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芒種:稼穡蓬勃、馳而不息

發布時間:2022-06-06 11:16:00來源: 北京日報

  芒種:稼穡蓬勃、馳而不息

  張建軍(jun)

  在二十四節氣命名體(ti) 係中,芒種是一個(ge) 直接、鮮明反映農(nong) 事勞作的典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傳(chuan) 統中國,以農(nong) 立國,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來說,“稼穡”無疑是其關(guan) 鍵環節。稼穡泛指農(nong) 事勞動,但細致說來,稼指的是穀物的播種,穡指的是收割。而芒種正是這樣一個(ge) 亦稼亦穡、搶種搶收的節氣。因此,芒種是一個(ge) 種、收兩(liang) 頭都忙的節氣,不僅(jin) 飽含著農(nong) 民播布的希望,也傳(chuan) 遞著農(nong) 業(ye) 豐(feng) 收的喜悅。

  栽秧割麥兩(liang) 頭忙

  芒種諧音“忙種”,言即農(nong) 事忙碌之意。然而,芒種之“忙”,不僅(jin) 忙於(yu) “種”,更是忙在“收”,因此民諺有“芒種芒種,連收帶種”的說法。芒種時節,有芒的夏熟作物麥子亟待收獲,秋熟作物稻子更待播布,兩(liang) 者均耽擱不得,否則將影響全年收成。農(nong) 諺“麥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如果麥熟而不抓緊收割的話,會(hui) 出現掉穗、籽粒脫落等現象,易造成減產(chan) 。同時,芒種是多種農(nong) 作物播布的時間底線,“過了芒種,不可強種”等農(nong) 諺說的正是這個(ge) 道理,水稻如不及時插秧,很有可能秋穀不熟、年景無望。因此芒種之“忙”,更是體(ti) 現在“搶種搶收”的“搶”字上,是“春爭(zheng) 日、夏爭(zheng) 時”之語的生動詮釋。

  對於(yu) 麥作區來說,芒種宜晴,農(nong) 諺“芒種忙,麥子黃,好似龍口去奪糧”,這裏的“龍口”指的是降雨,正是“麥收有三怕,雨淋、冰雹、大風刮”的“頭一怕”。久雨,不僅(jin) 會(hui) 增加小麥倒伏、黴爛的幾率,還會(hui) 影響收割及晾曬等一係列農(nong) 事。但之於(yu) 稻作區而言,芒種宜雨,浙江、貴州等地流傳(chuan) 著“芒種落雨忙種田,芒種無雨空過年”的農(nong) 諺,福建等地有“芒種旱,扁擔斷”的說法。水稻,顧名思義(yi) ,因水而生稻。芒種缺水,水稻無法插秧,會(hui) 給農(nong) 民帶來擔水、灌溉的負擔。因而,“栽秧割麥兩(liang) 頭忙”的芒種時節,也鮮明表征著農(nong) 業(ye) 的行業(ye) 特點:收成不單純取決(jue) 於(yu) 農(nong) 民的付出,也有賴於(yu) 自然的“天時”之助。

  風調雨順,是農(nong) 業(ye) 豐(feng) 收的基礎。芒種節氣,農(nong) 人尤為(wei) 關(guan) 注風雨雷雲(yun) 等氣象狀況,並以此推測雨水多寡和年景豐(feng) 歉。火燒雲(yun) ,是各地農(nong) 民在芒種時節重點關(guan) 注的天氣現象,被視作未來多雨的標誌,諸如“芒種火燒天,大雨十八番”“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漣漣”等農(nong) 諺,至少在安徽、湖北、雲(yun) 南等二十餘(yu) 個(ge) 省份普遍流傳(chuan) 。芒種落雨,預示著漁業(ye) 豐(feng) 產(chan) ,福建《浦城縣誌》:“芒種日雨,又主多魚。”夏日,雨和雷總是相生相伴。芒種聞雷,被很多地區的農(nong) 民視作豐(feng) 年之兆,比如廣西等多地流傳(chuan) 有“雷公打芒種,穀子送滿倉(cang) ”的農(nong) 諺。在搶種搶收的忙碌時節,目及長遠的中國農(nong) 民更是為(wei) 下一場的豐(feng) 收做著充分的準備。

  安苗嫁樹望豐(feng) 年

  芒種時節,農(nong) 民的身影遍布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僅(jin) 傳(chuan) 遞著夏收的喜悅,更是呈現出了對於(yu) 下一場秋收的冀望。安徽績溪、歙縣一帶的農(nong) 民在芒種節氣插栽完水稻後,會(hui) 擇定一個(ge) 辰日或寅日舉(ju) 行“安苗節”,奉請先祖汪華公神像在田間巡遊,稱“汪公看稻”。安苗節是一次“農(nong) 業(ye) 大檢查”,反映了農(nong) 民“苗安心安,天下則安”的心理和期盼。浙江雲(yun) 和梅源山區流傳(chuan) 著芒種開犁、啟動夏耕的農(nong) 業(ye) 民俗。相傳(chuan) ,牛是天庭飼草官,每年向人間播撒一次草籽。有一年春旱,草種枯死、牲畜待斃。牛官心生惻隱,又偷偷播下草籽,結果野草瘋長,盡管牲畜有了飼料,但農(nong) 民卻無法耕種了。上天懲罰牛官,令其下凡犁田。所以,當地人又稱“芒種開犁節”為(wei) “牛大王節”。開犁節以祭祀田神、犒勞耕牛、開犁儀(yi) 式為(wei) 中心,包含設“紐”迎神、巡遊祈福、演酬神戲、吃仙娘飯等多項活動,人們(men) 在一番熱鬧後將迎來一年的農(nong) 忙時刻。

  除栽秧習(xi) 俗外,我國東(dong) 南沿海還有芒種製蝦皮、曬蝦皮的漁業(ye) 生產(chan) 習(xi) 俗。對於(yu) 河北、山東(dong) 等地的果農(nong) 來說,芒種是“嫁樹”的好時節,尤其是“嫁棗”,例如河北《鹽山新誌》:“芒種節,刈麥、嫁棗。”嫁樹,意即用刀圍著果樹的樹身作簡單劃口或削砍,人們(men) 認為(wei) 此舉(ju) 能夠促進果樹多結果實。

  青梅煮酒餞花神

  步入芒種節氣,我國長江中下遊等地區將迎來約一個(ge) 月之久的連綿陰雨天氣,由於(yu) 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節,故將其稱作“梅雨季”,民間也叫“黃梅天”。有關(guan) 梅雨季的具體(ti) 時段,各地多依當地情況而定,說法不盡相同,有的地區界定為(wei) 芒種後、夏至前,有的地區界定為(wei) 農(nong) 曆四月至五月,等等。人們(men) 將梅雨季開始的時間稱為(wei) 入梅或立梅,將結束的時間稱為(wei) 出梅或斷梅。就江南地區來說,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在芒種節氣的壬日入梅。

  青梅煮酒,是江南地區典型的芒種節令飲食習(xi) 俗。梅是我國上古生活的重要調味品。梅,亦可日常食用,但青梅味道酸澀,需經水煮或醃製才能食用。蘇東(dong) 坡《贈嶺上梅》:“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至遲在宋代,青梅、煮酒還是兩(liang) 種相伴的時令風物,其中“煮酒”係酒類通稱,指經蒸煮封貯等程序而成的酒,而青梅在其間充當的是“下酒菜”角色。後世,才逐漸出現另一種“青梅煮酒”,即將青梅投入黃酒,以文火微溫,繼而飲之。

  芒種時節最浪漫的民俗大概便是“餞花神”了。俗諺有雲(yun) “芒種碟仔討無食”,芒種時值仲夏,多數花期已過,此時的蝴蝶已經沒有花粉可采了。古人俗信,花神掌控著花期,芒種節氣,百花凋謝也就意味著花神即將歸位,在《紅樓夢》的大觀園裏,姑娘們(men) 以花瓣柳枝、綾錦紗羅編織成各色轎馬、旗幡等物,掛於(yu) 枝頭、繡帶飄飄,為(wei) 花神踐行。

  芒種時節,大江南北的中國農(nong) 民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鋪陳出一幅波瀾壯闊的農(nong) 業(ye) 錦繡畫卷。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芒種時節的多彩文化圖景,不僅(jin) 呈現著中國農(nong) 民的辛勤、智慧和期許,更是昭示著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作者為(wei)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館員、中國民俗學會(hui) 中國鄉(xiang) 愁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