造被全麵“活化”。羅黎勇介紹,項目將在漢陽鐵廠工業(ye) 遺址群落打造城市“文創客廳”,周邊將涵蓋藝術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音樂(le) 廳、商業(ye) 街等。

  如今,棒材廠、拾光藝術館、張之洞與(yu) 武漢博物館三大建築,已然構成了融創·武漢1890工業(ye) 遺址先導示範區。趁著春日,不少市民來到這裏,度過一段閑暇的周末時光。在製氧車間老廠房改造而成的拾光藝術館,遊客可以在“時光隧道”中觸摸城市工業(ye) 曆史、在書(shu) 吧裏暢享閱讀時光,也可以在集裝箱改造的咖啡館裏怡然小憩……

  斑駁水泥、鐵鏽印記,一頭是百年曆史,一頭是城市未來。據悉,漢陽鐵廠工業(ye) 遺址群落的整體(ti) 改造,計劃將於(yu) 2026年底完成。武漢市民表示,對於(yu) 這座城市 “文創客廳”,就像打開一個(ge) “超級盲盒”一樣期待。

  汞礦舊址變身熱門旅遊景區

  昔日人工采礦坑道變身迷幻的“時空隧道”、以往礦工們(men) 貼著崖壁上下工的小道被改造成了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原礦辦大樓成了汞礦工業(ye) 遺產(chan) 博物館、蘇聯專(zhuan) 家樓被演繹成了別具風味的俄羅斯餐廳和懸崖賓館……這是位於(yu) 貴州省銅仁市萬(wan) 山區的朱砂古鎮。

  “我是第一次來萬(wan) 山,一路走下來很震撼。沒想到以前的一個(ge) 廢棄汞礦,現在能改造得這樣好,看了很受教育。”一名來自湖南的遊客說。

  第一次來到萬(wan) 山時,江西上饒人王芳忠同樣感慨萬(wan) 千。那是2015年,王芳忠隨江西吉陽集團來此考察。最終,吉陽集團決(jue) 定承接萬(wan) 山汞礦改造項目,王芳忠便留了下來。如今,他已是朱砂古鎮景區副總經理。

  “初來時,廢棄礦山荒涼破敗,當地人都出去打工謀生,我們(men) 看了於(yu) 心不忍。不誇張地說,當時那景象,可以直接當作聊齋故事劇的取景地。”王芳忠回憶。

  萬(wan) 山,素有“中國汞都”之譽,水銀產(chan) 量曾是亞(ya) 洲第三、中國第一。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特殊困難時期,萬(wan) 山礦做出過重大貢獻,被周恩來總理稱讚為(wei) “愛國汞”。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汞礦資源枯竭。2001年5月,相關(guan) 企業(ye) 被實施政策性關(guan) 閉破產(chan) 。此後,萬(wan) 山失去支柱產(chan) 業(ye) ,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因破破爛爛、冷冷清清,老汞礦區成為(wei) 當地人都不願提起的“廢區”。

  “不過,資源挖完了,資源下麵的文化還在。萬(wan) 山的工業(ye) 文化和曆史價(jia) 值,值得挖掘出來,讓更多人來了解和體(ti) 驗。”王芳忠說。2015年7月,萬(wan) 山區引進吉陽集團合作,總投資20億(yi) 元,對原汞礦遺跡遺址和文物進行保護性的整體(ti) 連片開發利用,打造中國第一個(ge) 以山地工業(ye) 文明為(wei) 主題的礦山休閑懷舊小鎮——朱砂古鎮。

  借助礦山遺址、老舊建築、朱砂開采、革命標語等時代元素,朱砂古鎮堅持文化再現與(yu) 文化重構並舉(ju) ,打造了原汁原味的“那個(ge) 年代懷舊文化步行街”,把綿延縱橫970公裏長的地下采礦坑道修建成“地下長城”,在陡峭的岩壁上修建成懸崖棧道和玻璃棧道,把原汞礦的宿舍、辦公用房等修建成懸崖酒店、賓館;還新建了全國最大的朱砂展示銷售中心——朱砂大觀園,著力挖掘朱砂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朱砂文化產(chan) 業(ye) ……

  隨著朱砂古鎮實施修舊如舊的保護性開發,萬(wan) 山從(cong) 前“頹垣廢井、殘垣敗瓦”的空城景象不複存在,資源枯竭型礦區變身礦山休閑懷舊小鎮,以旅遊為(wei) 核心的第三產(chan) 業(ye) 帶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萬(wan) 山翻開了轉型發展的嶄新一頁。

  環境變美了,人氣也聚攏來。除了遊客,劇組和攝影愛好者紛至遝來。不少礦二代、礦三代在家門口就業(ye) ,為(wei) 遊客還原父輩口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共享蝶變帶來的發展紅利。2019年,萬(wan) 山汞礦遺址入列第三批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名錄,朱砂古鎮成功申報全國優(you) 選文化和旅遊投資項目。

  “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是將礦山廢墟變廢為(wei) 寶,確保國有資產(chan) 不破壞、不流失,還要通過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再升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王芳忠表示,現在萬(wan) 山提出“轉型之城 美麗(li) 萬(wan) 山”發展之路,朱砂古鎮將以工業(ye) 遺存作為(wei) 亮點,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吸引更多資源聚集,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這裏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立體(ti) 的工業(ye) 博物館,能講述三線建設曆史故事,傳(chuan) 承團結奮進、愛國奉獻的萬(wan) 山精神,讓更多人看到工業(ye) 遺產(chan) 的價(jia) 值。”

  濱江空間綿延一條工業(ye) 博覽帶

  在被譽為(wei) 建築界“奧斯卡”的世界建築節上,上海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曾摘得“年度景觀大獎”。當時獲獎的是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一期工程,即楊浦大橋以西2.8公裏的區域。

  近年來,上海市推動黃浦江兩(liang) 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工作,楊浦濱江逐漸從(cong) 以工廠倉(cang) 庫為(wei) 主的生產(chan) 岸線,轉型為(wei) 以公園綠地為(wei) 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2017年12月,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裏濱江段公共空間對外開放;2019年9月底,楊浦大橋以東(dong) 2.7公裏岸線貫通亮相。貫通開放後,附近居民終於(yu) 告別“臨(lin) 江不見江”的生活。

  楊浦濱江所在的楊樹浦工業(ye) 區,曾是上海近代最大的能源供給和工業(ye) 基地,創造了中國工業(ye) 史上多項“工業(ye) 之最”,被譽為(wei) “中國近代工業(ye) 文明長廊”。綿延十餘(yu) 公裏的工廠區包括中國第一座陸上水廠——楊樹浦水廠,曾經遠東(dong) 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楊樹浦電廠等。曾經“看到楊浦的大煙囪,就到了上海”。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伴隨城市轉型發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楊浦濱江不少老廠紛紛關(guan) 停,一大批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ye) 向其他地區轉移,一座座工廠大門緊閉,荒草叢(cong) 生,被廢棄的廠房、機器設備鏽跡斑斑。

  工業(ye) 遺存,是楊浦濱江最大亮點與(yu) 最獨特優(you) 勢。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貫通過程中,確定了5.5公裏連續不間斷的工業(ye) 遺存博覽帶概念。楊浦區采用修舊如舊與(yu) 城市微更新相結合的方式,妥善處理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與(yu) 市政建設、舊城改造、生態涵養(yang) 等的關(guan) 係,通過實施有限介入、低衝(chong) 擊開發,積極推動工業(ye) 遺存的“再利用”。

  如今,裕豐(feng) 紡織株式會(hui) 社舊址大片的鋸齒型工業(ye) 建築,已改建成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中國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留存的廠房改造成長陽創穀,集聚了一批高成長企業(ye) 和創新孵化機構;煙草公司機修倉(cang) 庫經減量和生態化改造,形成立體(ti) 公園、網紅打卡地“綠之丘”……新產(chan) 業(ye) 與(yu) 老房子相得益彰。

  行走在楊浦濱江,隨處可見“巧思”:水管狀的路燈、裝了儀(yi) 表盤的長條凳、工業(ye) 裝置模樣的垃圾桶、工廠當年的鋼質拴船樁……仿佛置身一條工業(ye) 博覽帶。楊浦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力爭(zheng) 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利用新模式,促進城市更新改造,推動老工業(ye) 城市轉型發展。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