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劣質廚具坑了“小廚師”
原標題 中經評論:別讓劣質廚具坑了“小廚師”
自從(cong) 教育部發通知,說今後中小學生都要學做飯,兒(er) 童廚具賣得更火了。現在最時髦的兒(er) 童廚具可不是“過家家”,而是真鍋真鏟真爐灶,能讓孩子煎炒烹炸,把飯菜做熟了吃下肚的“真煮”兒(er) 童廚具。電商平台上已有大量商家銷售此類產(chan) 品,有的店月銷量超過3萬(wan) 件。孩子們(men) 開開心心吃著親(qin) 手做的煎雞蛋、炒白菜,但火爆背後,“真煮”廚具的安全性存疑。煮出來的食物能不能讓孩子們(men) 放心吃,還得打個(ge) 問號。
按照商品分類,“真煮”廚具兼具兒(er) 童玩具、兒(er) 童餐具和家用電器的屬性,其產(chan) 品形態多樣,目前並沒有專(zhuan) 門標準,需要分別執行玩具、餐具和3C認證。這恰恰成為(wei) 大多數“真煮”兒(er) 童廚具商家回避國家標準的借口。例如,對接觸食物的不鏽鋼餐具,我國執行《國家標準 不鏽鋼餐具》或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等,此類商家通常會(hui) 標明使用304不鏽鋼,有的客服會(hui) 明確告知自家餐具執行的國標,並提供檢測報告原件。還有部分兒(er) 童餐具品牌主動升級,使用更高級別的316L醫用不鏽鋼。
然而,在孩子專(zhuan) 用的“真煮”廚具中,商家卻很少主動標明使用的原料材質,無論是不鏽鋼還是塑料,多個(ge) 店鋪的客服均籠統回答“食品級”。少數商家會(hui) 告知使用了304不鏽鋼或410不鏽鋼,但一概拒絕提供權威部門檢測報告。筆者隨機購買(mai) 了一套,外包裝上自稱玩具,僅(jin) 標明電磁爐執行了家用電器相關(guan) 標準,但是對蒸鍋、不粘鍋和塑料碗碟使用什麽(me) 材質、執行什麽(me) 標準隻字未提,而這幾樣恰恰是關(guan) 係食品安全的核心要素。
購買(mai) 評價(jia) 本應是重要參考,可惜部分商家依然通過返現誘導消費者寫(xie) 好評,屢禁不止,有客服直接報出“返現5元”,導致好評可信度不高。這一點,平台應加強監管,消費者也要注意分辨。在眾(zhong) 多格式高度一致的好評中,不乏有購買(mai) 後的消費者表示“一摸一手黑,肯定不是304”,或者指出“加熱後味道很大”。還有消費者詢問:“材質是什麽(me) ?安全嗎?做了能吃嗎?”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wei) 消費者的擔憂。
“真煮”兒(er) 童廚具的食品安全性究竟如何,消費者沒有可靠信息,需要專(zhuan) 業(ye) 檢測來解惑,建議相關(guan) 部門開展第三方評測,讓消費者放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產(chan) 品材質和檢測報告均不是商業(ye) 機密,商家不應拒絕提供必要信息。作為(wei) 主要銷售渠道,電商平台應當要求商家公示材質及檢測報告等信息,切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很快就到“六一”兒(er) 童節了,不少家庭已將“真煮”廚具列入禮物清單,市場潛力巨大。但隱患不除,越是熱銷,潛在危害越大。從(cong) 消費者反饋情況來看,“真煮”兒(er) 童廚具不能歸於(yu) 玩具範疇,應當按照食品安全相關(guan) 的國家標準來管理。孩子們(men) 要加熱的食材是直接入口的東(dong) 西,本就應該執行最嚴(yan) 格的標準。廚具可以有縮小版,食品安全不能有縮水版。這一點,監管部門應盡快明確,商家也要主動執行國標並在外包裝上標明。家長最好多方比較、謹慎選擇,畢竟可愛和劃算,遠不如食品安全重要,千萬(wan) 別讓劣質廚具坑了自家的小廚師。(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