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經濟觀察:中國鋼鐵業碳中和不是盲目減產量

發布時間:2022-04-25 10:3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中國鋼鐵業(ye) 碳中和不是盲目減產(chan) 量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chan) 和消費國。鋼鐵業(ye) 也是中國除了電力之外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ye) 。作為(wei) 國民經濟重要支撐,中國鋼鐵行業(ye) 的碳達峰、碳中和注定不是個(ge) 簡單的過程。

  多位專(zhuan) 家在日前舉(ju) 辦的“2022(第十三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上表示,鋼鐵業(ye) 碳達峰、碳中和是個(ge) 複雜龐大的係統工程,需要破除三大認知誤區。

  其一,高質量發展不等於(yu) 不要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楊偉(wei) 民在此間表示,鋼鐵行業(ye) 減碳不能僅(jin) 從(cong) 行業(ye) 自身出發,而應從(cong) 國民經濟全局出發,要把握好多重目標的平衡。

  他指出,不同目標之間存在層級關(guan) 係。比如:共享、綠色、開放屬於(yu) 發展的方式,落腳點還是要發展。減碳是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必須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上,不能因減碳而削弱生產(chan) 力。

  冶金工業(ye) 規劃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總工程師李新創也表示,對鋼鐵業(ye) 來說,減量、低碳、綠色發展不等於(yu) 不發展,也不意味著短時間內(nei) 大量關(guan) 停鋼廠或者減產(chan) 。

  中國已經連續26年保持世界鋼產(chan) 量第一。李新創表示,鋼鐵業(ye) 也是中國最具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之一,不能“自廢武功”。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ye) 司司長陳克龍也指出,鋼鐵業(ye)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牢牢把握行業(ye) 的核心使命。他指出,提供高品質高端的鋼鐵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高效運轉,是鋼鐵工業(ye) 發展的核心使命。如果鋼鐵供給出現問題,國計民生,國防軍(jun) 工、科技等各領域都會(hui) 受到重大影響。

  因此,他指出,要處理好控產(chan) 能、控產(chan) 量和保供給穩增長的關(guan) 係,要在保障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的情況下,堅定不移鞏固去產(chan) 能的成果。

  其二,需求未降,不能先減產(chan) 量。

  楊偉(wei) 民表示,在生產(chan) 與(yu) 消費之間,要先減消費,再減產(chan) 量,否則就會(hui) 帶來鋼材價(jia) 格的上升,從(cong) 而衝(chong) 擊包括建築、汽車、機械、家電等眾(zhong) 多的下遊行業(ye) 。

  因為(wei) 國民經濟是一個(ge) 複雜的、相互關(guan) 聯的係統,他解釋說,每一個(ge) 變量的變化,都會(hui) 對整體(ti) 的國民經濟平衡帶來影響。

  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黨(dang) 委書(shu) 記何文波指出,對於(yu) 鋼鐵行業(ye) “雙碳”目標的實現,要有理性、客觀、清醒的認識。中國鋼鐵工業(ye) 實現碳中和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國民經濟及鋼鐵工業(ye) 自身發展客觀需要,綜合技術發展狀況,科學統籌謀劃,分階段、分步驟,合理有序推進。

  業(ye) 內(nei) 預計,中長期來看,中國的鋼鐵消費仍會(hui) 保持在一個(ge) 相對較高的水平。李新創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鋼鐵生產(chan) 消費總體(ti) 將維持在10億(yi) 噸規模的高位水平。

  其三,不能單純依賴某一項技術或工藝。

  作為(wei) 一個(ge) 係統性工程,鋼鐵業(ye) 的低碳發展也不能單純靠某一項技術或者一窩蜂地以短流程工藝替代長流程。

  有的人認為(wei) ,氫氣還原將可能帶動工藝流程新的技術革命,實現鋼鐵行業(ye) 的低碳轉型。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冶金工業(ye) 部副部長殷瑞鈺坦言,假設2040年氫冶金的比例占到8%,2060年占到25%,根據模型計算,它對行業(ye) 脫碳的貢獻率也僅(jin) 為(wei) 9%。

  以模型來看,除氫冶金外,殷瑞鈺表示,未來40年粗鋼產(chan) 量下降對脫碳的貢獻率最高,達45%,廢鋼利用因素(其中,全廢鋼電爐流程因素約占35%)達到39%,節能、界麵技術、智能化等貢獻率為(wei) 7%。鋼鐵業(ye) 低碳轉型也不能僅(jin) 靠發展電爐流程。(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