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Z世代”多元擇業:不當“上班族” 以收舊物為生
中新社廣州5月15日電 題:中國“Z世代”多元擇業(ye) :不當“上班族” 以收舊物為(wei) 生
作者 孫秋霞
當夜幕降臨(lin) ,廣州文昌北路的古玩舊貨市場開始熱鬧起來,這裏是廣州著名的“天光墟”(民間集市),每天入夜後開始營業(ye) ,天亮時結束。攤主們(men) 在地上鋪一塊方布,擺上舊家具、老式收音機、民清碗碟、古董、字畫等,待有緣人買(mai) 下,“95後”小夥(huo) 武楷斯是少數經常光顧這裏的年輕人。
2015年從(cong)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畢業(ye) 後,武楷斯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被舊物深深吸引的他,開始以收舊物為(wei) 生,至今收集了上萬(wan) 件物品,大部分存放在廣州番禺區嶺南電商園一間店鋪裏,取名“永續舊物”。
“我想把別人遺棄的東(dong) 西保留下來,讓它的價(jia) 值永遠傳(chuan) 遞下去。它可以陳列在我的舊物空間,也可以變成另外一個(ge) 人的心頭好。”武楷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武楷斯收集的第一件舊物,是2014年在桂林旅行時到舊貨市場買(mai) 的一個(ge) 粘著泥土的酒瓶子,瓶身上寫(xie) 著“老桂林”三個(ge) 字。在他看來,帶這個(ge) 酒瓶回去比買(mai) 一個(ge) 量產(chan) 的旅遊紀念品更有意義(yi) 。
此次旅行讓武楷斯打開了一扇通往舊物世界的大門,從(cong) 此一發不可收拾。每到一座城市,他一定要到當地的舊貨市場轉轉。大學四年級時,他曾到美國窮遊一個(ge) 月,逛過芝加哥、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二手店。
“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舊貨市場可以這麽(me) 繁華,而且可以把收舊物作為(wei) 一個(ge) 職業(ye) ,美國舊貨市場是我的啟蒙。”武楷斯說。
從(cong) 美國回來後,武楷斯開始尋找廣州的舊貨市場,他把網上碎片化信息拚湊起來,花了兩(liang) 周時間實地探訪,整理出廣州現存的12個(ge) 舊貨市場,其中一些地方成為(wei) 他定期的收貨來源。
在武楷斯的店鋪裏,擺放著一些泛黃書(shu) 籍、老照片、黑白電視機等頗具年代感的小物件。其中一個(ge) 掛盤雖然鏽跡斑斑,但上麵的建築圖案清晰可見,呈現出20世紀80年代廣東(dong) 佛山的樣貌。武楷斯坦言,他喜歡帶有信息的物品,收集的都是平民百姓用過的老物件。
除了逛舊貨市場,武楷斯經常到廢墟或上門收舊物。他曾經收過一位印尼老華僑(qiao) 的遺物,老人生前下過南洋,從(cong) 海外帶回一些生活用品,別具異域風情;一對膝下無子的老人曾專(zhuan) 門找他上門收舊物,想把自己的物品保留下來,包括結婚時穿過的婚紗……
武楷斯告訴記者,他曾在天光墟收了一大包信件,記錄了一個(ge) 人從(cong) 幼時到成年的生活點滴。“我把信的內(nei) 容發到網上後,沒想到被信件主人看到了,才知道這是被她親(qin) 戚不小心扔掉的,她問我可不可以買(mai) 回去,我直接送給了她。”
以收舊物為(wei) 生的武楷斯,事業(ye) 上漸有起色,在廣東(dong) 佛山開了一家分店,前不久組織了一場為(wei) 期四天的二手市集,每天有20個(ge) 攤主售賣自己的閑置物品或手工製作物品,攤主既有70歲老太太,也有即將畢業(ye) 的大學生。
在武楷斯看來,中國舊貨市場仍舊處於(yu) 互聯網之下,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存在舊貨市場。他經常組織一些市集提高民眾(zhong) 的參與(yu) 度,傳(chuan) 播二手循環的理念。他說:“當大家不覺得我收集舊物是多麽(me) 特立獨行的一件事情,那是最理想的狀態。”
在中國,還有許多像武楷斯一樣的年輕人。他們(men) 不再隻青睞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鐵飯碗”,職業(ye) 選擇日益多元化、自主化,湧現出擁有多重身份和職業(ye) 、多種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