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千古河套建良田(一線調研)

發布時間:2022-04-25 10:30:00來源: 人民日報

  跟鹽堿鬥了一輩子,81歲的趙根德從(cong) 今年開始不種地了。開春以來,除了到地頭看看、合作社裏瞧瞧,剩下的事情就是在自家小院裏拾掇幾壟瓜菜。

  院外,沿著寬敞的機耕道和順暢的溝渠走去,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大型播種機在農(nong) 田內(nei) 往複作業(ye) ,運送農(nong) 資的貨車在田間道路行駛,滴灌機器發出低沉的轟鳴,春風輕柔,生機勃發。

  “種了一輩子地,閑下來還真有些不適應。”趙根德說,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二道橋鎮慶豐(feng) 村曾被稱為(wei) “慶豐(feng) 灘”,這裏東(dong) 西長、南北窄,土地鹽堿化嚴(yan) 重,諺語這樣說:“有長沒寬,全是堿灘。”他回憶,到了春天返堿的時候,村裏的皮匠會(hui) 挖堿用,“一鏟子下去,沒有土,全是白花花的堿。”

  古人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慶豐(feng) 村所在的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從(cong) 秦漢開始,已有2000多年的引黃灌溉曆史。不過,黃河水流入田地後,也帶來了土地鹽堿化的問題。

  圍繞土地去鹽堿化,趙根德一家三代人,打了四場仗。

  第一場仗——

  建設排水設施,鹽堿情況好轉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村裏組織我們(men) 去挖‘二黃河’。為(wei) 了不耽誤農(nong) 活隻能冬天挖,幾萬(wan) 人沒日沒夜地幹。”

  趙根德說的“二黃河”,就是河套灌區的總幹渠,是河套灌區灌溉輸水的大動脈。在此之前,河套灌區采用無壩自流引黃河水灌溉,水大成澇,水小則旱,豐(feng) 枯全憑自然。

  1967年,橫跨巴彥淖爾東(dong) 西230餘(yu) 公裏的總幹渠全線完工,黃河水終於(yu) 通過總幹渠在河套灌區實現了可控調節和全域覆蓋。

  “‘二黃河’挖成以後,開荒澆地都方便多了,不少荒地、草甸都成了田地。”趙根德說。可伴隨不斷增多的耕地而來的,是地裏的鹽堿。

  當時河套灌區灌溉係統和排水係統的建設沒有同步,引黃灌溉的水無法排出,全部滲入地下,地下水位升高,鹽堿逐年累積。“當時不知道咋回事,隻能多澆水,把堿壓下去。結果第二年堿更大了,隻能再澆水。”趙根德回憶。

  村民們(men) 想了不少辦法:水下不去,種不成麥子,那就種水稻;地裏堿大,那就種紅柳吸堿。但水稻的收成一直不好,隻嚐試了兩(liang) 年就放棄了;紅柳的根係發達,靠近紅柳的土地幾乎沒什麽(me) 收成。

  鹽堿因水而來,也要隨水而去。1975年10月,巴彥淖爾作出開挖排水設施總排幹和十大排幹的決(jue) 定。

  趙根德記得,當時挖總排幹的工地上比之前挖總幹渠的時候更加熱鬧,“汽車、拖拉機、鏈軌車,各種機械多了不少。”

  那時候,趙根德的兒(er) 子趙林東(dong) 10歲,每天跟著媽媽到工地上送飯,“當時聽大人們(men) 講,等總排幹挖好了,就能少受鹽堿的苦了。”

  兩(liang) 個(ge) 多月,15萬(wan) 人出動,僅(jin) 總排幹就挖出了1150多萬(wan) 立方米土方。自此,黃河水通過總幹渠,由鬥渠、農(nong) 渠、毛渠,層層分散灌入農(nong) 田,再經由層層排幹,匯入總排幹,最終注入烏(wu) 梁素海。

  鹽堿化總體(ti) 好轉,卻未見根治。在這場此消彼長的拉鋸戰之中,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開始實施了。

  趙根德一家人均分了5畝(mu) 土地,加上陸續開墾荒地,家裏的耕地麵積達到50畝(mu) ,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葵花。可種了半輩子地,趙根德除了更加勤奮地耕種、施肥、除草,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麽(me) 辦法提高產(chan) 量。為(wei) 了增加收入,他還學會(hui) 了開拖拉機,賺點外快。

  這個(ge) 時候,初中沒畢業(ye) 就回家種地的趙林東(dong) ,也開始跟著父親(qin) 開拖拉機。他心裏一直在琢磨:“靠老法子種地,出路不大。”於(yu) 是,思路活泛的趙林東(dong) ,趁著農(nong) 閑經常去鎮上的新華書(shu) 店。白天在書(shu) 店看書(shu) 抄書(shu) ,晚上就回家複習(xi) 思考,用過的筆記本前前後後裝滿了一個(ge) 小箱子。

  對於(yu) 兒(er) 子的行為(wei) ,趙根德一開始沒太想明白:“這孩子聰明,愛琢磨,是不是還想繼續念書(shu) ?”

  但是當趙根德看到兒(er) 子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xie) 著“灌溉”“化肥”“農(nong) 藥”“經濟作物”時,他明白了,自己用雙手種地,兒(er) 子是想用腦子種地。

  一個(ge) 夜晚,在昏黃的燈光下,趙林東(dong) 跟父親(qin) 講著自己對種地的看法。他講到了中低產(chan) 田改造,講到了節水農(nong) 業(ye) ,講到了鹽堿化治理。趙根德聽著這些新名詞,看著兒(er) 子滿臉興(xing) 奮的樣子,半晌沒說話。最後,他盯著兒(er) 子發光的眼睛說:“種地這個(ge) 事,以後我聽你的。”

  第二場仗——

  改造中低產(chan) 田,減少用水總量

  在慶豐(feng) 村,趙林東(dong) “有名頭”的地方是兩(liang) 個(ge) ,一是愛看書(shu) ,二是愛跑。

  為(wei) 了學習(xi) 中低產(chan) 田改造的先進經驗,趙林東(dong) 去了不少地方觀摩學習(xi) 。他印象最深的是位於(yu) 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東(dong) 北邊緣的太陽廟農(nong) 場:“我之前一直聽說,那裏的人在沙漠裏種地,收成還不錯。我當時想著,沙漠都能高產(chan) ,鹽堿地為(wei) 啥不能變成高產(chan) 田?”

  直到今天,趙林東(dong) 還清晰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大型耕地機時的場景。

  機器剛一停下,他就跑去和司機套近乎。“兄弟,我看你這個(ge) 機器,一天至少能耕200畝(mu) 地吧?”司機瞥了趙林東(dong) 一眼,“200畝(mu) ?至少300畝(mu) !這幾天每天都是400畝(mu) 。”在這裏,趙林東(dong) 還第一次見到滴灌設備,“感覺人家種地就像養(yang) 花一樣,精雕細琢,有了技術就能省時省力、省水省肥。”此外,平整的田間道路、發達的溝渠設施,都給趙林東(dong) 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到慶豐(feng) 村,趙林東(dong) 五味雜陳。沒多久,村裏召開村民大會(hui) ,趙林東(dong) 在會(hui) 上發言:“像人家那樣種地才有意思,咱們(men) 得改造土地。”

  中低產(chan) 田改造,村民們(men) 都知道好,可到底改成啥樣子,誰也說不準。

  2003年,杭錦後旗在全旗範圍內(nei) 開展了以節水為(wei) 主要方向的中低產(chan) 田改造項目。世世代代用黃河水,慶豐(feng) 村的村民此前從(cong) 未想過節水這回事。杭錦後旗耕地質量保護中心副主任閆計成當時就在慶豐(feng) 村負責推動該項目,他做得最多的就是給村民們(men) 普及節水知識,“節水的目的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用水總量,還可以控製地下水水位,有助於(yu) 治理鹽堿化。”

  在慶豐(feng) 村,中低產(chan) 田改造項目涉及土地8000畝(mu) 。“改造內(nei) 容主要是疏通了淤積的溝渠,開挖了一批新渠,建設翻新了一批機耕路和生產(chan) 路,小規模嚐試了滴灌技術。”閆計成介紹。那一年,土地收成多了,村民們(men) 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針對土地鹽堿化,這次的中低產(chan) 田改造項目采用了施入磷石膏或脫硫石膏、摻沙降低土壤容重、施用有機肥等措施,取得明顯成效,也驗證了這些農(nong) 技方法的可行性。

  然而,讓趙林東(dong) 遺憾的是,這次中低產(chan) 田改造,反而讓他離大規模機械種植的夢想更遠了。

  在同等平整度的情況下,小塊田比大塊田更節水。因此,在節水為(wei) 主的思路下,許多村民自發實施了“平地縮塊”,把原有大塊的田地分割成一兩(liang) 畝(mu) 的小塊。“用水量是下來了,但是這樣一來,大型機械更進不去了。”趙林東(dong) 看著“縮塊”後的田地,皺緊了眉頭。

  第三場仗——

  建高標準農(nong) 田,提高耕地質量

  2012年初秋,杭錦後旗下了一場大雨,兩(liang) 三天之內(nei) ,降水量達到往年一年的水平。慶豐(feng) 村北邊團結鎮的葵花田,這回就被淹了不少。

  趙林東(dong) 有個(ge) 遠房親(qin) 戚就在遭災的村,第二年過節走親(qin) 戚時說起這件事,趙林東(dong) 問:“去年的收成是不是不太好?”沒想到親(qin) 戚說:“收成比往年還好,結的葵花籽又大又亮,可賣了個(ge) 好價(jia) 錢。”

  原來,自2012年開始,杭錦後旗推行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閆計成說,主要做法就是打破農(nong) 戶的承包界、地塊界、溝渠路布局,統一開挖溝渠、修整道路、植樹造林、平整土地、劃分地塊,推行“一戶一田”方案,將土地重新分配經營,實現“田、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

  趙林東(dong) 親(qin) 戚家的地經曆了這次改造,排水效率極高,不僅(jin) 自澇沒持續幾天,反而因為(wei) 水分充足獲得了豐(feng) 收。反觀隔壁村,一些村民聽說這次改造要重新分配土地,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擔心分不到好地。一來二去,項目就拖著沒實施。洪災來了,溝渠不暢,水困在小塊的田地裏排不出去,不少農(nong) 田嚴(yan) 重減產(chan) 。

  2015年,趙林東(dong) 當選慶豐(fe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上任後,他馬不停蹄地奔走於(yu) 各家各戶之間,介紹土地改造的好處,還組織村民前往已經完成改造的村參觀。

  此時的閆計成又一次回到這裏,負責推動項目實施。他記得,當時推行項目困難重重,有一個(ge) 村阻力極大,20天連著開了19次會(hui) ,量地的繩子被村民破壞了18根。“我們(men) 當時有一個(ge) 原則,實施項目積極性高的村優(you) 先立項,不能按規劃實施的不予立項。”在不少村子還在猶豫不決(jue) 時,趙林東(dong) 已經主動找上了門。

  2020年,慶豐(feng) 村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正式啟動,涉及麵積9800畝(mu) ,總投資1200萬(wan) 元。經過一年的建設,慶豐(feng) 村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有灌、澇能排、漬能降”的新格局。

  趙林東(dong) 家的地原本有十幾塊,最大的不到5畝(mu) ,最小的隻有幾分,當地話叫“花花田”,灌溉成本每畝(mu) 約為(wei) 40元。“現在我家的地整合成了幾大塊,每畝(mu) 灌溉費用隻要10元。”趙林東(dong) 說,此前,慶豐(feng) 村每年秋天澆水需要40天左右,改造後的渠道實現了襯砌,全村耕地隻用一周時間就澆完了。

  項目實施後第一年,慶豐(feng) 村畝(mu) 均增產(chan) 10%,畝(mu) 均年用水節約60立方米,土地流轉費由每畝(mu) 250元提高到每畝(mu) 800元,農(nong) 民收入大幅提高。

  這次改造後,趙林東(dong) 終於(yu) 用上了他夢寐以求的大型農(nong) 用機械和滴灌設備。2021年,趙林東(dong) 把家裏的50畝(mu) 土地流轉給了杭錦後旗隆正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方軍(jun) 說:“經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具備了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和有機農(nong) 業(ye) 的條件。”

  眼下,趙林東(dong) 的兒(er) 子趙金正在這家合作社工作。2011年畢業(ye) 的趙金,兜兜轉轉了幾年,2019年來到隆正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我想在這裏學習(xi) 管理技術,積累經驗,計劃下一步發展規模化種植,打造屬於(yu) 自己的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

  第四場仗——

  瞄準精細管理,節水增產(chan) 增收

  打交道這些年,閆計成和趙金一家已經成了朋友。最近,他經常和趙金交流關(guan) 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看法。趙金的想法他很讚同:“通過建設更完備的農(nong) 田設施,實現土壤和水的良性循環,一定能為(wei) 鹽堿化土地找到更好的出路。”

  趙金的想法並非毫無依據。2019年至2021年,巴彥淖爾市累計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199.69萬(wan) 畝(mu) ,取得了節水、增地、增產(chan) 、增效等一係列成效。如今,“噸糧田”占巴彥淖爾全市糧食種植麵積的1/3,耕地質量由6.03等提高至5.96等。

  下一步怎麽(me) 辦?趙金有自己的想法:“耕地是有限的,想要增產(chan) 增收,就要不斷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2021年,趙金參與(yu) 了隆正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3000畝(mu) 有機農(nong) 業(ye) 土地改造項目。“政府直接派人把有機肥拉到地裏。施肥完成後,土地黑黝黝的。爺爺對我說,咱們(men) 家三代人,從(cong) 來沒種過這麽(me) 好的地。”

  “手機功能越來越多,以後為(wei) 啥不能用手機種地?”在趙金看來,隨著農(nong) 業(ye) 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種地會(hui) 更加智能。

  在杭錦後旗,趙金的想法正慢慢變為(wei) 現實。慶豐(feng) 村北麵的蠻會(hui) 鎮,溫室大棚可以根據溫度、風力、濕度等數據自動調節生產(chan) ,農(nong) 民坐在家裏就可以遠程監控棚內(nei) 情況。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農(nong) 業(ye) 領域的逐步應用,杭錦後旗正積極探索無人化、智能化、自動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除了琢磨怎麽(me) 種地,趙金還起了新的心思。“整個(ge) 河套灌區,水從(cong) 黃河而來,最終都流進了烏(wu) 梁素海,這裏麵可能有不少化肥農(nong) 藥殘留。”他打定主意,自家的地,要把對生態環境的傷(shang) 害降到最低。

  有了心思就多了考量。今年年初,幾個(ge) 村民來到村委會(hui) 大院找趙林東(dong) 辦理農(nong) 機補貼的手續,趙金一看單子——“移動式黃河水直濾水肥一體(ti) 化農(nong) 業(ye) 灌溉技術裝備”。仔細詢問才知道,與(yu) 傳(chuan) 統的灌溉方式相比,這款設備可實現平均節水60%、節肥30%、節藥30%。“等買(mai) 回來看看效果,好的話,我也要推薦合作社用上。”趙金心裏盤算著。

  兒(er) 子和孫子天天忙活在田間地頭,趙根德歇了下來,雖然不種地了,心裏卻總放不下農(nong) 活。趙金閑的時候,會(hui) 陪爺爺到田間地頭和合作社裏走一走、看一看。

  前幾年,趙家的老房子按計劃要被拆除。拆房之前,趙根德特意把老房裏的一柄鐵鍬拿了出來,這是當年開挖總排幹時自己用過的。

  夕陽西下,趙根德拄著鐵鍬看著自家的老房。不遠處,一台拖拉機拉著激光平地機隆隆駛過。

  那夜,趙根德喝了幾兩(liang) 酒,做了一個(ge) 夢——慶豐(feng) 村的土地再也見不到白花花的鹽堿。趙金抱著閨女,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跑過來和他說:“爺爺,咱家地產(chan) 量翻番了。”

  版式設計:張芳曼 本報記者 翟欽奇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