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來客”講述太陽係“童年”故事
研究人員提出,原行星盤氣體(ti) 的外流像一雙“看不見的手”,參與(yu) 了早期太陽係的塑造,影響了小天體(ti) 和行星的形成。他們(men) 從(cong) 隕石同位素含量兩(liang) 極化的現象入手,推演太陽係形成之初的500萬(wan) 年間發生的故事,並據此構建出早期太陽係天體(ti) 形成的新模型。
◎洪恒飛 周 煒
本報記者 江 耘
5月31日,我們(men) 即將迎來武仙座流星雨。一顆顆流星劃過夜空,帶給我們(men) 一場視覺盛宴。但其實流星的背後,還可能包含著解開太陽係身世之謎的種種線索。在天文學家眼中,流星是來自太空的信使,幫助好奇的人類了解宇宙的奧秘。他們(men) 試圖從(cong) 隕石中捕捉各種蛛絲(si) 馬跡,揭開藏在太陽係漫長演化曆程中的種種謎團。
近日,《科學·進展》雜誌刊登了浙江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劉倍貝與(yu)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瑞典隆德大學學者的聯合研究成果——從(cong) 隕石同位素含量兩(liang) 極化的現象入手,推演太陽係形成之初500萬(wan) 年間發生的故事。
他們(men) 提出,原行星盤氣體(ti) 的外流像一雙“看不見的手”,參與(yu) 了早期太陽係的塑造,影響了小天體(ti) 和行星的形成。據此,他們(men) 構建出早期太陽係天體(ti) 形成的新模型。
隕石成分不均是關(guan) 鍵線索
讓我們(men) 將時間線推回到太陽係誕生後的500萬(wan) 年間,彼時的太陽係正處“童年期”,太陽周圍環繞著一個(ge) 扁平的氣體(ti) 圓盤。這個(ge) 氣體(ti) 圓盤被稱為(wei) 原行星盤,它就像是行星們(men) 的共同“搖籃”,其中漂浮的固體(ti) 顆粒可被成長中的行星所吸積。
太陽係裏的小行星、彗星或行星撞擊後產(chan) 生的碎片即隕石,它們(men) 的母體(ti) 也形成於(yu) 同一時期、同一“搖籃”——原行星盤。科學家可以通過對隕石進行研究,探索早期太陽係形成和演化的過程。
按照物質成分,隕石可分為(wei) 碳質隕石和非碳質隕石。碳質隕石含有更多的揮發性物質,包括含碳有機物和水等;而非碳質隕石則含有更多的難熔性金屬元素。
學界認為(wei) ,這種差異源於(yu) 隕石的母體(ti) 形成時的位置。“原行星盤越靠近太陽的位置,溫度就越高,揮發性物質含量就越低,主要物質是非碳質固體(ti) 物質;越遠離太陽的位置,溫度越低,主要物質是碳質物質。”劉倍貝指出,這兩(liang) 類隕石的同位素含量也大相徑庭。
劉倍貝介紹,根據同位素測年法,隕石的形成時間橫跨整個(ge) 原行星盤存在的階段(約為(wei) 太陽係誕生之初的500萬(wan) 年間),它們(men) 吸積的固體(ti) 物質通常而言是流通的,因此它們(men) 在組分上應該呈現出一定的連續性。然而真實的觀測結果則是這兩(liang) 類隕石的同位素呈現出兩(liang) 極化,這一現象令天文學界尤為(wei) 驚訝。
劉倍貝解釋道,這種兩(liang) 極化的現象意味著在原行星盤中,可能存在大尺度、長時間的物質隔離。
“時間隔絕”讓隕石同位素兩(liang) 極化
會(hui) 不會(hui) 有一種力量,讓原行星盤形成了彼此相互隔離的區域?有學者提出,這種力量或來自於(yu) 太陽係中的“大兄長”——氣態巨行星木星,即“木星開溝”理論,這一理論或許可以解釋隕石成分兩(liang) 極化的現象。
“木星開溝”理論提出,木星的固體(ti) 核在太陽係誕生之初的100萬(wan) 年內(nei) 形成,它憑借其巨大的質量和強大的引力,在氣體(ti) 盤中開了一個(ge) “深溝”,完全阻斷了後續固體(ti) 顆粒的內(nei) 流,內(nei) 外盤的固體(ti) 物質自此隔絕。
劉倍貝對這一觀點存在疑問,如果木星真在氣體(ti) 盤中開一個(ge) “深溝”,完全阻斷了後續固體(ti) 顆粒的內(nei) 流,那麽(me) 內(nei) 盤非碳質固體(ti) 顆粒物會(hui) 因快速遷移而消耗殆盡。這樣一來,普通球粒隕石和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母體(ti) 就沒有可以吸積的非碳質固體(ti) 顆粒物,也就無法長大。
研究表明,這兩(liang) 種球粒隕石形成於(yu) 太陽係誕生後的兩(liang) 到三百萬(wan) 年間,說明非碳質固體(ti) 顆粒物還是能長時間流通且存在於(yu) 內(nei) 盤區域。
相反地,如果木星開的“溝”不夠深,就不能有效地阻擋固體(ti) 顆粒的遷移,內(nei) 外盤的物質還是可以流通的,就不會(hui) 出現兩(liang) 類隕石同位素兩(liang) 極化的現象。“‘木星開溝’很難同時解釋我們(men) 得到的太陽係隕石形成年齡和同位素含量這兩(liang) 大觀測數據。”劉倍貝說。
還有什麽(me) 物理機製能解釋隕石同位素的兩(liang) 極化?有別於(yu) “木星開溝”導致的“空間尺度的隔絕”,研究人員嚐試從(cong) 時間演化上的隔絕來解釋這一現象。
在太陽係的“童年時期”,原行星盤中的固體(ti) 顆粒會(hui) 源源不斷從(cong) 外盤區域遷移流向內(nei) 盤。研究人員提出,對這一過程的研究,應該充分考慮原行星盤中氣體(ti) 的運動,這點在過去的工作中被忽視了。
原行星盤中的流體(ti) 遵循著動量守恒原則,盤內(nei) 側(ce) 區域的氣體(ti) 向內(nei) 流,最後被太陽吸積。與(yu) 此同時,外盤的氣體(ti) 向外流,不斷地擴充著原行星盤的外部疆域。“就像漲潮的海水,不斷地向外吞噬岸邊的沙灘一樣。”劉倍貝說。
考慮原行星盤氣體(ti) 外流效應之後,他們(men) 重新對盤內(nei) 固體(ti) 顆粒物的遷移狀況進行了模擬,結果顯示:在外盤氣體(ti) 外流的推動下,固體(ti) 顆粒物的遷移速率和方向發生了改變,它們(men) 最終進入內(nei) 盤的時間被大大延長。
“我們(men) 發現,誕生之初位於(yu) 25個(ge) 日地距離以外的碳質固體(ti) 顆粒,需要經過300萬(wan) 年才會(hui) 最終遷移進入內(nei) 盤類地行星形成區。”劉倍貝說。
勾勒太陽係“童年期”的畫像
根據此次研究中指出的原行星盤氣體(ti) 外流效應,3位研究人員重新“複盤”了太陽係“童年期”原行星盤內(nei) 固體(ti) 物質的演化:在太陽係誕生之際,原行星盤內(nei) 的固體(ti) 顆粒物分布呈現較為(wei) 明顯的兩(liang) 極化,靠近太陽位置的內(nei) 盤以非碳質固體(ti) 顆粒為(wei) 主;遠離太陽的外盤以碳質固體(ti) 顆粒為(wei) 主。在外盤的固體(ti) 顆粒流入內(nei) 盤之前,內(nei) 盤非碳隕石(包括無球粒隕石、普通球粒隕石和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母體(ti) 們(men) 靠吸積耐火物質(熔點較高的難熔性物質)而形成。
與(yu) 此同時,外盤的碳質球粒隕石母體(ti) 靠吸積碳質固體(ti) 顆粒逐漸長大。在約兩(liang) 至三百萬(wan) 年之後,碳質顆粒物最終遷移進入內(nei) 盤。
“行星形成早期,位於(yu) 內(nei) 盤的火星和地球吸積的是非碳質固體(ti) 顆粒。在約兩(liang) 至三百萬(wan) 年之後,碳質固體(ti) 顆粒最終遷移進入內(nei) 盤。此後地球和火星吸積碳質固體(ti) 顆粒成長,因而它們(men) 的同位素含量是兩(liang) 大類固體(ti) 物質的混合。”劉倍貝說,這也解釋了觀測上的火星和地球同位素含量介於(yu) 這兩(liang) 類隕石之間的現象。
劉倍貝說,從(cong) 現有的觀測出發,我們(men) 並不能對木星的形成時間給出更嚴(yan) 格的限製。現今的木星位於(yu) 距太陽5.2個(ge) 日地距離處,木星形成的位置學界有兩(liang) 種假說:一種認為(wei) 木星為(wei) 原位形成,成長過程中沒有大尺度的軌道遷移;另一種認為(wei) 木星形成於(yu) 外盤較遠處,距太陽大於(yu) 10個(ge) 日地距離。
“我們(men) 的模型更支持後者。”劉倍貝說,因為(wei) 木星大氣中發現的諸多易揮發性元素如碳、磷、氮和氬,其含量均比太陽高出數倍之多,這一現象很難用原位形成理論解釋。相反,如果木星內(nei) 核形成於(yu) 行星盤外部較冷的區域,以上易揮發性元素均以固態的形式存在,它們(men) 被木星內(nei) 核吸積後可外溢進入木星的大氣層,產(chan) 生我們(men) 所觀測到的元素增豐(feng) 。
此外,木星質量增長之餘(yu) 也與(yu) 原行星盤相互作用,產(chan) 生向內(nei) 的軌道遷移。木星內(nei) 移的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引力散射作用將沿途的碳質隕石母體(ti) 送入內(nei) 盤,產(chan) 生了現今太陽係小行星帶特有的群體(ti) 分布和軌道構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