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貴州化屋村:黔山秀水好風光 鄉村振興路更廣

發布時間:2022-06-24 14:17:00來源: 人民網

  站上觀景台,俯瞰烏(wu) 江源百裏畫廊,層層雲(yun) 霧之中,特色民居鱗次櫛比、山水風光旖旎如畫、遊船行過碧波蕩漾,往來其間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裏,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2021年5月10日撤縣設市)新仁苗族鄉(xiang) 化屋村。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wei) “懸崖下的村寨”,是一個(ge) 昔日被懸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也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係列惠民政策持續精準發力,化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功摘掉貧困“帽子”,成為(wei) 貴州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

  搭乘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快車”,化屋村在政府規劃和村民們(men) 抱團發展下,依托良好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遊、苗繡產(chan) 業(ye) ,正由單一生態旅遊模式向多種旅遊業(ye) 態轉變。這個(ge) 以往出村要翻山越嶺的小村莊,成功走出了一條富有發展特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蝶變:貧困山村換新顏

  出山“手扒岩”、喝水江邊背、住著茅草屋,曾是化屋村的真實寫(xie) 照。

  受群山阻隔,曾經的化屋村環境惡劣、信息閉塞,村民衣食住行全靠自給自足。雪上加霜的是,因濫捕亂(luan) 伐,烏(wu) 江一度拉響水生態環境“警報”,本就支離破碎的土地也開始石漠化,百姓生活日益艱難。

  “貧困交加,當時正好有水庫移民搬遷政策,不少人選擇了‘逃離’,而留下的人隻能苦苦堅守。”化屋村村民楊龍清晰記得,2012年以前,搬出去的人特別多,從(cong) 小長大的玩伴搬遷時,還是他親(qin) 自送的。

  化屋之變,源於(yu) “路”。從(cong) 最開始的“毛路”到瀝青公路,再到旅遊公路,一條路串起了千家萬(wan) 戶,更讓村民看到了外麵的世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他們(men) 痛下決(jue) 心,植樹造林,誓要恢複綠水青山。

  苦守幾年後,1000餘(yu) 畝(mu) 的經果林滿目蒼翠、碩果累累,山間石縫也長出了新樹苗,昔日荒蕪的山坡,逐漸恢複了綠意。2017年,化屋村順利摘掉了深度貧困村帽子;2019年年底,貧困人口清零。

  與(yu) 此同時,網箱養(yang) 殖清理工作也在化屋村陸續展開。村幹部挨家挨戶講解禁漁政策,勸說漁民上岸。截至2018年年底,化屋村32個(ge) 網箱全部拆除完畢,12戶漁民轉產(chan) 上岸,轉產(chan) 率100%。

  “除全麵摸排我們(men) 的家庭情況外,村裏還收集了很多退捕漁民就業(ye) 創業(ye) 、技能培訓、社會(hui) 保障的政策,幫助大家轉產(chan) 轉業(ye) 。”楊清鑫是土生土長的化屋人,過去幾十年,他一直靠在烏(wu) 江六衝(chong) 河段打魚為(wei) 生。禁漁政策出台後,楊清鑫上了岸,改行當起了護河員,每月有3000元穩定收入。

  荒山披綠、清水長流,生態環境改善後,坐擁綠水青山的化屋人自然不會(hui) 錯過,不少從(cong) 庫區搬出去的村民選擇搬回舊址,共建家園。於(yu) 是,翻修房屋、巧改庭院、學習(xi) 烹飪,眼光超前的化屋群眾(zhong) 抓住機遇,為(wei) 吃上“旅遊飯”做起了準備。

  塑形:多產(chan) 融合促發展

  作為(wei) 化屋村較早“吃螃蟹”的人,楊龍因為(wei) 當過一屆村主任,眼光總是比別人看得長遠。在化屋村餐飲民宿未興(xing) 起前,有遊客反映沒吃沒住,楊龍便動員村民利用自身優(you) 勢發展旅遊,奈何反響平平。

  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楊龍不甘心,在2019年將自家房屋打造成集住宿、餐飲於(yu) 一體(ti) 的綜合空間。盡管吸引了一些遊客,但大多村民還是對旅遊持觀望態度。

  轉機源自2021年2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化屋村考察調研,這個(ge)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村莊,一下子“火”遍全國。大量遊客的湧入,激發了村民的發展信心。

  2021年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來到貴州考察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這是3日下午,習(xi) 近平在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xiang) 化屋村文化廣場上,向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qiao) 胞拜年。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一家、兩(liang) 家、三家……化屋村的餐飲民宿有了新變化,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分別有33家和18家;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大轉變,人均年收入從(cong) 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19304元,鄉(xiang) 村旅遊發展風生水起。

  住宿和餐飲快速發展的同時,化屋村也在苦練“內(nei) 功”,走堅定文化自信之路。“很多遊客對苗族服飾、各類裝飾品讚不絕口,強烈激發了百姓的文化認同。”畢節市發改委派駐化屋村第一書(shu) 記常開林告訴記者,瞅準了發展機遇,化屋村通過開辦刺繡蠟染扶貧車間等方式,傳(chuan) 承和發揚苗族文化,帶動百姓增收。

  化屋村以苗族為(wei) 主,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化屋考察時,走進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等情況。“苗繡既是傳(chuan) 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men) 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chan) 業(ye) 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chuan) 統文化,同時也能為(wei) 產(chan) 業(ye) 扶貧、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貢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苗繡點讚,這讓苗族“繡娘”楊文麗(li) 激動不已。“刺繡蠟染是苗族傳(chuan) 統文化,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ye) ,將這一技藝傳(chuan) 承好,爭(zheng) 取讓其成為(wei) 世界的藝術。”楊文麗(li) 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wei) 了讓刺繡製品用途更廣泛,楊文麗(li) 的扶貧車間並沒有局限於(yu) 民族服飾,而是組建專(zhuan) 業(ye) 設計團隊,將傳(chuan) 統與(yu) 時尚結合,把刺繡蠟染融入服飾、香包等設計中,使產(chan) 品遠銷全國各地。2021年,楊文麗(li) “線上線下”銷售刺繡蠟染製品160萬(wan) 元,幫助當地60餘(yu) 名繡娘實現就業(ye) 。

  除此之外,化屋村還有特色美食——黃粑。為(wei) 讓更多遊客和消費者品嚐這一傳(chuan) 統美食,化屋村村支“兩(liang) 委”通過村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開辦了黃粑加工廠。2022年5月1日,化屋村黃粑加工廠正式投產(chan) ,目前已銷售黃粑16萬(wan) 餘(yu) 斤,銷售額166萬(wan) 元,帶動了30餘(yu) 位村民就近就業(ye) 。

  建強烏(wu) 江源百裏畫廊生態文旅基礎設施、打造苗繡車間讓更多年輕人重新拿起針線、用好黃粑加工車間帶動周邊村民穩定就業(ye) ……化屋村致力於(yu) 做多元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大文章,化屋遊客中心、生態營地、新能源遊船、觀光馬車、康養(yang) 民宿等一批項目正在陸續推進。

  鑄魂:文明新風潤家園

  “發展旅遊業(ye) ,統一標準是關(guan) 鍵。我們(men) 這個(ge) 協會(hui) 成立的初衷,就是規範旅遊市場。”楊燁曾是一名教師,也是化屋村較早開辦民宿的人,他口中的協會(hui) ,是化屋基餐飲民宿協會(hui) 。

  為(wei) 突出化屋特色,防止出現以次充好、欺客宰客等不文明旅遊現象,化屋村根據百姓意願,成立了化屋基餐飲民宿協會(hui) 。不少村民加入協會(hui) 這個(ge) “大家庭”,從(cong) 最基本的吃住標準進行規範。

  一個(ge) 協會(hui) ,卻不簡單。僅(jin) 吃而言,化屋村就在特色菜品研發上下深功夫,成立了黔西市化屋村特色菜品研發工作領導小組,由黔西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任組長,打造具有特色傳(chuan) 統的化屋農(nong) 家菜,提升遊客鄉(xiang) 村遊體(ti) 驗。

  在具體(ti) 執行過程中,菜品研發小組明確必做的16種化屋特色菜品,並詳細注明了每種菜品的選材用料,以便各農(nong) 家樂(le) 準確把握菜品標準和質量,做到遊客滿意。

  “雖然至今未接到投訴,但由協會(hui) 統一規範禮儀(yi) 培訓、評估定價(jia) ,可以把化屋旅遊做得更好。”現在,楊燁正擔任化屋基餐飲民宿協會(hui) 會(hui) 長。他說,希望村民們(men) 把旅遊作為(wei) 長久事業(ye) ,用心做好各項服務,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享受到高標準旅遊服務,真正打響化屋旅遊品牌。

  這邊,協會(hui) 工作開展如火如荼;那邊,生態環境保護熱火朝天。“聽到遊客誇化屋的生態好,我們(men) 也很自豪。”打魚近30年的尤榮利從(cong) 沒想過,“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這樣詩意的畫麵就在家門口,而自己正在為(wei) 如此美景貢獻力量。

  2017年,尤榮利響應退捕號召轉產(chan) 上岸,與(yu) 兩(liang) 兄弟一拍即合,成立了船務公司,從(cong) 此漁船變遊船。2021年,尤家2條船為(wei) 三兄弟帶來80多萬(wan) 元的收入。也正因如此,尤家三兄弟格外愛護這片山水。

  “每次河麵因漲水產(chan) 生垃圾,我們(men) 都會(hui) 駕駛河道垃圾清理船義(yi) 務去清理。”尤榮利說,盡管每次清理垃圾都要花費近千元油費,但他們(men) 樂(le) 在其中,因為(wei) 這是環境優(you) 美和遊客滿意的“雙贏”。

  “貴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貴州之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化屋碼頭,沿江岸步行察看烏(wu) 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尤家三兄弟是化屋村民積極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一個(ge) 縮影。隨著鄉(xiang) 村旅遊持續升溫,因景而富的化屋人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形成了趕超比學的良好氛圍,“看到垃圾桶滿了,準備扔垃圾的人會(hui) 把手裏的垃圾帶回家,不會(hui) 隨地堆放亂(luan) 扔,大家還會(hui) 互相監督,共同愛護化屋的環境。”常開林頗為(wei) 自豪。

  如今,環境美了,日子富了,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村民們(men) “把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好、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弘揚好、把社會(hui) 治理效能發揮好、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好”的意願越來越強烈,一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畫卷,正在化屋村徐徐展開。(王欽、王秀芳)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