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疫錄)上海出台“方艙處置標準” 努力實現循環利用、資源再生、安全處置
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9日 ,方艙關(guan) 艙後全流程處置的技術標準——《方艙拆除物收運處置技術標準》(以下簡稱“方艙處置標準”)在上海市質監局網站備案、生效。
編製過程中,城投集團旗下上海環境技術團隊會(hui) 同武漢城管委、高校院所、行業(ye) 專(zhuan) 家等廣泛開展調研交流,認真汲取經驗,並結合上海實際情況重點分析;團隊參考了關(guan) 於(yu) 方艙的國家聯防聯控機製文件、標準規範等。最終,“方艙處置標準”考慮了方艙關(guan) 艙後到恢複功能前的全作業(ye) 流程和管理要求,將標準適用範圍向終末消毒和評估、環境監測兩(liang) 頭延伸。
方艙處置標準除了結合上海疫情防控特點,細化提出了方艙終末消毒和評估驗收外,還量化分析了拆除內(nei) 容和順序要求,以及拆除物儲(chu) 存、運輸、處理處置等全品類、全流程要求。基於(yu) 循環利用、資源再生、安全處置的技術路線,該標準還科學製定了不同類型方艙的拆除物產(chan) 生量計算方法,在衛生、安全、有序、環保的原則指導下,強調方艙拆除物“應用盡用”。
曾作為(wei) 方艙醫院的場所如何恢複原有功能?臨(lin) 時搭建的方艙如何安全、衛生、高效的拆除、收運、處置……針對這些棘手問題,上海環境於(yu) 5月初緊急啟動企業(ye) 標準編製任務,成立了以環境設計院為(wei) 主的標準編製團隊。據了解,一項標準的出台,一般需經立項申請、啟動會(hui) 、征求意見會(hui) 、審查會(hui) 、申報審批備案、最終發布等多個(ge) 環節,一般曆時1年左右甚至更長。即使在啟動標準審查緊急程序下,仍需3個(ge) 月到半年時間。然而,本輪疫情,上海方艙醫院的建設數量和依托設施情況與(yu) 武漢或其他城市都大不相同;加上盡快恢複場地功能等急迫需求,其他城市的經驗做法和常規周期無法參考,上海必須製定出一套係統性、精細化、科學化的處置標準。
上海環境方麵當日介紹,技術團隊在係統分析方艙設計圖紙的基礎上,深入方艙現場調研,積極與(yu) 環衛、疾控等主管部門以及方艙設計、建設單位交流谘詢,邀請多位環衛、疾控、建設等領域專(zhuan) 家進行標準審查,匯集了10餘(yu) 家單位書(shu) 麵反饋意見及上百條專(zhuan) 家意見,經過10多次內(nei) 部討論和標準審查會(hui) 等流程。
技術團隊調研發現,由於(yu) 方艙類型多樣,除了通用的家具和家電等配置外,其他差異化的設施設備配置也帶來消殺和回收利用方麵的差異化需求。技術團隊在“方艙處置標準”中提出,針對學校、商務樓宇等敏感場所,應選擇對人體(ti) 無影響和對環境無殘留的過氧化氫消毒產(chan) 品;針對有精密和貴重的儀(yi) 器設備的方艙,也將在整體(ti) 消殺前加強對儀(yi) 器設備的保護並在後續增加專(zhuan) 門消殺環節。
據介紹,為(wei) 避免作業(ye) 過程中的拆除物無序存放、人員密集風險、時間效率滯後等問題,“方艙處置標準”還提出了分類分區分時的邏輯主線,強化了整個(ge) 作業(ye) 流程和技術應用的科學性。對於(yu) 消殺後鑒定不存在潛在汙染風險的廁所、熱水器、床等設施設備,“方艙處置標準”建議直接重複利用;對不能直接循環利用的物資,即磚塊、混凝土塊、彩鋼板等建築垃圾,送入建築垃圾處理廠進行資源化利用;對於(yu) 低價(jia) 值的泡沫、木材等,進行回收利用;對於(yu) 醫廢垃圾、專(zhuan) 項生活垃圾等,則進入末端專(zhuan) 業(ye) 設施安全焚燒處置。方艙處置標準對於(yu) 方艙醫院“退役”後的處理處置,真正做到確保安全、分類分級,也體(ti) 現了節約資源,實現低碳、綠色發展的理念。
下一步,上海環境將抓緊推進團體(ti) 標準、地方標準的編製和報批工作;通過一係列標準的製定,將為(wei) 上海方艙醫院拆除、消殺和資源化利用提供技術依據,促進方艙醫院“退役”後循環利用、安全處置,為(wei) 上海盡快恢複正常秩序提供技術支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