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血、汗水和真情留在這裏——內地援港醫療隊亞博館抗疫故事
新華社香港5月5日電(記者查文曄)麵對來勢洶洶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在中央統一部署下,來自廣東(dong) 25家醫院的391名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員於(yu) 3月馳援香港。
在內(nei) 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zhuan) 班的指導和香港醫管局的積極配合下,全體(ti) 隊員在亞(ya) 博館新冠治療中心(以下簡稱亞(ya) 博館)全力投入支援香港戰“疫”,醫療運轉和效率顯著提升,救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內(nei) 地與(yu) 香港醫護人員攜手譜寫(xie) 了一曲生命讚歌。
史上首次!內(nei) 地醫護獲得成建製在港行醫許可
疫情緊急,救人如救火。3月7日、14日、16日,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分三批馳援香港。391名隊員認真學習(xi) 工作手冊(ce) ,分批進入亞(ya) 博館熟悉病區工作流程、掌握信息係統。僅(jin) 僅(jin) 用了4天,全體(ti) 隊員通過考核,於(yu) 3月21日全麵進駐亞(ya) 博館開展醫療工作。
“剛來時,亞(ya) 博館100多名港方醫護人員已超負荷工作,令人心疼。”廣東(dong) 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副領隊李勇說,館內(nei) 一共8個(ge) 病區,醫療隊進駐後成建製接管了其中6個(ge) 區,與(yu) 香港醫護並肩作戰,大大緩解了人手緊張的狀況。
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突破了內(nei) 地醫護無法在港執業(ye) 的原有規定,所有隊員以香港醫管局“榮譽員工”身份得到資格認證,準予內(nei) 地醫護在港合法開展診療、護理工作,並可登錄、使用香港醫療信息係統。
“這意味著在緊急情況下,內(nei) 地醫護獲得成建製在港工作的身份準入、行醫許可和風險豁免,這是史上首次。”李勇表示,這為(wei) 日後應對香港各種大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樣板,也充分體(ti) 現了“一國兩(liang) 製”的製度優(you) 越性。
麵對陌生的環境,隊員們(men) 以最快的速度主動融入。“護理操作與(yu) 在廣州時區別不大,唯一不同的是全英文的電腦係統,但培訓後大家很快上手。” 廣東(dong) 省人民醫院心髒外科重症監護室主管護師、醫療隊隊員楊豔青說。
工作中,內(nei) 地與(yu) 香港醫護人員創新開展協同戰“疫”合作模式,雙方共同值班、共同救治患者、共同商討病情、共同照護病人、中西醫共同發揮作用。醫療隊首創成建製接管病區,推行粵港醫護一體(ti) 化管理。借鑒內(nei) 地管床醫師相對固定的病房化管理模式,對住院患者采用“一人一策”治療護理方案。
“這些措施提升了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治療效能,得到香港同行高度肯定。”李勇表示,內(nei) 地與(yu) 港方醫護人員在不同環節發揮各自所長,雙方溝通順暢,合作緊密無間。
用心照顧高齡患者
在亞(ya) 博館工作一個(ge) 多月,楊豔青印象最深的是70多歲的患者吳爺爺送給她的“禮物”。
一天早上,楊豔青喂吳爺爺吃完早餐,在收拾餐具時與(yu) 爺爺聊起家常。“爺爺說起自己的父母都已過世,說著說著傷(shang) 感起來。我看到眼淚在他的眼眶裏打轉,想把他從(cong) 悲傷(shang) 的情緒中拉出來,就遞給他紙和筆,說您在上麵寫(xie) 點什麽(me) 吧。”
等楊豔青巡視完其他病人回來,她驚呆了。吳爺爺在紙上畫了一隻可愛的小兔子,還寫(xie) 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送給楊姑娘和仔仔”。“當時我真的是熱淚盈眶,因為(wei) 爺爺平時手抖得厲害,真不敢相信那雙顫巍巍的手可以畫出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來。”
從(cong) 3月21日醫療隊全麵進駐至今,亞(ya) 博館累計收治了1000多名患者,其中60歲以上占95%,70歲以上占80%,最大年齡為(wei) 105歲,患有嚴(yan) 重複雜性基礎病的占大多數。大部分患者臥床,生活無法自理。
麵對挑戰,醫療隊隊員發揮多學科專(zhuan) 業(ye) 模式,建立MDT會(hui) 診製度和專(zhuan) 項提升計劃,討論解決(jue) 疑難病例。針對突發醫療事件,建立病區應急救治隊伍,啟動三級查房製度迅速響應。建立了“符合出院標準病人滯留原因清單”,加強與(yu) 港方密切協作,極大縮短了患者離院的等待時間。醫療隊還特別加入放射科醫生團隊,亞(ya) 博館放射學報告完成時間由此前2至3天縮短至2至3小時。
醫療隊還建立了高危病人篩查流程,對病人進行危險分層,識別出了多個(ge) 早期心梗、心衰病人,實現對患者的快速轉診,保障患者安全。針對高齡患者居多的情況,成立了褥瘡、吞咽等專(zhuan) 項護理小組。派遣康複、營養(yang) 醫生進入病區,提高救治質量。
“這些措施使我們(men) 管理病人更仔細,對重症患者早發現、早幹預,有效降低死亡率,從(cong) 而實現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的目標。”李勇說。
悲喜相通,命運與(yu) 共
做好生命體(ti) 征觀察、測量、匯報,配合醫生查房,協助患者擦身、大小便、翻身,處理褥瘡的傷(shang) 口,給患者喂飯、喂藥,不斷巡視以保證患者的身心安全,這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代理護士長、醫療隊護理組副護士長譚芹每天工作的主要內(nei) 容。耐心、細致地照顧患者,不僅(jin) 需要責任感,更需要投入真情。
譚芹曾經照顧過一對80多歲的患者夫婦,兩(liang) 人分在不同病區,時常互相探望。她擔心婆婆跌倒,往往扶著老人一路跟隨。慢慢地,婆婆和她熟悉起來,不止一次對她說:“我相信內(nei) 地醫生。護士長,可否給我吃中藥?”
經過主管醫生問診,婆婆吃上了中藥,症狀減輕,最後轉陰。出院那天,夫婦倆(lia) 不停念叨著“感謝醫生,感謝護士!多謝你們(men) 的照顧!”“我們(men) 悲喜相通,不是親(qin) 人,勝似親(qin) 人。”回憶起那一幕,譚芹的聲音仍有些激動。
在亞(ya) 博館“同一屋簷下”,內(nei) 地與(yu) 香港醫護人員並肩抗疫,結下深厚友誼。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醫生、醫療隊隊員曾遠峰的印象裏,港方醫生平易近人、醫術精湛、一絲(si) 不苟。每次找港方醫生會(hui) 診或者解決(jue) 問題,他們(men) 都非常熱情,經常親(qin) 力親(qin) 為(wei) ,不管事情大小,都會(hui) 在病曆裏麵做好記錄,讓接管的醫生一目了然。
香港博愛醫院及天水圍醫院老人科顧問醫生歐陽東(dong) 偉(wei) 說,經過一段時間共事,發現內(nei) 地醫護堅韌度和組織能力很強。“如果有一天內(nei) 地有需要,我也願意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亞(ya) 博館中央護士站,有一塊貼滿了患者寫(xie) 的感謝信和賀卡的小白板。經曆了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治療,許多患者直到出院都未能見到醫護人員的“真麵目”,但這份無私的大愛、這份對生命的救助永遠銘刻在每一位患者和隊員的心裏。
“血濃於(yu) 水、一奶同胞。這次援港令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香港有了更深刻的感情。”李勇說,隊員們(men) 把心血、汗水和真情留在這裏,香港是大家的第二故鄉(xia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