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牧“藍色糧倉”
耕牧“藍色糧倉(cang) ”
截至2021年底,我國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已達136個(ge) 。這一數字距離《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提出的到2025年創建200個(ge)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目標越來越近。曾經還相對陌生的“海洋牧場”概念,正在慢慢變為(wei) 現實。數量增加了,質量怎麽(me) 樣?現在的“藍色糧倉(cang) ”到底建成什麽(me) 樣了?帶著諸多疑問,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山東(dong) 煙台市采訪調研,親(qin) 眼看一看,和海洋耕牧人們(men) 聊一聊。
4月下旬,記者來到山東(dong) 省煙台市高新區金山灣海域的東(dong) 宇海洋牧場平台時,正趕上海參的春季捕撈季。伴隨馬達陣陣轟鳴聲,船員將捕撈上來的海參裝船,海螺、螃蟹、扇貝等新鮮海貨跟著一同上岸,海風中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瞧,這海參一個(ge) 就有半斤多!現在正是海參大批量成熟時,每天能撈1萬(wan) 斤以上,多的時候能有2萬(wan) 斤。”煙台東(dong) 宇海珍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效平說,海參從(cong) 幼苗到成熟要成長四五年時間,春季和秋季是捕撈作業(ye) 最繁忙的時節。
“海洋牧場”的概念近些年逐漸被大家所熟知。海洋牧場是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生態養(yang) 殖等措施,構建或者修複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者避敵所需場所,增殖養(yang) 護漁業(ye) 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ye) 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模式。智能網箱和多功能海上平台都屬於(yu) 海洋牧場的實現形式。
煙台海洋生態環境優(you) 良,近1/5的海域適宜建設優(you) 質海洋牧場。目前煙台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3處,其中國家級18處,居地級市首位。海洋牧場總麵積已發展到130萬(wan) 畝(mu) 。
帶為(wei) 線、群為(wei) 珠、線穿珠,在煙台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裏灣、丁字灣海域,“耕海1號”“國鮑1號”“經海001號”“長鯨1號”“長漁1號”等海洋牧場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海平麵上。海洋牧場是怎樣運作的?如何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給周邊傳(chuan) 統漁業(ye) 從(cong) 業(ye) 者的生產(chan) 生活帶來哪些變化?經濟日報記者走訪煙台多座海洋牧場展開調查。
“類野生”養(yang) 殖逐步實現
位於(yu) 山東(dong) 半島北端的南隍城島是原種皺紋盤鮑的發源地和原產(chan) 地,也是原種皺紋盤鮑親(qin) 本的主要輸出地。4月21日,記者登上全國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yang) 殖網箱——“國鮑1號”。打開其中一個(ge) 養(yang) 殖籠,看到幾十頭肥美的鮑魚蓋著海草“被子”安居在內(nei) 。網箱可年產(chan) 優(you) 質海珍品70噸至120噸,一個(ge) 網箱相當於(yu) 過去上萬(wan) 畝(mu) 海域的養(yang) 殖數量。網箱突破了傳(chuan) 統鮑魚、海膽深海養(yang) 殖的限製,真正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yang) 殖。記者了解到,煙台市培植壯大萊州明波、山東(dong) 安源等漁業(ye) 苗種“育繁推一體(ti) 化”龍頭企業(ye) ,年培育各類水產(chan) 苗種3500億(yi) 單位,成為(wei) 我國北方重要的海水健康苗種供應基地。
在南隍城島海域上,首批亞(ya) 洲最大量產(chan) 型深海智能網箱平台——“經海001號”“經海002號”“經海003號”,呈“品”字形分立黃海海麵,之間相距約3公裏。站在船頭遙望,智能網箱平台如同“海中城堡”矗立在海天之間。更令人震撼的是登上“海中城堡”後,眼見肥美的黑鮶魚在網箱中不時浮出水麵覓食,帶來一抹抹銀光閃閃的鮮亮!
以“經海001號”深海智能網箱平台為(wei) 例,尺寸為(wei) 68米×68米×40米,是坐底式鋼結構,養(yang) 殖水體(ti) 達7萬(wan) 立方米,養(yang) 有黑鮶魚約60萬(wan) 尾。偌大的網箱平台上僅(jin) 有4名工作人員,如何實現數十萬(wan) 尾魚兒(er) 的自動化、智能化養(yang) 殖?經海漁業(ye) 漁服事業(ye) 部工程師紀翔指著平台西南角的漏鬥形餌料罐說:“飼料運輸船直接將餌料打入漏鬥,餌料通過分布在網箱四周的投喂口實現每日投喂。”恰逢喂魚時段,記者看到大漏鬥一側(ce) 的機房設備運轉起來,碗口粗的投喂口“嘩啦啦”雨點般投射著餌料,不斷有魚群翻出水麵覓食。看著波光粼粼的圍網,我們(men) 很難想象,圍網內(nei) 竟然養(yang) 著數量如此龐大的黑鮶魚,短短數月就將出魚數百噸!
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劉富祥告訴記者,“經海係列”是由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的亞(ya) 洲單體(ti) 最大的深遠海智能化網箱。網箱上搭載了5G通信、海洋數據監測以及水下監控等多種係統,可以讓魚兒(er) 在“類野生”環境下生長。首批“經海係列”深水智能網箱裏的“類野生”好魚——經海黑鮶、經海花鱸已開始收獲。
中集來福士是一家海工裝備製造企業(ye) ,海洋牧場平台是其“油轉漁”初期的一項技術成果。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煙台經海海洋漁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表示,“經海漁業(ye) 是‘百箱計劃’項目的實施主體(ti) ,乘著國家海洋戰略深入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東(dong) 風,在各級政府支持下,項目實施漸入佳境,對我們(men) 來說,從(cong) 海工裝備到漁業(ye) 裝備建造,再到漁業(ye) 養(yang) 殖,每一次跨界都是挑戰”。
2020年,煙台市啟動“百箱計劃”,旨在通過“百箱”帶動“千箱萬(wan) 箱”,觸發萬(wan) 億(yi) 級海洋經濟產(chan) 業(ye) 鏈。同年,由中集集團與(yu) 煙台市共建的中國海工北方總部戰略合作首個(ge) 落地項目——煙台經海海洋漁業(ye) 有限公司成立,有效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從(cong) “分散經營”向“集團化運作”轉變。據悉,“百箱計劃”在2023年預計將開工建設6座至8座網箱。
日前,中集集團旗下中集來福士為(wei) 煙台經海海洋漁業(ye) 有限公司建造的“經海004號”智能網箱在長島南隍城海域完成坐底交付,將用於(yu) 許氏平鮋等商品魚類的養(yang) 殖。至此,經海漁業(ye) “百箱計劃”首批4座網箱全部集結入駐南隍城島。
漁民變身“耕海牧洋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近年來,依山傍海的煙台長島綜試區南長山街道孫家村捧起了海洋牧場飯碗。
“自從(cong) 建設海洋牧場,搞起生態養(yang) 殖,我們(men) 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men) 的海洋牧場被評為(wei) 煙台市市級休閑漁業(ye) 基地,目前正在積極申報省級海洋牧場,給村民帶來更多福利!”孫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成偉(wei) 幹勁十足。孫家村東(dong) 源海洋牧場海域麵積4400畝(mu) ,是村集體(ti) 控股的海洋牧場,從(cong) 2015年開始建設,在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技術支持下,確立了“固藻集魚”的模式,通過培植海藻修複海洋生態環境,發展生態養(yang) 殖。
依托海洋牧場,孫家村還成立由村黨(dang) 支部領辦的海參養(yang) 殖合作社,113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占村莊總戶數的73.6%。僅(jin) 海參銷售一項,孫家村年均收入200餘(yu) 萬(wan) 元,拉動村集體(ti) 增收60餘(yu) 萬(wan) 元,社員戶均增收4000餘(yu) 元。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很多人擔心加快建設海洋牧場會(hui) 影響周邊漁民的收入,事實怎樣呢?作為(wei) 長島綜試區南隍城村的老養(yang) 殖戶,葛長會(hui) 介紹:“正愁養(yang) 的黑鮶魚沒地方賣,經海把我們(men) 養(yang) 的魚都買(mai) 走了。”長期以來,魚賣多少錢,定價(jia) 權在收魚的人手裏,“小散”漁民很被動,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作為(wei) 體(ti) 量大的養(yang) 殖公司,“經海001號”的運營不僅(jin) 沒有和周邊漁民形成競爭(zheng) 關(guan) 係,反而有效降低了漁民的養(yang) 殖風險。“經海001號”與(yu) 島上的漁業(ye) 合作社漁民簽訂“大漁帶小漁”合作養(yang) 殖協議,每年收購魚苗60多萬(wan) 斤。
“過去我們(men) 養(yang) 殖成品魚需要3年時間,有海洋牧場後隻需1年半。我們(men) 養(yang) 前半程,他們(men) 養(yang) 後半程,漁民收益不僅(jin) 沒減少,反倒增加了。”長島綜試區南隍城鄉(xiang) 南隍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盛平說。
在離岸數百米的南隍城島灣區,分布著連片的小網箱,漁民開著機動船忙碌著。熱情健談的漁民葛茂武告訴記者:“我幹養(yang) 殖20多年了,這些年養(yang) 黑魚,感覺灣區養(yang) 殖不好做。內(nei) 灣流水少、養(yang) 分少,魚的死亡率就高。黑魚3年才能養(yang) 到1斤多。去年,南隍城成立漁民合作社,牽頭與(yu) 經海漁業(ye) 合作。經海漁業(ye) 的技術人員在養(yang) 殖過程中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養(yang) 到半斤左右的成品魚苗,隻要檢驗合格,經海就打包收走了。”葛茂武介紹,經海的收購價(jia) 一般比市場價(jia) 高一兩(liang) 元,整網收對魚的傷(shang) 害少。現在長島好多漁民也開始轉型養(yang) 黑魚苗了。
人工造礁涵養(yang) 生態
現代化的海洋牧場不僅(jin) 使深遠海成為(wei) “良田”,供給更豐(feng) 富的海產(chan) 品,改善漁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生產(chan) 生活狀態,同時,也在悄然改善著海域生態。
多年未見的大葉藻、海蘿等藻類叢(cong) 叢(cong) 簇簇地布滿海岸,白江豚、鯨魚等結隊現身,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chuan) 統魚類資源不同程度恢複……眼下,在長島徐徐展開了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看著現在的生態環境,我們(men) 很難想起海洋漁業(ye) 養(yang) 殖曾經的模樣。彼時,近岸海域連片的養(yang) 殖設施和粗放的餌料投喂導致養(yang) 殖產(chan) 出大,汙染也重。
這樣的生態畫卷自然離不開海洋牧場的功勞。近年來,長島下水多功能海上平台5座、大型智能網箱9座,累計投放各類人工魚礁超過130餘(yu) 萬(wan) 空方,增殖放流超過3000餘(yu) 萬(wan) 尾。為(wei) 持續改善長島周邊海域生態環境,今年山東(dong) 南隍城海洋開發有限公司計劃投資731萬(wan) 元,全年投放人工魚礁1.6萬(wan) 空方,截至目前已投放0.8萬(wan) 空方。
每一個(ge) 礁體(ti) 表麵富集大量的牡蠣、脈紅螺等貝類,礁區聚集大量斑石鯛魚、梭魚、大口蝦虎魚、黑鯛等野生魚類。人工魚礁的存在,能夠有效避免拖網作業(ye) ,防止過度捕撈。
東(dong) 宇海洋牧場連續12年向海底投石深海造礁,人工造礁總量達四五十萬(wan) 空方,建造了天然的“海底牧場”。海洋生態環境改善了,海域野生螃蟹、各種經濟魚類明顯增多,經濟效益可觀。目前東(dong) 宇年產(chan) 鮮參50多萬(wan) 斤,貝類200多萬(wan) 斤,且產(chan) 量呈每年遞增態勢。生物多樣性大大增加,使得這裏具備良好潛水條件,吸引各地遊客。
如何做好傳(chuan) 統漁業(ye) “減法”和海洋生態修複“加法”?煙台市近兩(liang) 年共騰退、拆除非法和不符合分區管控的近岸筏式養(yang) 殖區12萬(wan) 畝(mu) ,協同推進投礁型、底播型、田園型、裝備型、遊釣型5大類海洋牧場建設,大規模實施近岸經濟型人工魚礁建設工程,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海洋牧場生物資源明顯增加。數據顯示,煙台市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chan) 苗種10億(yi) 單位以上,示範推廣海洋牧場魚、貝、藻、參綠色生態養(yang) 殖20萬(wan) 畝(mu) ,投放各類人工魚礁總量達到350萬(wan) 空方,海洋牧場和周邊海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不僅(jin) 如此,煙台市投入5000餘(yu) 萬(wan) 元實施海水養(yang) 殖汙染控製示範工程,科學推進海上養(yang) 殖環保浮球、工廠化養(yang) 殖場升級改造。建立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推廣體(ti) 係,在萊州、長島成立2處省級“生態型人工魚礁實驗中心”。加快打造海洋牧場生物種質庫和種業(ye) 基地,加強重要水產(chan) 種質資源產(chan) 卵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保護管理,現有國家級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8處,保護區麵積2.56萬(wan) 公頃。
培育海上“田園綜合體(ti) ”
海洋牧場不隻養(yang) 魚,還能擦出文化旅遊的火花。4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yu) 煙台市萊山區四十裏灣海域的煙台清泉海洋(牧場)公園,看到斑石鯛、大瀧六線魚等各類名貴品種魚苗在網箱內(nei) 遊動。據了解,項目可年產(chan) 斑石鯛等優(you) 質魚類10萬(wan) 尾,約60餘(yu) 噸。“遊客來到這裏可先到大平台參觀海洋牧場環幕底倉(cang) ,再到智能化圍欄平台垂釣,垂釣完可以現場蒸煮鮮活魚,享受美味。”煙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養(yang) 殖技術總監侯明華說。
同樣位於(yu) 四十裏灣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ti) ,將漁業(ye) 養(yang) 殖與(yu) 海洋旅遊相結合,開創了“藍色糧倉(cang) +藍色文旅”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在國內(nei) 首次將漁業(ye) 養(yang) 殖、智慧漁業(ye) 、休閑漁業(ye) 、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在統一平台。遊客可以在平台體(ti) 驗“漁夫垂釣”樂(le) 趣,品嚐“海洋主題”美食,欣賞“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煙台東(dong) 宇海洋牧場同樣關(guan) 注產(chan) 業(ye) 鏈延伸、融合問題。“相比傳(chuan) 統漁業(ye) 生產(chan) 模式單一、產(chan) 業(ye) 融合度低、抗風險能力差的短板,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可有效帶動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延伸、優(you) 化海洋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李效平說。煙台東(dong) 宇海洋牧場利用多功能海上升降平台和半潛式海上平台,合理規劃發展海上觀光、休閑垂釣等文旅新業(ye) 態。
在海洋牧場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方麵,煙台市支持海洋牧場同文旅、體(ti) 育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ti) ”。共創建省級海釣場18個(ge) ,成功舉(ju) 辦10餘(yu) 次省級“漁夫垂釣”係列賽和全國海釣邀請賽。
談及海洋牧場前期探索麵對的困難,煙台市海洋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柏說,前期由於(yu) 海洋牧場建設缺乏足夠的陸海統籌,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產(chan) 業(ye) 格局。而且,海洋牧場建設內(nei) 容遠遠超出了漁業(ye) 養(yang) 殖範疇,現有的標準和規範無法滿足發展需要。作為(wei) 從(cong) 耕海牧漁到遊樂(le) 餐飲的多功能發展平台,相關(guan) 政策標準及管理監督涉及多個(ge) 部門,尚需進一步統一完善。
作為(wei) 新興(xing) 業(ye) 態,海洋牧場建設任重道遠。近日,煙台市製定出台了海洋牧場“百箱計劃”三年行動方案,將持續聚焦海洋牧場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聚力強化苗種供應、裝備製造、數字智能、加工流通、品牌標準、金融服務、人才智力、產(chan) 業(ye) 融合等八大支撐,計劃到2024年,投產(chan) 深遠海大型智能養(yang) 殖設施50個(ge) ,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總數達到50處,爭(zheng) 創全國深遠海智能養(yang) 殖示範區,全力打造國家海洋牧場建設示範城市。
海中有“金山銀山”,更有“綠水青山”。如今一座座“藍色糧倉(cang) ”正在加速崛起,高奏“深耕蔚藍、向海圖強”的海洋牧歌。
王金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