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家醫院的日與夜
疫情之下,一家醫院的日與(yu) 夜
——上海瑞金醫院戰疫觀察
作者:本報記者 顏維琦
疫情之下,大型公立醫院如何守住疫情防控的“安全線”,更好守護患者救治的“生命線”?自今年3月1日上海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兩(liang) 個(ge) 多月間,記者數次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深入總院區、定點醫院和其管理的多家方艙醫院采訪。
一次次走進疫情中的醫院,最強烈的感受是——緊張而有序。無論是和病毒“短兵相接”的“遭遇戰”,還是“大本營”“分戰場”的“多線作戰”;無論是方艙建設,還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我們(men) 看到,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指導之下,一項項鮮明的規範和製度在這裏鋪開。
隨著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承擔的任務也在變化,但防疫抗疫與(yu) 基本醫療並重的原則沒有變,醫療服務的標準沒有變,每個(ge) 人都在全力以赴——從(cong) 一家醫院的堅守和作為(wei) ,可以窺見上海戰疫的一個(ge) 側(ce) 麵。
和病毒“遭遇”:“我們(men) 沒有推脫過一位病人”
4月26日下午4點半,43歲的石阿姨在心外監護室醫生的呼喚中睜開了眼睛,迎接她的是“修心術”後的新生。當天,瑞金醫院副院長、心髒外科主任趙強教授團隊為(wei) 她成功實施了心髒二尖瓣替換術。
據介紹,這台手術屬於(yu) 限期手術,患者心髒裏的細菌贅生物已達3厘米,且活動度較大,一旦發生脫落,可能導致大麵積腦梗或其他重要髒器的梗塞,危及生命。“疫情期間來求醫的,病情都特別危重,科室一直開足馬力,應治盡治。”趙強說。
這一天,另一間手術室裏,人稱“妖刀”的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彭承宏教授,正在為(wei) 胰腺癌中晚期患者實施“胰腺全切術+全胃切除術+門靜脈切除重建術”。這隻是彭承宏當天連續3台手術中的第一台。
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告訴記者,為(wei) 切實解決(jue) 市民就醫困難,4月26日起,瑞金醫院在閉環管理下全麵恢複醫療業(ye) 務。此輪疫情以來,瑞金醫院門診(含互聯網門診)43個(ge) 診療科目始終正常開診。“和病毒遭遇是難免的,自始至終,我們(men) 沒有推脫過一位病人。”寧光說。
急診不停,門診全開——嚴(yan) 峻疫情下,做到這點並非易事。這是一家三甲醫院的擔當,更離不開反複演練形成的一整套醫療總體(ti) 方案。“不管什麽(me) 樣的情況,隻要患者送進來,我們(men) 堅持簡單的隔離、完全的救治。”瑞金醫院副院長陳海濤說,“簡單的隔離,就是給患者佩戴一個(ge) 防護麵屏。與(yu) 此同時,救治有序進行。”
疫情期間,沒有核酸結果的緊急手術,在瑞金醫院進行了很多台。事實上,本輪疫情初期,瑞金醫院門診就有散發陽性患者就醫。在整個(ge) 疫情期間,瑞金醫院從(cong) 未關(guan) 閉門診,切實保障了基本醫療。
“嚴(yan) 格的分區管理、樓宇管理和內(nei) 部分級轉運體(ti) 係起了作用。”瑞金醫院副院長沈柏用介紹,“我們(men) 將外來患者較多的門診、急診、發熱門診與(yu) 相對固定患者的住院部進行分隔,實行相對分區的閉環管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交叉感染。在急診室外設置緩衝(chong) 區,在住院部每個(ge) 病區都設有過渡病房,在手術室設立專(zhuan) 屬手術室,確保既可以收治需要治療的密接者和防控區就診患者,又能保證整個(ge) 主院區和病房的安全。”
多戰場作戰:方艙“尖兵連”,重症“守護者”
4月29日20時,瑞金醫院總院區辦公樓內(nei) 燈火通明。全院的運管指揮中心就設在這裏。牆上,一麵鮮紅的黨(dang) 旗和瑞金的紅色隊服一起,成為(wei) 鮮明的瑞金標識。
大屏上,重症監護室、負壓搶救室、方艙醫院、腫瘤病區等各個(ge) “分戰場”的情況實時呈現。依靠高效的指揮係統,瑞金醫院承擔起多線作戰的艱巨任務。
相隔不遠,院史館的一間會(hui) 議室裏,圍繞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專(zhuan) 家會(hui) 診從(cong) 當天下午4點半開始,仍在夜色中繼續。
會(hui) 診由中華醫學會(hui) 呼吸病學分會(hui) 主任委員、瑞金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瞿介明主持,借助遠程對話、床邊會(hui) 診可視化係統,針對每位患者的情況,院級專(zhuan) 家團隊共同“望聞問切”。這樣的會(hui) 診每天都在進行。
“自3月17日起,瑞金醫院北部院區作為(wei) 後備定點醫院正式啟動整體(ti) 轉換,包括原病房加床和門急診區域方艙病房改造,兩(liang) 天就將收治容量從(cong) 核定的800張床位迅速擴容至2000張床位,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瑞金醫院副院長趙任介紹,“隨著如世博展覽館、國展中心等萬(wan) 人級別的方艙陸續步入正軌,我們(men) 又快速完成‘再轉型’——轉變為(wei) 收治輕型以上確診病例,如10歲以下兒(er) 童、70歲以上老年人、急性發作期病患、有基礎疾病病患等。”
重症醫學科主任陳德昌一直駐守在瑞金醫院北部院區。“在上海市級定點醫院中,我們(men) 是收治較多危重症患者的醫院之一,在切實降低死亡率方麵做了一係列工作,建立起一套重症救治係統。”陳德昌介紹。
在方艙醫院的建設運營中,瑞金醫院同樣派出了一支“尖兵連”。這段時間,作為(wei) 上海市集中隔離點醫療救治組組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有了個(ge) 新頭銜:“方艙拓荒隊長”。
從(cong) 3月中旬開始,上海迅速建造市區兩(liang) 級方艙醫院。瑞金醫院管理團隊全程參與(yu) 了嘉定體(ti) 育館、世博展覽館、新國際博覽中心及國家會(hui) 展中心(上海)等4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方艙醫院建設。陳爾真領銜的團隊走過了7個(ge) 工作點,啃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硬骨頭”,尤其是8萬(wan) 人的超大型方艙建設。在方艙醫院的規劃、選址、設計、施工、醫療服務、生活保障及綜合運行管理等各方麵,都作出了探索。
4月30日,嘉荷新苑方艙醫院關(guan) 艙。這裏是上海首個(ge) 非醫療機構改建的市級方艙醫院,也成為(wei) 率先關(guan) 閉的市級方艙醫院。關(guan) 艙前夜,透過大屏,記者看到,走道的椅子、門口的垃圾箱,每個(ge) 角落都清清爽爽。“除了醫護穿著‘大白’,這裏的醫療細節沒有變,服務標準沒有走形,確保實現了同質化醫療和護理。”瑞金醫院副院長邱力萍說。
醫療科研不停步:以科學和規範守護人民健康
進入5月,瑞金醫院專(zhuan) 家門診和專(zhuan) 病門診全部恢複。瑞金醫院醫務處處長高衛益明顯感覺到,線上線下的人流都多了起來,還有不少外地求醫者的身影。
“五一”期間,瑞金醫院門診總量近3萬(wan) 人次,其中,門診量最大的科室是高血壓科、疼痛門診、腎髒科、內(nei) 分泌科、心血管內(nei) 科、神經內(nei) 科。互聯網門診接待6869人次,開具線上處方3846張。互聯網義(yi) 診接待2100餘(yu) 人次。
5月17日,上海實現社會(hui) 麵清零首日,瑞金醫院門診大廳秩序井然,市民在導診台、掛號等窗口有序排隊。在居民代配藥服務點,不時有社區誌願者帶著幾十張醫保卡來谘詢、掛號。為(wei) 了方便病人,避免往返勞頓,瑞金醫院放射、超聲等診斷科室也全麵啟動,加強了人員配備,患者無須預約即可當天做CT和核磁共振、超聲等檢查。
高衛益告訴記者,當天,瑞金醫院近2000名醫護人員在各個(ge) 崗位為(wei) 病人服務。截至上午11點,瑞金醫院門診接診3700餘(yu) 人,出診專(zhuan) 家70位,互聯網預約700位。為(wei) 保障急診工作連續不間斷,瑞金醫院近日啟用的急診急救第二診療區特地配備了3間診室、10間臨(lin) 時觀察室和2間負壓艙,確保各種疑難重症病人能夠得到及時救治。
一個(ge) 多月前,疫情形勢嚴(yan) 峻的時候,瑞金醫院總機的谘詢量激增,醫院許多員工報名成為(wei) 誌願者接線員。醫院迅速將總機、話務座席擴容,增加電話運能,並重新錄製總機語音錄音,將門急診谘詢分機設置為(wei) 快捷鍵轉接的方式,提高轉接效率。上海疫情之初,瑞金醫院就陸續派出了數百人的隊伍分赴高校、社區進行核酸采樣和檢測;當發現互聯網門診的藥物配送困難時,瑞金300多位醫務人員又主動報名成立誌願者服務隊送藥上門。“在特殊時期,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希望架起醫院和市民最快溝通的橋梁。”瑞金醫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俞鬱萍說,“眼下,醫務人員工作重心也將逐漸從(cong) 抗疫戰場回歸基本醫療,滿足人民醫療服務需求,全力做好人民健康保障。”
5月17日,瑞金醫院手術室共完成72台手術。正在專(zhuan) 家門診出診的瑞金醫院副院長、淋巴瘤專(zhuan) 家趙維蒞說:“大家都很振奮。特別開心的是,一位此前從(cong) 外地慕名而來的患者,之前在外院進行CAR-T治療,病情得到部分緩解,上海疫情期間經過我們(men) 團隊不懈努力終於(yu) 獲得了完全緩解,今天專(zhuan) 程送來了感謝信。”
疫情期間,抗疫不懈怠,救治不停步,重大項目研發也沒有絲(si) 毫鬆勁兒(er) 。繼4月26日瑞金醫院啟動首台國產(chan) 質子治療示範裝置180度旋轉束治療室首批受試者治療後,這一精準治療研究又有了新進展。“凡事預則立,不打無準備之仗。”寧光說,“我們(men) 要全力以赴在今年完成各項臨(lin) 床試驗,讓國產(chan) 首台質子裝置造福腫瘤患者群體(ti) 。”
在瞿介明看來,從(cong) 確保基本醫療持續運轉,到防疫、抗疫救治高效進行,瑞金人的努力在於(yu) ,一直以科學精神為(wei) 指導,不斷設計、演練、打磨、製定了一係列規範。根據疫情發展和實際工作,挑戰自我、擴充內(nei) 涵,為(wei) 打贏大上海保衛戰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顏維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