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創新發展新醫科 醫工交叉加速尖端技術普適惠民
中新網上海6月12日電 (記者 陳靜)當下,工科為(wei) 新醫科提供了發展的“神器”,醫科則是新工科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記者12日獲悉,在手術機器人、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領域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下稱:上海交大醫學院)組建了多個(ge) 醫工研發團隊,探索出相關(guan) 工作機製,推動醫學院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在眼科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範先群項目組研發的眼眶外科內(nei) 鏡導航係統,實現眼眶手術精確定位和引導,將眼眶手術的精確性和微創性推向一個(ge) 新的高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zhuan) 家吳皓教授團隊開展國產(chan) 聽覺植入手術機器人的自主研發,初步已完成耳科手術機器人、人工耳蝸電極植入裝置、預彎電極植入裝置的設計及樣機製作。團隊應用RobOtol耳科機器人成功開展多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患者最小年僅(jin) 1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專(zhuan) 家李慧武教授團隊與(yu) 上海微創合作研發了具備全方位動態跟蹤、靈巧構型設計以及邊界控製等特性的半主動、輕便型膝關(guan) 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已獲批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注冊(ce) 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任泌尿外科薛蔚團隊曆經多年研製出一套集精細化操作、腎內(nei) 壓實時預警功能及內(nei) 鏡下輔助診治於(yu) 一體(ti) 的經輸尿管腎內(nei) 介入診療機器人係統。與(yu) 傳(chuan) 統輸尿管軟鏡相比,該機器人係統具有明顯的人體(ti) 工程學優(you) 勢,操控精細化、舒適度評分更優(you) 。
亮眼的成果還有很多。如今,醫工交叉已逐漸成為(wei) 上海交大醫學院新醫科創新發展一個(ge) 主要方向。通過探索醫工交叉融合機製,該校引導整合生命科學以及理工科學等領域的科研力量,解決(jue) 醫學與(yu) 健康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上海交大醫學院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院探索在附屬醫院布局“手術機器人臨(lin) 床研究中心”,建設高水平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台。該研究中心堅持技術創新和臨(lin) 床轉化,以尖端技術普適惠民為(wei) 目標,努力推動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醫療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在校方看來,學科交叉是當今科技創新的源泉。該校探索設立“醫工交叉研究基金”,增設轉化醫學重大項目,以項目帶動平台建設,以平台促進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yang) 。校方創新“X+醫學”的複合型培養(yang) 模式,吸引多學科背景的一流生源來學醫,學生在完成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四年學習(xi) 後,授予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博士學位。在此模式下,學校培養(yang) 了一批兼具紮實工科理科背景和過硬醫療技術的傑出人才。學校還著力建設“醫+X”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在已有醫學專(zhuan) 業(ye) 課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和5G等前沿技術,構建了交叉學科課程體(ti) 係,設立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實踐培養(yang) 基地,由院士領銜主要課程建設,組建了跨學科、跨院係、跨學校、跨領域的高水平師資團隊,優(you) 化醫學生交叉學科知識體(ti) 係,培養(yang) 醫學生複合型創新能力。
校方透露,首批醫工交叉博士生即將畢業(ye) 。他們(men) 的科研成果在臨(lin) 床醫療中體(ti) 現了較為(wei) 突出的創新性和應用價(jia) 值,極大地拓寬了跨高校、跨院係、跨學科間合作協同創新培養(yang) 研究生的新思路,真正將生物-心理-社會(hui) 醫學模式、生命健康全周期理念、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等複雜性社會(hui) 問題提升為(wei) 醫工交叉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的核心要素與(yu) 價(jia) 值導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