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這十年·見微)廣西北部灣:大工業與白海豚共存

發布時間:2022-06-02 14: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廣西欽州6月2日電 題:廣西北部灣:大工業(ye) 與(yu) 白海豚共存

  作者 馮(feng) 抒敏 翟李強

  從(cong) 廣西欽州三娘灣景區海灘登上快艇,一路劈波斬浪,不一會(hui) 兒(er) 就駛到欽州大風江口附近海域。年過五旬的林三哥和他的隊友掏出單反相機,聚精會(hui) 神地觀察著海麵。

  “在那!”隨著一聲輕呼,林三哥迅速按下快門,拍下不遠處躍出海麵的一頭中華白海豚,一旁的隊友用紙筆記錄下海豚出現的位置、行為(wei) 特征等信息。拍完海豚,林三哥又熟練地用儀(yi) 器測量海水的溫度和深度並取樣。

  林三哥是三娘灣土生土長的漁民,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欽州市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研究保護與(yu) 生命教育中心科研團隊(下稱“科研團隊”)成員。中國生物學界泰鬥潘文石教授是該團隊的發起人和負責人,林三哥在團隊工作已超過十年。

  “隻要天氣允許,我們(men) 都會(hui) 出海,年平均出海至少160多天。”北京潘文石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趙一說,他和妻子潘嶽接過嶽父潘文石教授的衣缽,常年在三娘灣跟蹤研究中華白海豚。

  5月正值南海(含北部灣)伏季休漁期,平靜的海麵上不時可以看到覓食和嬉戲的中華白海豚。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中國僅(jin) 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

  趙一介紹說,中華白海豚四大種群中,福建廈門種群、台灣西部種群、珠江口-香港種群的數量在逐漸減少,唯有北部灣海域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經過常年追蹤研究發現,北部灣海域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已由2004年的不足百頭,增加到逾300頭,並且年齡結構合理,可繁殖群體(ti) 約占70%。

  “這是科研機構、官方和民間三方合力的成果。”趙一說,數年前,欽州市政府在征詢了科研團隊的意見後,果斷放棄了一個(ge) 投資數十億(yi) 元人民幣的造船項目,守住了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同時,在科研團隊的建議下,將整個(ge) 港口工業(ye) 的布局由東(dong) 邊的淺海區調整到西邊的深海區。

  如今,一條壯觀的入海公路將三娘灣和欽州港海域一分為(wei) 二,路的東(dong) 邊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海域,路的西邊是布局了“油、煤、氣、鹽”多頭並進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臨(lin) 港工業(ye) 區。

  這條由科研團隊建議、當地僅(jin) 用2個(ge) 月便建成的入海公路,底層岩石猶如一堵天然的海中城牆,庇護著中華白海豚免受汙染和侵擾。“這是一條生態紅線。”趙一說,這條路也因此被譽為(wei) “最美入海公路”。

  北部灣是中國最潔淨的海灣之一,擁有紅樹林、海草床及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態係統,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生態係統服務和科研價(jia) 值。

  “生態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護中華白海豚實際上就是在保護整個(ge) 生態係統。”趙一說,與(yu) 欽州市曆屆政府一起接力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還有當地漁民,近年來一些年輕人也加入保護研究中華白海豚的隊伍中。

  林三哥的兒(er) 子阿傑從(cong) 桂林理工大學畢業(ye) 後,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hui) ,選擇回到家鄉(xiang) 與(yu) 父親(qin) 一起接棒保護中華白海豚。他在科研團隊中運用無人機拍攝、識別中華白海豚,並建立數據庫進行計算機模型分析。

  “這是很有意義(yi) 的工作,我想堅持下去。”阿傑說。他與(yu) 父親(qin) 林三哥擁有同樣的信念:保護海豚就是在保護這片土地上的人。(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