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向“組合拳” 讓改革紅利惠及科研一線
問題導向“組合拳” 讓改革紅利惠及科研一線
為(we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讓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為(wei) 了把科研人員從(cong) 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財政部、科技部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在全麵總結經驗、深入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先後研究起草並由黨(dang) 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guan) 於(yu) 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等一係列改革文件,向多年束縛創新的藩籬動真格,著力構建以信任和績效為(wei) 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新模式。
2021年,為(wei) 了解《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以及《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等政策落實情況,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組成聯合調研組,分別赴北京、浙江、湖北、遼寧、四川等地,深入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解剖麻雀式的調研。
中國科學院戰略谘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沈華參與(yu) 了北京、四川地區的調研工作。她介紹,調研組采用了座談會(hui) 、訪談、問卷的形式開展調研,做到了有深度、有力度、有廣度,政策出台的及時性、科學性也得到有效提升。在前期政策評估、廣泛實地調研的基礎上,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
身兼一線科研工作者、科技政策研究者雙重身份,沈華坦言,參與(yu) 此次調研“有一番不一樣的感覺”。
“我們(men) 調研發現,在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全麵推進、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的同時,現行措施與(yu) 全麵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和廣大科研人員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沈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比如,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反映,希望在科研項目管理中,能夠基於(yu) 科研誠信這一前提,充分信任科研人員,從(cong) 而進一步簡政放權。
具體(ti) 而言,科研人員反映較多、呼聲較高的有:簡化預算編製、推進包幹製,提高間接經費比例,下放項目經費管理權限,出台科研財務助理配備實施細則,優(you) 化研究項目經費配置和管理模式等。
而這些呼聲和訴求,在這份被業(ye) 界稱為(wei)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裏程碑的《若幹意見》中都有了相應的製度安排和落地細則。讓科研人員倍感振奮的是,預算科目從(cong) 9個(ge) 以上精簡為(wei) 設備費、業(ye) 務費、勞務費3個(ge) ,擴大預算調劑自主權之後,買(mai) 醬油的錢也能用來打醋了。
讓沈華感觸較深的,就是文件所說的預算編製進一步簡化,以及科研財務助理製度的全麵落實。
“之前項目申請過程中,我們(men) 做預算需要做到非常細致。比如為(wei) 期兩(liang) 年的項目,要求明確出差時間、天數、交通工具類型等。由於(yu) 科研工作具有不確定性,時間跨度較長,經費使用很難按照之前的預算嚴(yan) 格執行,所以很多時候預算編製基本就是流於(yu) 表麵。”沈華說,預算簡化後,科研人員能夠自主處理的範圍擴大了,經費使用的效率和便利性大大提高。
針對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報銷難、“報銷繁”問題,《若幹意見》打出了係列“組合拳”,如全麵落實科研財務助理製度;改進財務報銷管理方式,切實解決(jue) 科研人員“找票”“貼票”等問題;推進無紙化報銷,讓數字信息多跑路、讓科研人員少跑腿。
“之前,報銷差旅費、打車費、圖書(shu) 資料費需要填各種表格,往往一次報銷就需要一整天甚至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men) 一般是積累幾個(ge) 月,有時候甚至半年以上才會(hui) 報銷一次,導致很多支出的報銷無法體(ti) 現實報實銷原則。”在沈華看來,文件中關(guan) 於(yu) 科研助理製度的執行,極大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
沈華表示,執行科研財務助理製度後,科研財務助理可以每個(ge) 月處理幾位老師的報銷事務,規模經濟和專(zhuan) 業(ye) 性得到了充分體(ti) 現,也能做到實報實銷,和財務部門的溝通也更為(wei) 專(zhuan) 業(ye) 高效。
為(wei) 保障改革政策落地生效,科技部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開展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的“減表”行動和解決(jue) “報銷繁”行動,基於(yu) 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綠色通道”改革試點以及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大調研等,將管理重點從(cong) 過去管過程、管細節,調整為(wei) 管信用、管績效,抓法人責任,確保改革紅利直達科研一線。
一係列硬招實招的“組合拳”出擊,讓科技界普遍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減負賦能效應,政策紅利也切實化為(wei) 科研人員幹事創業(ye) 、創新創造的原動力。
本報記者 劉 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