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通訊:鮮水河畔的笑臉

發布時間:2022-06-15 10: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甘孜6月14日電 題:鮮水河畔的笑臉

  記者 王鵬 劉忠俊

  六月的鮮水河在陽光下晶瑩透亮,這條流經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的“母親(qin) 河”,哺育著河畔的藏族民眾(zhong) ,也見證著他們(men) 的生活變化。

  初夏的鮮水河畔,全國海拔最高的高原林木種質資源庫——甘孜州康巴高原植物園裏,何行銘穿行在苗圃中。早些年,他是一名林業(ye) 工人,掌握了育苗技術。2017年,康巴高原植物園啟動建設,何行銘帶領團隊,擔負起建設和打造康巴高原植物園的工作。“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高原林區恢複原有麵貌,讓生態恢複原來的和諧與(yu) 生機。”何行銘笑著告訴記者,30年的工作實踐中,他研發出適合高原植被栽植的“凍土栽植法”,在植物園的建設中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

  冬季的高原特別寒冷、幹燥,苗木成活率僅(jin) 為(wei) 30%-50%。經曆長期研究試種,在無數失敗後,何行銘找到植物習(xi) 性和生長規律,成功探索出適合高原栽植的“凍土栽培法”,讓高原種植成活率達到80%以上。“‘凍土栽培法’在植物園高山植物栽植、培育和馴化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我們(men) 已栽植、保存高原楊屬活體(ti) 標本600餘(yu) 株、雲(yun) 杉3萬(wan) 餘(yu) 株,移植高山杜鵑20餘(yu) 個(ge) 品種200餘(yu) 株。”言語中,何行銘不無驕傲。

  2021年7月,康巴高原植物園正式建成開園,集道孚民居建築、園林、植物等地域文化元素,融科研、科普、文化體(ti) 驗、休閑旅遊為(wei) 一體(ti) ,也為(wei) 鮮水河畔的藏族村民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hui) 。受益於(yu) 植物園建設項目提供的大量穩定崗位,道孚縣鮮水鎮子龍村村民所郎和家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4年來,我在植物園做過泥工、當過園丁,因為(wei) 勤快,現在成了工勤管理員,每月工資從(cong) 3000元漲到了3500元。”所郎說起自己的工作,滿意地笑了。

  中新網記者了解到,康巴高原植物園自建設以來,長期提供務工崗位50-70個(ge) ,解決(jue) 當地老百姓就業(ye) 問題,實現增收500餘(yu) 萬(wan) 元。

  同樣位於(yu) 鮮水河畔的道孚縣八美鎮,得益於(yu)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的建設,藏族民眾(zhong) 們(men) 也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走進八美鎮美德蔬菜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一盤盤嫩綠的萵筍幼苗惹人眼球。園區負責人王曉峰告訴記者,該園區流轉土地超4000畝(mu) ,主要種植三青萵筍、馬鈴薯、高原春油菜,並采用輪作倒茬、間作套作等多種方式發展生產(chan) 。“我們(men) 的溫棚浮漂育苗技術,可以說在整個(ge) 涉藏地區都是領先的。”王曉峰說,這種技術將種子播在裝有輕質育苗基質的漂浮盤中,放置在盛有營養(yang) 液的水床上,由人工控製幼苗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營養(yang) 物等,從(cong) 而促進秧苗茁壯生長。“這種育苗方式既能降低人工成本,又能提高育苗的成活率,現在的成活率已達到95%以上。”

  目前,美德蔬菜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高標準農(nong) 田、孵化基地、試驗溫室大棚、冷鏈物流等設施均已建成。數據顯示,通過不斷運用科技和引進人才技術,2021年園區完成露地蔬菜種植5800餘(yu) 畝(mu) ,2022年完成露地蔬菜種植7700餘(yu) 畝(mu) ,實現年土地生產(chan) 效益2492.03元/畝(mu) ,高於(yu) 當地土地生產(chan) 效益113.88%。

  園區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周邊民眾(zhong) 進一步增收。王曉峰稱,園區成立以來,年均解決(jue) 長期固定就業(ye) 人員600餘(yu) 人,解決(jue) 臨(lin) 時務工人員6000餘(yu) 人。“我在這兒(er) 工作兩(liang) 年了,機械化的生產(chan) 讓我們(men) 幹起活來很輕鬆,每天120塊錢工資,加上園區流轉給我家的土地流轉費,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泰寧鎮村民洛布紮燈笑著說。(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