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0後”海歸村幹部抗疫日記: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發布時間:2022-04-24 11:1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冠肺炎)“90後”海歸村幹部抗疫日記:多幸運我有個(ge) “我們(men) ”

  中新網太原4月23日電 題:“90後”海歸村幹部抗疫日記:多幸運我有個(ge) “我們(men) ”

  中新網記者 楊傑英

  “隨著太原解封,這段驚心動魄的抗疫征程,曆曆在目。這段經曆,會(hui) 成為(wei) 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場與(yu) 病毒較量的戰爭(zheng) 中,我是親(qin) 曆者,也是見證者。”方昱淋在他的抗疫日記中寫(xie) 道。

  “90後”男孩方昱淋,曾就讀於(yu) 澳大利亞(ya) 新南威爾士大學,2020年畢業(ye) 歸國,後考入山西省太原市萬(wan) 柏林區白家莊街道桃杏村村委會(hui) ,成為(wei) 一名村幹部。

  太原疫情發生後,方昱淋不甘被“困”於(yu) 晉源區的家中,第一時間主動請纓,手持工作證明,離家跨區工作,投身萬(wan) 柏林區白家莊街道抗疫一線。

  “7個(ge) 村(社區)的核酸檢測、鬆源小區封控樓一戶一檔信息登記、困難老人的雪中送炭、上千件蔬菜的上門分發……千頭萬(wan) 緒,千辛萬(wan) 苦。”方昱淋坦言,這一個(ge) 月的抗疫曆程,是自己作為(wei) 一名基層幹部的抗疫初體(ti) 驗。

  4月10日,帳篷成了前線調度室。在忙碌的抗疫現場,方昱淋領到工作任務,開始晝夜在居民樓巡查,在所轄農(nong) 村、各社區穿梭。一頂簡易帳篷、幾把椅子、一些日常防護用品,這便是一線幹部的全部家當。

  “萬(wan) 柏林區首次全員核酸應急能力如何?定人定位定責,控區域控人數等要求,落實得如何?”方昱淋說,在這小小的帳篷裏,領導們(men) 要召開每日例行調度會(hui) ,太多問題,要在調度會(hui) 上商討解決(jue) 。

  4月12日早上6點半,方昱淋準時到達核酸檢測點,在誌願者和醫生的指導監督下,仔細穿好防護服、戴好麵罩;7點,他準時坐到點位上準備登記。望了一眼長長的隊伍,方昱淋擔心大家排隊時間久,情緒會(hui) 有波動,但大家都安安靜靜排著隊,還安慰他:“別著急,穩穩地來”,這讓他心裏一暖。

  在抗疫日記中,方昱淋多次提到,雖然每天感到非常勞累,但居民們(men) 的理解和鼓勵,尤其是家人給予的支持,都讓他的內(nei) 心充滿力量。“當我決(jue) 定重返崗位時,母親(qin) 看我的眼神,充滿心疼和不舍,但她沒有一句勸阻,隻是將我已經塞滿的行李箱,再塞一件襯衣,再塞一瓶消毒液。”

  4月17日,當鬆源小區出現確診病例後,整個(ge) 小區全部封控管理,專(zhuan) 人24小時值守。由於(yu) 是老舊小區,鬆源小區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老人,方昱淋所負責的重點2號樓,60歲以上老人高達90%。

  “他們(men) 麵對疫情會(hui) 不會(hui) 害怕?每天吃什麽(me) ?家裏的藥夠不夠?缺不缺生活用品?”帶著這些問題,方昱淋和同事們(men) 一起為(wei) 這些居民送菜送藥,以實際行動為(wei) 大家排憂解難。

  半個(ge) 多月的時間,從(cong) 一個(ge) 小小的帳篷,到分工明確的7個(ge) 專(zhuan) 班;從(cong) 居民的不理解,到一句句溫暖的感謝;從(cong) 初次麵對疫情的慌亂(luan) ,到熟練穿脫防護服;從(cong) 捉襟見肘的防疫物資,到四麵八方源源不斷的支援……方昱淋所在的這支由“60後”“70後”“80後”“90後”組成的團隊日漸默契,堅守一線,全力以赴做好各項疫情防控工作。

  “我堅信,沒有一個(ge) 冬天不會(hui) 逾越,沒有一個(ge) 春天不會(hui) 來臨(lin) !”方昱淋說。(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