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柳 百姓心
“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wan) 人家。”煙柳畫橋,西湖的柳樹,不僅(jin) 在詞人的筆下,也在杭州的人文曆史中和老百姓的心頭。
近期,杭州西湖邊景觀提升改造,在斷橋邊移走了7棵柳樹,並換種成了月季花,引發杭州市民和網友熱議。目前,西湖景區已在該路段將柳樹補種,杭州有關(guan) 領導和相關(guan) 部門也為(wei) 柳樹移栽事件的發生表示了歉意。
沒有柳樹的西湖,是不完整的西湖。《西湖誌》記載:“濱湖垂柳萬(wan) 株,間以桃杏梅李。”柳樹喜水,沿岸而生,長居湖畔,在久長歲月中,已與(yu) 湖光山色融為(wei) 一體(ti) ,共同組成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風光。柳樹,在中國文學中曆史悠久,早在《詩經》中的《小雅·采薇》就記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西湖的柳,更是在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喜愛與(yu) 藝術創造下,呈現出柔美動人、意蘊雋永的形象——“西湖楊柳風流絕。滿樓青春看贈別。”“遙想西湖煙柳色,深春風露水邊聲。”“最憶西湖柳陰底,扁舟欲去尚徘徊。”
自然景觀與(yu) 人文曆史交相輝映,西湖被譽為(wei) “自然與(yu) 人類共同的作品”,展現著人類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豐(feng) 碩成果。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中國第41處世界遺產(chan) 。2013年5月,西湖文化景觀的代表“西湖十景”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柳浪聞鶯……這些美輪美奐的名字從(cong) 景觀而來,又因為(wei) 名字背後的曆史典故、音詩畫藝術作品而讓景觀更為(wei) 聲名遠播。獨特的文化正是西湖的靈魂。西湖的景致與(yu) 文化很多都與(yu) 柳樹有關(guan) 。如果沒有了柳樹,哪裏還會(hui) 有蘇堤的“春色初搖”、白堤的“綠楊陰裏”,斷橋惜別少了柳絲(si) 繾綣,早鶯又將何處尋暖樹?
西湖,不僅(jin) 是杭州的文化名片、獨特標識,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men) 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她的一草一木,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她的特色風貌。這次西湖沿湖柳樹移栽的初衷是為(wei) 了綠化改造,工作人員曾表示沿湖柳樹由於(yu) 生長在懸鈴木樹冠下,長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現老化、空洞、“駝背”和嚴(yan) 重傾(qing) 斜,部分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將長勢衰敗的7棵沿湖柳樹進行遷移。但是,遷移老病柳樹,還應補種新的柳樹,改種月季,則是破壞了原有的曆史文化風貌,不符合“修舊如舊”的保護理念,還有可能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好在,杭州相關(guan) 部門能夠直麵群眾(zhong) 意見,聞過則改,很快補種了新柳,努力彌補對人民群眾(zhong) 審美記憶和深厚感情造成的傷(shang) 害。
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背後是讀懂曆史,讀懂文化,尊重客觀規律,尊重民心民意。敬畏,要體(ti) 現在一項項具體(ti) 的工作實踐中。以百姓心為(wei) 心,曆史上西湖的故事,也給我們(men) 深刻的啟示。蘇堤、白堤、楊公堤,與(yu) 這些沿用至今的堤名一同留給後人的是蘇軾、白居易、楊孟瑛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跡。一湖清水,幾道翠堤,依依楊柳,折不盡的正是百姓心中的懷念與(yu) 崇敬。
作者: 聶新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