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古籍裏的文化走進生活

發布時間:2022-05-06 14:01: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據媒體(ti) 近日報道,從(cong) 2020年暑假起,南京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部館員韓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評論家袁枚的《隨園食單》“翻譯”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讀者“追更”。

  雖然袁枚對美食的研究廣為(wei) 人知,但公眾(zhong) 對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層麵上。通過活靈活現的複原,我們(men) 不僅(jin) 能夠親(qin) 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飲,親(qin) 口感受穿越時間的味道,還能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傳(chuan) 統的偉(wei) 大民族,中國的軟實力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經典為(wei) 載體(ti) 的思想觀念。通過對古籍的研究和閱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代代流傳(chuan) 。

  不過,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的重視和研究,也不應該僅(jin) 僅(jin) 局限在文字上。事實上,傳(chuan) 統文化還有很多超出平麵維度的物質載體(ti) ,包括飲食、音樂(le) 、衣冠、建築等。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和弘揚越是生活化,越是能達到可親(qin) 可感的效果。如何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讓古籍裏蘊藏的燦爛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續,正是當下值得研究和關(guan) 注的重要課題。

  2021年春節,河南衛視的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在“百花齊放”當中脫穎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齡層觀眾(zhong) 的熱捧;如今各大景區裏,身著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來越常見,有人形容,賞花季成了漢服出遊季;古典詩詞也從(cong) 文獻與(yu) 書(shu) 本中走上熒屏,以生動新穎的方式走向大眾(zhong) ,《中國詩詞大會(hui) 》等綜藝節目的走紅就極具代表性。

  上述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一方麵,它們(men) 印證了公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濃厚興(xing) 趣和喜愛程度;另一方麵,它們(men) 也提醒我們(men)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應該和時代的變遷、社會(hui) 的變化,尤其是傳(chuan) 播媒介的更新換代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cong) 根本意義(yi) 上說,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作品流傳(chuan) 至今的價(jia) 值並不隻在於(yu) 專(zhuan) 供學者研究,更在於(yu) 供大眾(zhong) 閱讀學習(xi) ,使大眾(zhong) 獲得精神滋養(yang) 。嚴(yan) 肅認真的古籍考訂、補綴、研究當然是國家相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的重要任務,但無論是何種古籍,其本質意義(yi) 必然還是在於(yu) 闡釋和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精神,達到使其在公眾(zhong) 中普及的目的。

  換言之,古籍的內(nei) 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達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會(hui) 使傳(chuan) 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公眾(zhong) 之間的“融合點”,找到老百姓喜聞樂(le) 見的“文化之魂”,讓文化精神進入生活空間,才能最終形成精神共鳴。

  當然,我們(men) 所要強調的“生活化”,絕非一味的通俗化和娛樂(le) 化,而是讓詩詞歌賦創作、傳(chuan) 統民俗體(ti) 驗、多元互動交流等活動形成更多種類的體(ti) 驗,實現更深層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擁有更多受眾(zhong) ,煥發出新的生機。

  (作者:李勤餘(yu) ,係媒體(ti) 評論員)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