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中新社福建武平6月22日電 題:“中國林改第一縣”走出綠色富民路
中新社記者 龍敏
“要不是林改,這山早被‘剃了光頭’。”雨後的捷文村雲(yun) 霧繚繞、空氣清新,望著眼前連綿起伏的青山和群山間的美麗(li) 村落,73歲的李永興(xing) 感慨萬(wan) 千。
位於(yu) “中國林改第一縣”福建省武平縣的萬(wan) 安鎮捷文村,曾經與(yu) 中國許多山區一樣,存在“亂(luan) 砍濫伐難製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ye) 產(chan) 業(ye) 難發展、農(nong) 民望著青山難收益”的“五難”問題。由於(yu) 產(chan) 權歸屬不清、主體(ti) 經營錯位、機製不靈活、分配不合理,農(nong) 民耕山育林積極性低。
“拿斧頭的比拿鋤頭的多,誰想要錢了就上山砍幾棵樹拿來賣,濫砍濫伐現象嚴(yan) 重,管也管不了。”曾當過捷文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李永興(xing) 說,當年,守著26000多畝(mu) 林地,164戶村民卻依舊過著窮日子。
2001年,一場被譽為(wei) “繼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後,中國農(nong) 村又一場偉(wei) 大革命”的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從(cong) 武平拉開序幕。捷文村成為(wei) “全國林改策源地”,率先分山到戶。
“自打有了新林權證,亂(luan) 砍濫伐就絕跡了。”李永興(xing) 對中新社記者說,自家的林,林農(nong) 看得緊,樹齡長經濟價(jia) 值也高,該怎麽(me) 砍,林農(nong) 也算得精,再也不像過去那般先砍再說了。
林改改出了好生態。20年來,武平完成植樹造林約86萬(wan) 畝(mu) ,擁有了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武平段、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三張國家級生態名片。目前,該縣森林覆蓋率達79.7%,林木蓄積量達2558萬(wan) 立方米。
當年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的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告訴記者,當初分到300畝(mu) 林地,現在經營權流轉出百餘(yu) 畝(mu) ,每畝(mu) 每年都有收入。
如今的捷文村,生態環境優(you) 美,老百姓從(cong) “靠山吃山”轉變為(wei) “靠山富山”。2015年從(cong) 城裏返鄉(xiang) 的謝春榮,靠著自家的455畝(mu) 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在2017年脫了貧,一家人住進了小洋樓。
在自家的林地上,謝春榮種了上百畝(mu) 紫靈芝、60畝(mu) 草珊瑚、5畝(mu) 獼猴桃、5畝(mu) 百香果、2畝(mu) 木通等林下經濟作物,還養(yang) 了三十多箱蜜蜂。“林子長得好,林下的產(chan) 出就多,2021年淨收入10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得益於(yu) 林改,武平縣梁野仙蜜養(yang) 蜂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鍾亮生經營的石燎閣蜜蜂科普基地,已發展成為(wei) 集養(yang) 殖加工、生產(chan) 銷售、科研開發、現場教學、研學實踐於(yu) 一體(ti) 的科普基地。他說,林改前,有句口號叫要致富都上山去砍樹,一箱蜂大概就產(chan) 七八斤的蜜;林改後,大家都把林子保護起來,山裏麵的蜜源也越來越好了,一箱蜂可產(chan) 出20多斤的蜜。
立足林改帶來的生態優(you) 勢,武平縣不僅(jin)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林產(chan) 品精深加工,也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研學旅遊。2021年該縣接待遊客573.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6億(yi) 元、同比增長65%。
好生態帶來好發展。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的武平縣,擦亮生態底色,加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chan) 業(ye) 轉移和輻射,吸引越來越多好項目前來落地。
“武平山清水秀,投資環境特別好,我們(men) 有信心在這裏紮根,做強做大。”漢龍光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玉傑說。武平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外溢的機遇,現已集聚以新型顯示為(wei) 重點的信息產(chan) 業(ye) 企業(ye) 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ye) 32家。
用武平縣委書(shu) 記張麗(li) 華的話來說,這個(ge) 山區縣從(cong) 山水中找優(you) 勢,在綠色發展上下功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走出了一條綠色富民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