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種田神器”獲國家專利 他是農機改造“達人”胡景明

發布時間:2022-06-16 10:41: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遇見你丨“種田神器”獲國家專(zhuan) 利 他是農(nong) 機改造“達人”胡景明

  胡景明今年43歲,是當地一名農(nong) 機改造達人,靠自己的雙手,二十年來改造了20多件農(nong) 機,讓它們(men) 在田間地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胡景明的巧手,不僅(jin) 會(hui) 修理農(nong) 機,還能用不同的配件對它們(men) 進行組裝改造,經他改裝過的那些“種田神器”,幫助老鄉(xiang) 們(men) 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高了不少效率。

  二十年來,他熱衷改造農(nong) 機

  其中3項獲得專(zhuan) 利證書(shu)

  6月的西洞庭,成片的早稻綠意盎然、秧苗茁壯。今年的春耕季後,澧南鎮農(nong) 民胡景明又有了改造農(nong) 機的新想法。

  胡景明:我們(men) 都是傳(chuan) 統方法給藥,就是搞兩(liang) 個(ge) 大桶,把水放好,然後在裏麵再加藥,用棍子攪拌。這樣的話,一是勞動強度比較大,第二不精準。

  育秧土中帶有細菌,加藥消毒純靠手動作業(ye) ,量多量少很難精準操作,搞不好就會(hui) 影響秧苗生長。如果能造出個(ge) 自動加藥器,那可就省心多了。胡景明決(jue) 定趁著農(nong) 閑,想出個(ge) 辦法來。他聽說洗車行裏也要用到加藥裝置就找過去看看。

  從(cong) 洗車行裏淘來了加藥裝置,胡景明立刻動手改造。然而,鼓搗半天,發現還是不適合育秧使用。後來,他又聽說養(yang) 豬場也有類似的設備,二話沒說就跑了過去。買(mai) 回來之後,他在上麵安裝了一個(ge) 電磁閥,可以控製加藥時藥水的方向、流量和速度,能夠達到較為(wei) 精準的殺毒效果。

  隨後,胡景明就用上了這個(ge) 改造的自動加藥器,操作精準又省時省力,順利完成了800畝(mu) 育秧消毒。這些年,為(wei) 了改造農(nong) 機,他不光去過養(yang) 豬場,到過廢舊機械收購點和零件加工車間,他還自學上網,通過各種電商平台購買(mai) 零配件。

  胡景明自家種植了千餘(yu) 畝(mu) 水稻,全靠農(nong) 機耕地、播種、收割。每年一到耕種的時候,胡景明就開始犯愁。旋耕設備都是掛在拖拉機後麵被帶著走的,遇到坑窪不平的水田,旋耕機隻能順勢走,不能平整土地,所以插出來秧苗也是高的高、低的低,高的被曬幹、低的被水淹,收成自然就會(hui) 受到影響。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胡景明想了不少辦法。

  胡景明:我在這上麵就裝了一個(ge) 自動水平儀(yi) ,就是裝在旋耕機立柱上麵的一個(ge) 傳(chuan) 感器。這裏有一個(ge) 小盒子,是一個(ge) 傳(chuan) 感器,這個(ge) 傳(chuan) 感器它就能感知農(nong) 具是不是平整的

  胡景明想要的水平儀(yi) 是由傳(chuan) 感器、液壓油缸和控製器三部分組成,傳(chuan) 感器負責及時把地勢情況傳(chuan) 遞給控製器,然後再由控製器向液壓油缸發出指令,調節旋耕的高低程度,這樣就可以實現泥土平整翻耕。他幾經周折找到了外地一家農(nong) 機廠,按他的要求定做出了這樣一個(ge) “三件套”,組裝起來之後,終於(yu) 大功告成。

  胡景明:如果農(nong) 具有一點傾(qing) 斜,傳(chuan) 感器會(hui) 自動發出信號給控製器,控製器再發出信號,指揮電磁閥控製油量,來達到左右平衡。

  看到胡景明的這套自動平整翻耕設備下了地,村裏人感到新奇,大家也拿過來試一試,效果還真不錯。

  常德市澧縣澧南鎮高堰村村民 張敏:以前耕一畝(mu) 田大概要一個(ge) 小時,但是通過他改裝以後,就隻要半個(ge) 小時了,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在胡景明自己的小庫房裏,裝滿了他奇思妙想改造出的“寶貝”:熱能回收循環的烘幹機,既能節省燃料又能降排減噪;拖著秧苗的小火車,在育苗期間配送物料,節省了勞動力又縮短了作業(ye) 時間。二十年來,胡景明改造了20多項農(nong) 機設備,其中有3項獲得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的《實用新型專(zhuan) 利證書(shu) 》。

  用知識“翻新”、用技術“改造”

  讓農(nong) 戶種田更簡單!

  兒(er) 時的胡景明便懂得省吃儉(jian) 用,為(wei) 並不富裕的家庭節省開支。後來外出務工,他做過器械修理工和電焊學徒、做過小商販,也當過五金洗色工。

  2002年,懷念家鄉(xiang) 土地的他,也為(wei) 了能照顧年老殘疾的父母,決(jue) 定回老家專(zhuan) 職種田。第一次見到收割機,他覺得既震撼又激動,但昂貴的價(jia) 格卻把他嚇了一跳。

  胡景明:一台很小的收割機要3萬(wan) 多元錢,我一聽半天沒出聲。

  自此,收割機成了一顆令他向往而又遙不可及的種子,深深埋進了胡景明的心。成家後,胡景明跟妻子商量著開始做出一些改變。

  胡景明的妻子 易宗梅:那時候沒多少錢,就把結婚時的份子錢拿出來承包了地,還買(mai) 了農(nong) 機、旋耕機,掙了一點錢之後就買(mai) 收割機。他就是喜歡搞農(nong) 機,有一點點錢全部都搞在那個(ge) 農(nong) 機上麵。

  一邊努力賺錢,一邊想法兒(er) 攢錢買(mai) 農(nong) 機,從(cong) 旋耕機、播種機到心心念念的收割機,讓他愛不釋手。每台機器他都能比別人用得更好、用出更多花樣兒(er) 。每當農(nong) 機出了故障,他都會(hui) 跟著廠家維修的師傅邊看邊學,逐漸自己也能上手修理了。能修自然也能改,隨後,胡景明又對改造農(nong) 機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然而,這個(ge) 嚐試可要冒著不小的風險。

  改裝就會(hui) 失去廠家的保修服務,這就意味著往後一旦農(nong) 機出現任何故障,都得胡景明自己掏腰包。而在當時的村民們(men) 看來,自己去改造正規廠家的農(nong) 機,這簡直就不靠譜。

  澧縣澧南鎮高堰村村民 張敏:剛開始的話,他也其貌不揚,然後家裏條件又比較差,很多人覺得應該是搞不出什麽(me) 名堂來。

  胡景明:我心裏是這樣想的,你會(hui) 明白的,你最終還是會(hui) 用上的。

  為(wei) 了能夠憑實力改造農(nong) 機,胡景明報名參加了澧縣農(nong) 廣校、澧縣農(nong) 機校的專(zhuan) 業(ye) 培訓,還先後獲得了農(nong) 機駕駛執照、農(nong) 機修理工等證書(shu) ,甚至還到河南、安徽拜訪農(nong) 機高手,找農(nong) 機廠的技術部門,去學習(xi) 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

  常德市澧縣澧南鎮高堰村村民 胡元經:他的文化水平不是那麽(me) 高,但是他肯學。電腦這些方麵 他都肯學,他確實有時候到晚上都在電腦(跟前)。

  一邊不斷積累知識,一邊用心琢磨,胡景明前前後後成功改造出了20多項農(nong) 機設備。如今,擁有生產(chan) 機械100多台套的胡景明,成立了澧縣景明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為(wei) 周邊的農(nong) 戶們(men) 提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

  胡景明:我一直把學習(xi) 放在首要的位置,因為(wei) 我覺得知識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小的時候因為(wei) 條件不好,沒有讀很多的書(shu) ,可能對知識的渴望要比別人要厲害一些,現在我就覺得每學一點東(dong) 西,覺得心裏頭很舒服。

  對科技感興(xing) 趣的胡景明還學會(hui) 了網絡直播,在直播中與(yu) 各地農(nong) 民交流分享技術經驗。對於(yu) 慕名而來的農(nong) 民朋友,胡景明會(hui) 免費教他們(men) 安裝和使用機械零部件的技能。

  胡景明:我的這種改進也好,我的這種應用也好,他們(men) 也用上,他們(men) 覺得很好,那我就很欣慰,心裏也很高興(xing) 。未來農(nong) 機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我們(men) 的農(nong) 田要向連片化發展,我們(men) 不用下田,直接用手機來操作農(nong) 機,讓農(nong) 戶種田也更簡單。

  (總台記者 李豔君 周之貽 王廣蓉 澧縣融媒)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