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縣域視角下的鄉村振興:鄉村資源價值最大化探索
中新網長治6月8日電 題:縣域視角下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村資源價(jia) 值最大化探索
作者 高瑞峰 桑佳慧
縣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戰場,如何推動縣域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村一策,做強特色產(chan) 業(ye) ,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探索鄉(xiang) 村資源價(jia) 值最大化。”這是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給出的答案。
襄垣縣地處太行山西麓,上黨(dang) 盆地之北,山嶺重疊、溝壑交錯。近年,為(wei) 破解農(nong) 村發展不平衡、產(chan) 業(ye) 集聚水平較低、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壓力較大等問題,該縣通過健全經濟組織、落實扶持政策、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等,打出縣域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組合拳”。
組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課題組和督導組,堅持“一村一策”,做大做強米槐、尖椒、連翹、水果、小雜糧等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提供產(chan) 業(ye) 支撐;1名縣處級領導、1名鎮黨(dang) 委書(shu) 記、1個(ge) 縣直單位、1名涉農(nong) 部門業(ye) 務骨幹,分別對16個(ge) 集體(ti) 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
出台《襄垣縣推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實施方案》《襄垣縣2022年發展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工作方案》等措施,啟動《襄垣縣發展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專(zhuan) 項規劃(2022年—2025年)》編製工作,推進鄉(xiang) 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襄垣落實扶持政策,1000萬(wan) 元專(zhuan) 項扶持資金,對集體(ti) 經濟項目進行重點扶持;500萬(wan) 元專(zhuan) 項獎勵資金,按照集體(ti) 經濟總量和增幅進行獎勵,激發村集體(ti) 發展集體(ti) 經濟的能動性;利用各級扶持資金,爭(zheng) 取25個(ge) 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項目,截至目前,完成15個(ge) ,在建10個(ge) 。
古韓鎮投資260餘(yu) 萬(wan) 元建起1000平方米特色米麵產(chan) 業(ye) 園;夏店鎮平安村經濟合作社與(yu) 源田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投資1000萬(wan) 元建成存欄10萬(wan) 隻的肉雞養(yang) 殖場;王村鎮店上村建成“天下襄王村手工掛麵生產(chan) 基地”;依托寶峰湖沿岸農(nong) 村綜改試點試驗區6個(ge) 核心村成功經驗,建設數字鄉(xiang) 村平台,促進城鄉(xiang) 要素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按照農(nong) 業(ye) ‘特’‘優(you) ’戰略,落實銜接資金1930萬(wan) 元,重點打造虎口村市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強計村市級旅遊示範村等22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項目;采取‘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農(nong) 戶’模式發展尖椒3078畝(mu) 、米槐7589畝(mu) 。”襄垣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此外,該縣王橋鎮與(yu) 山西潞玉種業(ye) 合作,集中規劃連片玉米、大豆複合種植示範基地1000畝(mu) ,打造20000畝(mu) 高粱特色產(chan) 業(ye) 及玉米育種基地;夏店鎮付村發展運輸業(ye) 務,年可增收約30萬(wan) 元;虒亭鎮建華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入股寶峰湖民宿群項目,年保底收益可達15萬(wan) 元。
截至目前,襄垣縣村集體(ti) 經濟收入10萬(wan) 元以上的村達134個(ge) 。其中10至30萬(wan) 元的村57個(ge) ,30至50萬(wan) 元的村42個(ge) ,50到100萬(wan) 元的村11個(ge) ,100萬(wan) 元及以上的村24個(ge) 。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wan) 元的村28個(ge) 。
襄垣縣官方表示,將充分發揮村級帶頭人和經紀人作用,找準村級集體(ti) 經濟與(yu) 市場聯結點,開展工業(ye) 產(chan) 品“代工”、農(nong) 副產(chan) 品“代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代管”、集體(ti) 資產(chan) “代營”等服務,有效增加村集體(ti) 收入,力爭(zheng) 到今年底,集體(ti) 經濟收入20萬(wan) 元以上的村,達到80%。(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