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務工者返鄉後,體育健身設施如何跟上?

發布時間:2022-06-17 11:09:00來源: 工人日報

  務工者返鄉(xiang) 後,體(ti) 育健身設施如何跟上?

  閱讀提示

  越來越多農(nong) 民工選擇從(cong) 外地回到本地務工,他們(men) 有的在城市裏培養(yang) 了運動健身習(xi) 慣,回到鄉(xiang) 鎮也希望能有運動條件。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但有些地方覺得體(ti) 育健身設施“不夠用”,有的卻覺得“用不上”。對此,當地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在幫助村民增收的基礎上,可以鼓勵返鄉(xiang) 務工者帶動村民一起運動。

  6月16日,在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龍乃村,鋼筋工鮑艾改換上足球裝備,帶著兒(er) 子在五人製足球場上踢球。鮑艾改在縣城打工時和工友在空閑時會(hui) 踢踢足球。如今在鄉(xiang) 鎮做工,碰到球場空閑時,他就會(hui) 帶兒(er) 子來此踢足球,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的運動習(xi) 慣。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nong) 民工監測報告》顯示,本地農(nong) 民工12079萬(wan) 人,比上年增加478萬(wan) 人,增速高於(yu) 外出農(nong) 民工。這些本地農(nong) 民工有不少人在城市裏培養(yang) 了運動健身習(xi) 慣,回到鄉(xiang) 鎮也希望能有運動條件。

  國家體(ti) 育總局發布的《“十四五”體(ti) 育發展規劃》提出,鞏固拓展體(ti) 育扶貧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推動體(ti) 育下鄉(xiang) ,補齊農(nong) 村健身設施短板。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

  在斜坡上“挖”了個(ge) 五人製足球場

  27歲的鮑艾改對足球的熱情來源於(yu) 早年在縣城打工時,有位工友踢足球很厲害,會(hui) 做很多花式動作。在模仿了幾次後,鮑艾改覺得很過癮,還能提高身體(ti) 素質。不過擺在他眼前的現實是,剛回村做工時,村裏並沒有足球場,隻能在草坪地上光腳踢,這塊草坪還是在斜坡上。後來村裏建設了籃球場,鮑艾改便找來幾根鋼管,焊接了一個(ge) 球門。

  場地問題勉強得以解決(jue) ,購買(mai) 足球裝備又成了眼前的難題。為(wei) 了能培養(yang) 一支村裏的足球隊參加縣裏組織的比賽,村民們(men) 紛紛解囊,每戶人家出資5元、10元,讚助出了一支球隊。鮑艾改告訴記者,經費大多用於(yu) 購買(mai) 足球、球衣、球鞋。

  帶著村民們(men) 的希望,鮑艾改每天工作結束後,不顧疲倦,約上隊友到場地上訓練,從(cong) 解放鞋到石林鞋再到碎丁鞋,鮑艾改粗略統計,踢壞的鞋約有50雙。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9年“狂歡杯”足球賽上,鮑艾改的足球隊終於(yu) 奪冠,球隊的合影至今還掛在球場旁的屋子裏。

  奪冠後不久,2020年,龍乃村在相關(guan) 項目支持下,在斜坡上“挖”了一個(ge) 五人製足球場。記者看到,足球場的護網已經往外凸出變形,球網也破了,草地的塑膠顆粒也沒有了。滄源縣教育體(ti) 育局副局長李學新說,這恰好可以看出村民們(men) 踢球的熱情,村民們(men) 每天都會(hui) 來踢2~3場球,周末則是從(cong) 中午踢到晚上,還要排隊。為(wei) 了能在晚上踢球,村民們(men) 又眾(zhong) 籌在球場邊安裝了8盞簡易的燈。

  產(chan) 業(ye) 發展和體(ti) 育鍛煉如何平衡?

  與(yu) 鮑艾改有球場踢球不同,肖劍華所在的滄源縣班洪村,由於(yu) 路窄,車輛無法進出,村子麵臨(lin) 著改造,籃球場和乒乓球桌被迫拆除。

  2020年,肖劍華辭去了在外地的外賣員工作回到家鄉(xiang) 。彼時,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第一村鄉(xiang) 村旅遊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如火如荼打造旅遊產(chan) 業(ye) ,肖劍華便有了機會(hui) 到景區務工,成為(wei) 安保消防員。

  體(ti) 育專(zhuan) 業(ye) 出身的他每周都要打三場籃球,讓身體(ti) 保持好的狀態。以前籃球場還在時就很緊俏,“村民們(men) 對體(ti) 育設施有需求,通常都是誰先到誰先用。”肖劍華說。

  如今,肖劍華看到以前的泥巴路變成了寬敞的大路,覺得這樣的規劃是值得的,不僅(jin) 暢通了村子與(yu) 外界的交通,還拉動了當地的產(chan) 業(ye) 。不過,他打籃球的運動習(xi) 慣還是保留著,下班後,他會(hui) 邀約上10多個(ge) 朋友同事,步行30分鍾到班洪鄉(xiang) 的籃球場打球。

  產(chan) 業(ye) 發展和體(ti) 育鍛煉如何平衡?班洪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孫鐵告訴記者,產(chan) 業(ye) 能夠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家庭生活滿足了再解決(jue) 文體(ti) 需求,兩(liang) 者並不矛盾,這是一個(ge) 先後問題。

  孫鐵坦言,目前大部分村民的精力都放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上,沒有更多時間去參與(yu) 體(ti) 育運動,小康村建設需要因地製宜考慮產(chan) 業(ye) 發展和體(ti) 育健身的問題,通過三五年把群眾(zhong) 的收入提高了,再逐步縮短城鄉(xiang) 差距,讓村民享受公平、均衡的體(ti) 育設備服務。

  鑒於(yu) 當地地形99%的麵積屬於(yu) 山地,去年開始,孫鐵就在謀劃依托鄉(xiang) 村旅遊平台建設自行車道、基地,通過景區開發建設逐步融入體(ti) 育元素,村委會(hui) 集體(ti) 經濟有錢了可以組織自行車體(ti) 育活動,村民通過產(chan) 業(ye) 賺錢了就能購買(mai) 自行車騎行,鄉(xiang) 村旅遊和體(ti) 育活動融合發展,相輔相成。

  體(ti) 育運動的正確打開方式

  臨(lin) 滄市教育體(ti) 育局副局長丁相洋在下鄉(xiang) 走訪時注意到,有些村民在籃球場上曬穀子,在配建的單雙杠上晾衣服,體(ti) 育設施沒有發揮健身作用。“遇到這種情況我們(men) 會(hui) 現場指出來,並將問題反饋給當地。”

  丁相洋告訴記者,體(ti) 育設施主要是返鄉(xiang) 的務工者、放假回家的學生使用得多,本地村民使用率不高,對現代體(ti) 育設施不像打陀螺、民間傳(chuan) 承的射弩一樣熟悉。

  記者采訪發現,對於(yu) 農(nong) 村體(ti) 育健身設施,有的地方像鮑艾改所在村裏的籃球場,大家覺得“不夠用”;有的地方則在單雙杠上晾衣服,覺得“用不上”。反映了健身器材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

  對此,丁相洋認為(wei) ,除了鼓勵返鄉(xiang) 務工者帶動村民一起運動外,還應該加強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的培訓,把培訓輻射到鄉(xiang) 村,指導村民正確使用體(ti) 育設施。同時,可根據需求,對健身器材的種類進行調整。

  據介紹,臨(lin) 滄市依托有資質的培訓基地,不僅(jin) 對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進行培訓,還覆蓋農(nong) 村體(ti) 育指導員。丁相洋介紹稱,鄉(xiang) 村文化站有器材、有人員,先將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培訓為(wei) 農(nong) 村體(ti) 育指導員,再由他們(men) 帶動村民進行體(ti) 育鍛煉。

  對於(yu) 如何提高村民的體(ti) 育鍛煉意識,孫鐵和當地自行車協會(hui) 計劃,待疫情結束後要組織自行車騎行活動,讓當地村民接觸現代化的體(ti) 育娛樂(le) ,帶動村民參與(yu) 其中,“通過體(ti) 育活動提高村民的體(ti) 育健身意識,讓村民們(men) 知道平時在景區既可以務工又能健身。”

  肖劍華也認為(wei) ,隻有更多村民和他一樣願意運動、健身,當地才會(hui) 願意建設更多的健身器材。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