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采取措施保護古跡遺址
多國采取措施保護古跡遺址(國際視點)
今年的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為(wei) “遺產(chan) 與(yu) 氣候”,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呼籲各國強化災害風險的管理措施,加強遺產(chan) 和環境教育,同時通過開展南南合作和第三方合作,促進古跡遺址的保護。
氣溫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嚴(yan) 重幹旱等氣象災害正對古跡遺址造成威脅。一些國家在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通過應用高新技術、增加投入等手段,加大對古跡遺址的保護力度。
墨西哥:新技術助力遺址發掘
大麵積掃描整個(ge) 保護區,掃描結果在數字地圖和增強現實應用程序上呈現,無需砍伐樹木、藤蔓,即可揭示植被下隱匿的景象。這是墨西哥將空中激光雷達技術應用到瑪雅文明遺址考古中的場景。
瑪雅人曾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瑪雅文明遺址散落在拉美廣袤的熱帶雨林中,僅(jin) 在墨西哥坎佩切州的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內(nei) ,就發現了525個(ge) 瑪雅考古遺址。該保護區麵積7231平方公裏,生活著350種鳥類和近100種哺乳動物,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wei) 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chan) 。
繁密的植被對考古工作構成挑戰。如何在揭開瑪雅文明遺址神秘麵紗的同時,不破壞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新技術的應用正在解決(jue) 這一難題。墨西哥伊塔卡大學考古學家托馬斯·加裏森介紹,通過使用空中激光雷達技術,考古工作者在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發現了植被下麵的大量遺存,包括房屋、宮殿、金字塔、大型廣場、防禦工事和灌溉係統等,勾勒出一個(ge) 由城市、防禦工事、農(nong) 場和道路組成的龐大有機網絡。
加裏森說,空中激光雷達圖像清楚地表明,瑪雅文明有一個(ge) 龐大的定居係統,其規模和人口密度被嚴(yan) 重低估。之前對瑪雅人口規模在1萬(wan) 到200萬(wan) 之間的推斷是不全麵的,新遺存的發現,可能使這一數字增加到2000萬(wan) ,相當於(yu) 當時整個(ge) 歐洲人口的一半。加裏森認為(wei) ,新技術的應用就像使用了“魔法”,極大加快了考古進程,堪稱100年來瑪雅考古取得的最重要進展。
德國:各方合作提供修複資金
德國共有約130萬(wan) 處古跡,其中51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包括古跡遺址管理保護在內(nei) 的事務,都由各聯邦州政府負責。德國聯邦政府專(zhuan) 門成立了國家遺產(chan) 保護委員會(hui) ,對政府管理部門以及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機構、人士等進行統籌、協調。
通過設立專(zhuan) 門項目來資助文物保護和修繕工作是德國保護古跡遺址的一個(ge) 重要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家寶貴文化遺產(chan) ”項目,自1950年開始實施以來至2020年,德國聯邦政府共投入超過3.87億(yi) 歐元,對超過700個(ge) 古跡遺址的保護及修繕工作進行了資助。
不過,僅(jin) 靠各級政府提供的資金還遠不能滿足古跡遺址保護和修繕的資金需求。各類基金會(hui) 、協會(hui) 及文物所有者的投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是一家全國性的私人基金會(hui) ,資金主要來自超過20萬(wan) 名長期活躍的私人捐贈者、基金會(hui) 所管理的信托基金等。該基金會(hui) 在2021年投入了1980萬(wan) 歐元,向520個(ge) 文物保護項目提供資金,還向遭遇嚴(yan) 重洪災的地區額外投入約270萬(wan) 歐元的特別基金,專(zhuan) 門用於(yu) 修繕在洪災中受損的古跡遺址。
德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自1993年起,在每年9月的第二個(ge) 星期日都會(hui) 舉(ju) 辦“文物古跡開放日”活動,將全國數千處平日較少開放的古跡遺址向公眾(zhong) 開放。在古跡遺址開放現場,文物保護人員向公眾(zhong) 詳細講解,專(zhuan) 業(ye) 人士演示文物保護、修複的方法和技術。主辦方希望喚起人們(men) 對古跡遺址保護的興(xing) 趣和意識,讓公眾(zhong) 近距離感受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
印尼:多學科介入加強全麵保護
印度尼西亞(ya) 爪哇島中部的日惹地區,擁有世界最大的單體(ti) 佛教建築婆羅浮屠。婆羅浮屠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丘陵上的佛塔”,建於(yu) 公元9世紀,占地麵積1萬(wan) 多平方米。
婆羅浮屠的修複工作量非常龐大,印尼政府通過與(yu) 國內(nei) 外專(zhuan) 業(ye) 機構合作的方式進行修複。上世紀70年代,來自印尼和其他國家的近600名專(zhuan) 業(ye) 人員,將古跡上的100餘(yu) 萬(wan) 件石塊進行編號、分類,經過清潔、修補、灌錫後保存。再將所有石塊信息錄入電腦,進行虛擬的排列組合,獲得最優(you) 方案後,像拚圖一樣對整個(ge) 古跡進行修複。
在對婆羅浮屠遺址的保護中,印尼重視多學科介入,從(cong) 工程、化學、微生物學、地質學等角度綜合評估和推進修複、保護工作。例如,重新嵌入管道以改善排水係統;加入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不滲透層和過濾層,以減少酸雨對建築物的侵蝕。
在文物保護專(zhuan) 家和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婆羅浮屠重新煥發生機,成為(wei) 日惹乃至印尼著名的文化旅遊勝地,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為(wei) 避免大量參觀者湧入對台階造成進一步磨損,婆羅浮屠遺址保護中心在寺廟石階上鋪設了木質樓梯,形成保護層。保護中心還為(wei) 木質樓梯研發新材料塗層,讓保護層與(yu) 古跡原始風貌更和諧。
保護中心還製定應急預案,一旦有火山噴發的預警,中心就會(hui) 組織人力用防水防火材質的篷布,對重要雕塑進行苫蓋,防止酸性火山灰對遺跡造成破壞,並清理管道中堆積的火山灰,確保排水管道暢通。中心還對一些建築物的地基進行加固,增強抗震能力。
印尼政府已將修護婆羅浮屠的經驗應用到其他古跡遺址中。同樣位於(yu) 日惹地區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巴蘭(lan) 班南神廟,2006年遭遇地震後,多座建築倒塌,大量石材破損後散落在高塔旁。文物保護部門複製婆羅浮屠經驗,對每一個(ge) 石塊進行編號,加固尚未倒塌的建築塔身,用特殊的塗料和材料為(wei) 所有石塊“穿上”塗層,防止雨水和微生物對其造成腐蝕。
(本報墨西哥城、柏林、雅加達、北京電)
本報記者 彭 敏 花 放 張 傑 劉 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