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科技+”,統籌推進戰建備一體
應用“科技+”,統籌推進戰建備一體(ti)
——陸軍(jun) 營區“兩(liang) 化”建設觀摩集訓紀實
此次集訓突出“戰”的牽領,提增“建”的效能,強化“備”的支撐,集訓研究製定了涵蓋戰備、訓練、管理等7個(ge) 領域的一係列“旅團版本”標準規範,為(wei) 陸軍(jun) 部隊深化戰建備統籌,轉化打仗型營區成果,提高法治化建設水平提供了“旅團方案”。
西陲屯兵地,將校集訓忙。
春夏之交,陸軍(jun) 依托全軍(jun) 營區基地化、標準化建設試點單位與(yu) 第76集團軍(jun) 某合成旅,組織營區“練兵備戰基地化、建設管理標準化”(以下簡稱“兩(liang) 化”)建設暨戰建備一體(ti) 觀摩集訓。
近百位將校軍(jun) 官雲(yun) 集昆侖(lun) 山下,觀摩陸軍(jun) 部隊統籌推進戰建備一體(ti) 全麵建設的最新成果。
記者了解到,此次集訓突出“戰”的牽領,提增“建”的效能,強化“備”的支撐,體(ti) 現邊鬥爭(zheng) 、邊備戰、邊建設的新常態,展示營區“兩(liang) 化”建設新樣子。其間,“科技+”“信息+”應用屢見不鮮。集訓研究製定了涵蓋戰備、訓練、管理等7個(ge) 領域的一係列“旅團版本”標準規範,為(wei) 陸軍(jun) 部隊深化戰建備統籌,轉化打仗型營區成果,提高法治化建設水平提供了“旅團方案”。
部隊呈現練兵備戰新樣子
西北戈壁,黃沙漫天。隨著急速旋轉的鐵翼劃開天空,一場陸空火力協同專(zhuan) 項演練拉開序幕。
“登車!”接到指令,某合成旅官兵迅速集結,向預定地域快速機動,不遠處的天空,4架武裝直升機掛載導彈,呼嘯而來。
“這幾年,陸航、空突等新型作戰力量發展很快,如何讓飛起來的陸軍(jun) 更能打,成為(wei) 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課題。”現場組織訓練的該集團軍(jun) 參謀部參謀李誌軍(jun) 介紹,這場由合成旅步兵營和某陸航旅部分力量共同完成的拔點作戰,旨在檢驗營一級陸空協同訓練新成果,為(wei) 陸軍(jun) 部隊打通陸空協同“最後一公裏”探索路子。
記者了解到,此次集訓,陸軍(jun) 出台的陸空火力協同、武裝偵(zhen) 察班敵後偵(zhen) 察行動、輕型高機動步兵排拔點行動等典型課目的組織與(yu) 實施,重在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開展戰備訓練的創新實踐,推進旅團部隊實戰化訓練轉型升級。
不僅(jin) 實戰訓練在加速轉型,作戰能力也在加速生成。在該旅的室內(nei) 綜合訓練場,“科技+”支撐訓練方法手段不斷創新,發揮出重塑練兵場的優(you) 勢。
在電抗訓練專(zhuan) 修室,官兵正在通過VR虛擬係統組織超短波通信幹擾台站進行展開與(yu) 撤收模擬訓練。這樣沉浸式的訓練,給官兵帶來新奇感的同時,也改變了過去訓練“空對空”、訓練信號種類少、保障困難的窘境。
依托此次集訓,陸軍(jun) 推出模擬仿真多訓的路子,將模擬訓練標準規範融入陸軍(jun) 軍(jun) 事訓練體(ti) 係並納入部隊年度訓練任務統籌落實,為(wei) 陸軍(jun) 部隊加速軍(jun) 事訓練轉型升級蹚出一條新路。
“生命線”催發向戰為(wei) 戰新活力
“70年前,26歲的邱少雲(yun) 任憑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用血肉之軀鑄就了‘紀律重於(yu) 生命’的精神豐(feng) 碑。”前不久,在該旅“邱少雲(yun) 生前所在連”學習(xi) 室,連隊指導員杜欣然依托政治工作信息平台,在“雲(yun) 端”開展了一堂“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矢誌奮鬥強軍(jun) ”教育微課。與(yu) 全連官兵一起在“雲(yun) 端”聽課的還有該旅百餘(yu) 位政治教員。
“數字是新時代的脈搏,隻有插上信息化翅膀,政治工作才能不斷煥發生機活力。”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金凱說道,結合此次集訓,他們(men) 以強軍(jun) 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電視電話會(hui) 議網為(wei) 依托,構建了政治工作信息中心,實現了授課實時直播、課程“雲(yun) 端”分享等功能,對旅團部隊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作出了探索示範,同時對表上位法規,製定政治能力訓練、官兵福利待遇、營區文化環境建設等規範,對接戰場需求,探索戰時政治工作準備,著力解決(jue) 基層關(guan) 注關(guan) 切、反映較大的矛盾問題。
走進此次集訓的政治工作成果展區,探測距離達數公裏的紅外夜視功能執法記錄儀(yi) 、具備離線多語種實時翻譯功能的手持式翻譯機……一件件高科技的戰政物資器材讓與(yu) 會(hui) 代表耳目一新。
陸軍(jun) 政治工作部某局幹事張玉國介紹:“戰時政治工作規範成果重點對作戰方案計劃、戰場處置流程、戰地骨幹隊伍、‘三戰’攻防能力、政戰物資器材等進行了明確細化,效果顯著。”
“兩(liang) 化”新營區發揮戰訓新功能
空曠的戈壁灘上,急促的緊急集合哨劃破營區的寧靜。人員收攏、啟封裝備、請領物資,該旅官兵進行得有條不紊,緊張有序。馬達轟鳴中,一輛輛鐵甲戰車魚貫而出,利用營區縱橫交錯、寬闊平坦的道路網係雙向雙側(ce) 編組,雙路通過營門駛向集結地域。
鐵打的營盤,必須適應流動起來的部隊。這座新營區從(cong) 規劃建設之初就考慮到標準化問題,比如以合成旅編製人數上限設計宿舍樓和食堂,以陸軍(jun) 現役地麵裝備尺寸上限設計裝備庫房,確保一個(ge) 營區適應多型部隊,一棟營房滿足多種需求,一間庫房匹配多代裝備。
“營房就要有營房的樣子,這個(ge) ‘樣子’首先應該是打仗的樣子。在陸軍(jun) 機關(guan) 指導下,我們(men) 按照‘兩(liang) 化’理念,讓營區建設向基層全麵建設延伸、向生成戰鬥力拓展。”該旅楊生春旅長介紹說,此次集訓,他們(men) 讓參訓人員循著“營區是作戰單位的基地,核心功能就是練兵備戰”這條主線,讓與(yu) 會(hui) 人員體(ti) 驗“兩(liang) 化”營區的新理念新成果。
打仗的樣子,體(ti) 現在每一處細節。指揮辦公場所,集成建設作戰值班室、作戰室、戰備資料室等指揮保障要素,過去分散配置的戰備車庫,現在靠攏部署在機關(guan) 樓兩(liang) 翼,機關(guan) 指揮所實現了下樓進戰位、出樓上方艙、上車能指揮。基層連隊在集中布設“三室一庫”的基礎上,增設的彈藥室、兵器室按照“建製同櫃、模塊存取、大件上架、定位存取”要求,存放連隊編製武器,以班為(wei) 單位同存同取、成套取用,官兵存取武器彈藥更加快捷。
後裝保障對接戰場新需求
“報告指揮員,1號車載榴彈炮已恢複作戰能力,2號車載榴彈炮待戰鬥間隙進行修理。”室外訓練場,一場實戰背景下的裝備搶修演練拉開帷幕。兩(liang) 門車載榴彈炮機動中遭‘敵’炮火襲擊,請求搶修支援。
接到指令,修理連一級上士張小培帶搶修小組前出對裝備損壞情況進行評估。第一門火炮炮管變形,第二門火炮底盤受損無法機動。為(wei) 保障裝備第一時間重新投入戰鬥,張小培將第二門火炮炮管吊裝到第一門火炮上,一番嫁接,一門新火炮“滿血複活”,重新投入戰鬥。
“戰時搶修,讓戰損裝備重返戰場是硬道理。”陸軍(jun) 裝備部某局副局長劉偉(wei) 光介紹,這次集訓,陸軍(jun) 裝備部圍繞裝備毀傷(shang) 評估缺標準、應急搶修缺方法、力量運用缺規範等問題,梳理細化了《合成部隊裝備搶救搶修行動概則》《裝備戰場搶修手冊(ce) 》等內(nei) 容,形成了戰時搶救搶修標準體(ti) 係。同時重點規範了戰時保障運行體(ti) 係,完善了平時、戰時兩(liang) 條線界定管理保障職能任務。
在營區服務區,“減負釋能、還兵於(yu) 戰”的創新後勤管理方法讓人眼前一亮——垃圾分類、汙水處理等交給專(zhuan) 業(ye) 物業(ye) 管理公司經營,讓官兵集中精力練兵備戰;將副食品采購交給政府組織,部隊在智能化終端一鍵下單、一站送達。
記者了解到,集訓重在創新變革旅團部隊保障管理新模式,進一步提升基層綜合保障效能,壓減非核心保障事務,助力部隊練兵備戰。
張聖濤 樊淨芷 馬 振 本報記者 張 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