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迎來發展黃金期
從(cong) 熱銷全網的故宮、三星堆文創產(chan) 品,到近年來頗受歡迎的紮染等爆款產(chan) 品;從(cong) 《覺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國》等“圈粉”年輕一代的影視作品,到《隻此青綠》等一票難求的舞台演出;從(cong) 手捧書(shu) 本挑燈夜讀,到使用電子產(chan) 品徜徉書(shu) 海……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正在扮靚每個(ge) 人的生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迎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文化產(chan) 業(ye) 總量規模穩步增長,產(chan) 業(ye) 結構逐步優(you) 化升級,市場主體(ti) 持續發展壯大,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更加優(you) 質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文化消費日趨活躍,文化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鞏固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近些年,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可謂高歌猛進。2021年,全國6.5萬(wan) 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119064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6.0%。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文化產(chan) 業(ye) 遭到一定衝(chong) 擊,但是今年一季度,我國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延續恢複性增長態勢,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企業(ye) (簡稱“文化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26973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
文化產(chan) 業(ye) 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絕非一日之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一係列重磅文件密集出台,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法律、政策和機製保障。2014年,《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獲得通過,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新的部署;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結合緊密的數字創意產(chan) 業(ye) 首次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印發,圍繞“2020年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國民經濟支柱性產(chan) 業(ye) ”和“完善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總體(ti) 要求、主要任務、重點行業(ye) 和保障措施。此外,文化產(chan) 業(ye) 促進法、電影產(chan) 業(ye) 促進法、網絡安全法等相繼實施,文化立法駛入快速路。
頂層設計布局謀篇,配套措施層層推進。宣傳(chuan) 文化部門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製定多項優(you) 惠政策,從(cong) 財政、稅收、科技、金融、土地、消費引領等方麵持續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釋放政策紅利。中央和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了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項資金,累計金額超過600億(yi) 元。2013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項資金275億(yi) 元,支持項目超過4000個(ge) 。此外,宣傳(chuan) 文化部門還推動出台了電影、電視劇、戲曲、出版、動漫等方麵的專(zhuan) 項配套政策;支持文化企業(ye) 發展,深入推進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麵實施“先照後證”,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優(you) 化審批程序,提高營商便利度;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ye) 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ye) 製度。
推動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假期,大型實景演出《黃河謠》在寧夏青銅峽黃河樓景區精彩上演,拉開了該劇2022年常態化駐場演出的帷幕。近年來,旅遊演藝活動蓬勃發展,專(zhuan) 業(ye) 化、品牌化、規範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主題公園演出、實景演出、劇場演出等主要形態。
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看來,形式多樣、不斷創新的旅遊演藝為(wei) 傳(chuan) 播地方文化、豐(feng) 富遊客生活提供了多元渠道。而這也正是我國積極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加繁榮有序,各重點行業(ye) 全麵協調發展,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除了促進文化和旅遊“聯姻”“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外,通過推動促進創意設計服務與(yu) 製造、建築、信息、農(nong) 業(ye) 、體(ti) 育、健康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拓展了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空間,實現了在融合中優(you) 化結構、提質增效。
2021年,《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你好,李煥英》等電影成為(wei) 票房口碑雙贏的爆款產(chan) 品。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72.58億(yi) 元,其中國產(chan) 電影票房為(wei) 399.27億(yi) 元,占總票房的84.49%;全年新增銀幕6667塊,銀幕總數達到82248塊,全年總票房和銀幕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位。
除了電影產(chan) 業(ye) ,2021年,我國出版各類報紙276億(yi) 份、各類期刊20億(yi) 冊(ce) 、圖書(shu) 110億(yi) 冊(ce) (張),全國人均圖書(shu) 擁有量為(wei) 7.76冊(ce) (張);全年生產(chan) 完成並獲得《國產(chan)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達194部6722集……
文化產(chan) 業(ye) 核心領域壓艙石作用凸顯。今年一季度,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ye) 收入16758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增速高於(yu) 文化相關(guan) 領域3.5個(ge) 百分點;占文化企業(ye) 營業(ye) 收入比重為(wei) 62.1%,占比高於(yu) 上年同期0.8個(ge) 百分點。
與(yu) 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數字內(nei) 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ti) 、手機出版等基於(yu)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xing) 文化業(ye) 態已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2021年,數字文化新業(ye) 態特征較為(wei) 明顯的16個(ge) 行業(ye) 小類實現營業(ye) 收入39623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8.9%;兩(liang) 年平均增長20.5%,高於(yu) 文化企業(ye) 平均水平11.6個(ge) 百分點。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青亦表示,數字文化的普及顯著提升了人們(men) 在文化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文化內(nei) 容及其產(chan) 品生產(chan) 、傳(chuan) 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加快,在方便大眾(zhong) 教育學習(xi) 和文化娛樂(le) 的同時,培育了文化消費新業(ye) 態,並推動這些新興(xing) 業(ye) 態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擴大優(you) 質產(chan) 品供給
近年來,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我和我的家鄉(xiang) 》等影片,用真情描繪小康生活美好畫卷;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國減貧奇跡怎樣煉成》《澗溪春曉》等一批精品力作,廣受讀者歡迎;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創作推出一批把握時代脈搏的主旋律題材劇,《外交風雲(yun) 》《絕密使命》《絕境鑄劍》等電視劇掀起收視熱潮……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ye) 通過在內(nei) 容和製作上不斷下功夫,實現市場和口碑雙贏,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文化產(chan) 品供給質量顯著提升,人們(men) 越來越願意為(wei) 文化付費。據統計,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le) 消費支出2599元,增長27.9%,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wei) 10.8%。
“與(yu) 日益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容相輔相成的,是文化消費便捷程度有了質的提高。借助互聯網,有效整合大數據、雲(yun) 平台等智慧化服務,激發了群眾(zhong) 文化消費的熱情,提升了大眾(zhong) 的參與(yu) 程度,實現了文化建設中群眾(zhong) 與(yu) 文化的互動共享。”王青亦說。
得益於(yu) 文化產(chan) 業(ye) 的蓬勃發展,我國文化產(chan) 品的供應日漸豐(feng) 富,不僅(jin) 數量充足,而且質量上乘,極大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生活,增強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文化產(chan) 業(ye) 服務民生的作用不斷顯現。一方麵,文化產(chan) 業(ye) 正在成為(wei) 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另一方麵,在全國很多地方,傳(chuan) 統手藝等正在轉化為(wei) 增收生產(chan) 力。文化和旅遊部門鼓勵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支持建設一批具有富民效應和示範效應的文化產(chan) 業(ye) 集聚區和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例如,貴州鼓勵建設一批非遺保護性生產(chan) 基地和體(ti) 驗展示街區,推動傳(chuan) 統手工藝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
今後,隨著文化產(chan) 業(ye) 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必將得到更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必將獲得更強勁的新動能。
張 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