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教師美多:誨人不倦換來聲聲“老師媽媽”
夏日高原的清晨依然有些涼意,草原上星星點點的格桑花隨風搖曳。
在地處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第一民族小學教師美多,在一碗奶茶一塊饃急匆匆下肚後出了門。
“三尺講台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地方不大但意義(yi) 重大。我每天早上步行兩(liang) 公裏多,還能鍛煉身體(ti) 。”美多說,雖然現在的教學條件好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早起給孩子們(men) 生爐子,但老師也必須要比孩子們(men) 早到。
從(cong) 成為(wei) 一名教師至今,27年來美多總是第一個(ge) 到班級門口,放學後整理完教室課桌最後一個(ge) 離開。
1974年,美多出生在瑪沁草原上一戶藏族牧民家庭。成年後,美多選擇當草原上的“蓋爾幹”(藏語,意為(wei) 老師),甘願為(wei) 上萬(wan) 名學生當“綠葉”。
問她為(wei) 何選擇教師這個(ge) 行業(ye) ?美多回答:“因為(wei) 我在上學路上看到的那本《微格教學法》的書(shu) 。”
1991年,17歲的她如願收到青海師大附中高中部的錄取通知書(shu) 。從(cong) 果洛到西寧,在老解放卡車車廂裏顛簸接近兩(liang) 天兩(liang) 夜,美多在途中看完了《微格教學法》一書(shu) 。
“教學作為(wei) 科學是有規可循的,作為(wei) 技術是能夠通過職業(ye) 培訓掌握的。教學的科學性、技術性是教學藝術掌握的基礎。”大膽脫俗的教育觀成為(wei) 美多的“引路人”。
1995年,美多以優(you) 異的成績畢業(ye) ,先後在瑪沁縣當項鄉(xiang) 寄宿小學、第一民族小學任教。
27年裏,美多對學生每一點成績都給予肯定,每一點進步都給予鼓勵,傾(qing) 情投入給予學生自信心,學生成績始終在全縣名列前茅。
“為(wei) 人師、育人才,自己必先要學無止境。”美多說。
如何通過察言觀色掌握自己的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上課調皮,怎麽(me) 巧妙地提醒而不傷(shang) 其自尊?美多在三尺講台將研讀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與(yu) 實踐融會(hui) 貫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並撰寫(xie) 論文在多個(ge) 教育研究類學刊發表,榮獲國家級、省級的一、二等獎。2018年美多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隨後獲得青海省“最美教師”、果洛州“先進工作者”“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等榮譽。
說起這些榮譽,美多隻是淡淡地說:“我和所有老師一樣,在認真的教書(shu) 育人。那些榮譽是給我的,也是給所有老師的。”
上午9時許,第一節課下課鈴聲剛響起。“我先得去看看我班上的一個(ge) 孩子。”美多顧不上采訪,在滿樓道學生之間“竄”向自己所在的班級。48歲的她紮著利索的馬尾辮,一身簡樸的藏服,由內(nei) 而外散發著幹練之氣。
美多惦記的這個(ge) 孩子次仁(化名)是她教過上萬(wan) 名學生中最特殊的一位。因為(wei) 先天發育有缺陷,學習(xi) 和在校生活都需要特殊照顧。自次仁入學起,每次上下樓梯美多都要親(qin) 自跟在身後守護,數學課生怕次仁聽不懂,課後又專(zhuan) 門做輔導。
美多清楚地記得次仁第一次數學考試考了18分,但在她的心裏,這個(ge) 分數比100分更珍貴。
“這孩子放在我的班上,我才能放心。”幾年來,美多在次仁身上花費的心血和精力,是其他孩子的數倍,換來的是次仁對她“老師媽媽”稱呼。
每年的教師節,美多都能收到許多原來學生發來的信息,其中有走出草原在高等學府就學的學生,也有已經在工作崗位上擔任要職的公職人員。
“教書(shu) 育人不就是盼著他們(men) 有出息嘛!”美多享受著給祖國的“花朵”充當綠葉的過程,並樂(le) 此不疲。
現在,美多每周要上15至20節課,課後還要耐心輔導學生,工作幾乎占去了她所有時間的三分之二。正如同事們(men) 的評價(jia) :“她的全部精力好像隻為(wei) 學生綻放。”(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