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激活古籍裏的文字——賡續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發布時間:2022-06-01 11:3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這是中華民族曆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ti) 係的載體(ti) ,是流淌在我們(men) 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複和活用,關(guan) 乎中華文脈的延續與(yu) 傳(chuan) 承。

  從(cong) “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寫(xie) 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黨(dang) 和國家對古籍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從(cong) 在全國各地引發觀展熱潮的“冊(ce) 府千華”係列展,到深受觀眾(zhong) 喜愛的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正從(cong) 泛黃的紙頁裏走出來、活起來……

  擁有“身份證”

  打開中國古籍保護網“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孔子博物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shu) 館、重慶圖書(shu) 館等收藏單位編纂的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呈現在眼前。

  這是全國古籍普查工作重要成果中的一項。

  卷帙浩繁的古籍曆經歲月滄桑,記載著千百年來的中華文明故事。在朝代更迭、戰爭(zheng) 、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下,大量古籍或流散各處,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那麽(me) ,留存至今的古籍還有多少?

  為(wei) 摸清家底、傳(chuan) 承文脈,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實施。作為(wei) 基礎性工作,古籍資源普查工作在全國全麵展開。

  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介紹,目前,全國古籍資源分布和保存狀況基本摸清。全國古籍普查完成270餘(yu) 萬(wan) 部另1.8萬(wan) 函,30個(ge) 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工作,占預計漢文總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占預計存藏機構總數的96%以上。

  通過名錄評審和普查,還新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獻,如《永樂(le) 大典》“湖”字冊(ce) 、3件重量級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等。

  普查,讓每一部古籍都擁有了“身份證”。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已經累計發布264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797.3萬(wan) 冊(ce) /件。《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累計出版509家收藏單位的普查目錄共計123種189冊(ce) ,收錄127萬(wan) 條款目,天津、重慶、浙江、寧夏、湖南等省已完成普查登記目錄出版。《中華古籍總目》天津卷初稿編纂完成,國圖卷、湖南卷、浙江卷編撰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普查登記的基礎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命名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至今,已先後評選並公布了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六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妙手煥新生

  年初,國家圖書(shu) 館宣布曆時8年之久的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取得圓滿成功,正式結項。在科技手段輔助下,300多冊(ce) 一級破損古籍得到妥善修複,風采再現。

  雖說紙壽千年,可在時間的流逝中,大量古籍褪去了往日光彩,絮化、酸化、蟲蛀、黴菌……有些古籍甚至變成了無法翻看的“書(shu) 磚”,或一碰就碎,像餅幹渣一樣。

  麵對古籍“變老了”“生病了”,古籍修複師們(men) 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努力與(yu) 時間賽跑,埋首故紙堆,妙手化腐朽為(wei) 神奇,讓一葉葉滿目瘡痍的珍貴古籍重現風骨,煥發新生。

  10多年來,依托12家“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以點帶麵推進古籍修複工作,全國古籍修複總量已超過385萬(wan) 葉。其中包括國家圖書(shu) 館藏清宮“天祿琳琅”、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圖書(shu) 館藏“納格拉洞藏經”、山西宋遼金元珍貴古籍等一批國家珍貴古籍重點修複項目。

  修複的過程,也是技藝傳(chuan) 承、人才培養(yang) 的過程。以“天祿琳琅”修複項目為(wei) 例。2013年,“天祿琳琅”修複項目啟動,項目隊伍也隨之組建。“60後”資深修複師帶著“80後”年輕人一邊修複,一邊研究、教學,在修複過程中還開展了青年修複師培訓和有針對性的材料檢測、研發等工作。由此,一批年輕的古籍修複人才逐漸成長起來。

  古籍修複,人是關(guan) 鍵。蘇品紅表示,通過在職培訓、師徒傳(chuan) 承、高校教學等途徑,全國修複師數量已經從(cong) 15年前的不足100人,成長到現在約有1000人。科學、規範的修複得到了很大發展。

  加快數字化

  長期以來,古籍都麵臨(lin) 著藏用兩(liang) 難的局麵:每一次翻開,古籍都有損壞的可能;束之高閣又無法實現傳(chuan) 承利用的價(jia) 值。

  古籍數字化開放共享有效地緩解了這一矛盾。作為(wei) 古籍再生性保護的一種,數字化讓許多珍貴古籍麵向更多人展露“真顏”,各地讀者可隨時隨地訪問指尖上的圖書(shu) 館,品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典籍,有力地促進了學術研究和古籍知識推廣。

  在中國古籍保護網“中華古籍資源庫”頁麵上,點開“永樂(le) 大典”選項,無需登錄即可在線閱讀,屏幕前文本清晰,還可以放大觀看,紙頁上歲月的紋理似乎都能感受到。

  “中華古籍資源庫”是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建設的綜合性古籍特藏數字資源發布共享平台,目前已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wan) 部(件),包括數字古籍、數字方誌、趙城金藏、甲骨世界、宋人文集、碑帖菁華、年畫擷英等多個(ge) 子庫,讀者無需注冊(ce) 登錄即可閱覽全文影像。

  在這些子庫中,記者發現還包括“哈佛大學善本特藏”“法藏敦煌遺書(shu) ”等海外中華古籍數字資源。據悉,在國內(nei) 古籍資源數字化的同時,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也在持續推進。海外藏《永樂(le) 大典》、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shu) 館藏古籍善本、日本東(dong) 京大學東(dong) 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敦煌寫(xie) 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貴古籍通過數字化形式得以回歸,日本永青文庫36種4000餘(yu) 冊(ce) 漢籍實現實體(ti) 回歸。“海外中華古籍書(shu) 目數據庫”累計收錄美國等10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的80餘(yu) 萬(wan) 條書(shu) 目數據。

  此外,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還舉(ju) 辦5次古籍數字資源發布活動,先後聯合39家古籍收藏單位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超過2.2萬(wan) 部,包括上海圖書(shu) 館藏家譜和特色古籍資源、山東(dong) 省圖書(shu) 館藏《永樂(le) 南藏》《永樂(le) 北藏》、天津圖書(shu) 館藏明清刻本、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藏善本古籍、家譜及部分目錄學資源等,實現了全國古籍數字資源的廣泛共享。

  文字活起來

  服飾史研究者陳詩宇多年致力於(yu) 古代服飾的考證和複原。他通過查閱、比照大量古籍,讓書(shu) 中靜默的文字和圖像重新熠熠閃光。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古裝劇《清平樂(le) 》等中出現的衣飾,有不少出自他之手。

  這是近期上線的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中的一段。在紀錄片中,觀眾(zhong) 跟隨鏡頭,目睹學者修複古籍、藝術家演繹古籍,感受到原本有些晦澀難懂的古書(shu) 逐漸鮮活起來。

  古籍,其實離我們(men) 並不遙遠。近年來,古籍活化開新篇,多方共同努力不斷挖掘古籍的時代價(jia) 值,激活了古老文字的生命力。

  推出一係列展覽,喚起文化記憶。“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典籍保護傳(chuan) 承大展”“冊(ce) 府千華: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國家圖書(shu) 館藏《永樂(le) 大典》文獻展”等係列專(zhuan) 題文獻展覽和曆史文化專(zhuan) 題展覽等,推動了古籍保護知識與(yu) 理念的傳(chuan) 播。

  開展一係列活動,傳(chuan) 播古籍知識。以保護珍貴古籍為(wei) 主線開發的線上、線下實景解謎遊戲,讓大眾(zhong) 在趣味遊戲中了解珍貴典籍的文化知識;全國各地古籍存藏單位聯合舉(ju) 辦“中華傳(chuan) 統曬書(shu) 大會(hui) ”,通過現場體(ti) 驗普及傳(chuan) 統曬書(shu) 知識,講述古籍中的故事;“我與(yu) 中華古籍”創客大賽、全國古籍修複技藝競賽、古籍相關(guan) 係列講座的舉(ju) 辦,也拉近了古籍與(yu) 大眾(zhong) 之間的距離。

  開發一係列文創,展現古籍之美。甲骨文十二生肖創意鑰匙扣、荀子勸學篇冰箱貼、湯顯祖與(yu) 莎士比亞(ya) T恤……全國多家圖書(shu) 館依托古籍資源推出各種文創產(chan) 品,用創意激活古籍裏的文字,讓傳(chuan) 統典籍“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外,各種文化節目、紀錄片、短視頻,以影視、音樂(le) 、漫畫等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演繹古書(shu) 裏的文字,借助當下的傳(chuan) 播手段,讓中華文明故事得以廣泛講述。

  古老的典籍,正迸發出時代活力,帶著中華曆史文化智慧走近大眾(zhong) ,溫潤心靈,嘉惠當代。

  本報記者 賴 睿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