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北交所將完善企業掛牌上市“快車道”製度

發布時間:2022-06-24 14:27:00來源: 中國證券報

  存量上市公司達百家 後備企業(ye) 逾1100家

  6月24日,優(you) 機股份在北交所上市交易,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達到百家。“這意味著北交所已步入穩步發展階段。”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成績的取得與(yu) 北交所的精準問詢、常態溝通、審核公開三大發行審核特色密切相關(guan) 。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後續北交所將進一步優(you) 化審核機製,加強掛牌、監管和審核各環節的內(nei) 部協同,完善企業(ye) 掛牌上市“快車道”製度安排,推動保薦團隊與(yu) 持續督導深度融合,便利符合條件的企業(ye) 順暢、高效地進入北交所發展。

  截至6月23日,北交所在輔企業(ye) 有310餘(yu) 家,在審企業(ye) 有77家。從(cong) 新三板情況看,北交所後備企業(ye) 有1100餘(yu) 家,超七成處於(yu) 創新層。

  匯聚一批標杆企業(ye)

  專(zhuan) 家表示,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與(yu) 其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的市場定位匹配。100家北交所公司中,中小企業(ye) 占76%,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先進製造業(ye) 等占比超八成,覆蓋工業(ye) 材料、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雙碳”、消費等多元細分創新領域。

  經營質量整體(ti) 保持穩健。100家北交所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ye) 總收入704.66億(yi) 元,同比增長31.04%;歸母淨利潤為(wei) 76.25億(yi) 元,同比增長22.81%。除處於(yu) 研發階段、依據市值標準未盈利上市的諾思蘭(lan) 德外,其他公司均實現盈利,盈利麵達99%,近半數公司淨利潤超過5000萬(wan) 元。

  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增強。100家北交所公司2021年研發支出合計33.39億(yi) 元,研發強度均值為(wei) 6.87%,是規模以上企業(ye) 平均水平的4.78倍。22家北交所公司屬於(yu)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2家公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重視投資者關(guan) 係管理。北交所設立以來,54家北交所公司接待各類投資者調研合計110餘(yu) 次。2021年年報披露期間,有90家北交所公司召開業(ye) 績說明會(hui) ,市場反饋積極。

  北交所匯聚了一批標杆性企業(ye) ,初步形成聚集效應,包括全球鋰電池負極材料龍頭貝特瑞、國內(nei) 碳纖維原絲(si) 龍頭吉林碳穀、高端無線通信測試儀(yi) 器服務商創遠儀(yi) 器、為(wei) 全球光伏龍頭提供核心設備的連城數控等。

  持續提升上市審核效率

  北交所開市以來,發行上市審核工作整體(ti) 運行良好,初步形成一定特色。

  一是充分發揮存量企業(ye) 監管優(you) 勢。北交所申報企業(ye) 均為(wei) 掛牌滿一年的創新層公司,已經過掛牌準入、持續信息披露監管,北交所發行上市審核在已披露信息方麵簡化披露要求,通過審核問詢進一步提高企業(ye) 信息披露的針對性。二是有效利用券商持續督導基礎。充分利用前期新三板主辦券商的督導基礎,實施保薦機構與(yu) 持續督導券商一體(ti) 化,加強保薦機構責任,審核過程中強化盡職調查針對性,持續督導期間滿足特定條件可簡化核查。三是精準包容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發展特點。北交所服務對象突出更早、更小、更新,申請上市公司客觀上表現出規模偏小、發展階段偏早的共性特征。在嚴(yan) 格把關(guan) 財務真實性、經營與(yu) 內(nei) 控合規性等條件性問題的前提下,上市審核充分體(ti) 現對創新型中小企業(ye) 成長過程中規律性問題的精準包容,在創新屬性上除技術創新外對於(yu) 產(chan) 品創新、模式創新等創新形態也予以認可。

  北交所在提升上市審核效率方麵開展了一係列針對性舉(ju) 措。比如,提升問詢問題精準性。進一步聚焦條件及相關(guan) 信息披露重點問題,突出重大性、精準性,減少業(ye) 務與(yu) 行業(ye) 通識性問題、已規範事項的免責式問題。2022年首輪平均問詢問題數量較2021年減少近三成;建立問詢後常態化溝通機製。問詢後與(yu) 中介機構常態化開展現場或視頻溝通,及時傳(chuan) 達問詢目的、審核要求等,促進提高回複效率與(yu) 質量。

  後備企業(ye) 質地較好

  田利輝表示,北交所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展上市公司規模,提升市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實施更有針對性的監管與(yu) 治理。

  今年以來,北交所相關(guan) 負責人多次表示,形成初步規模,實現高質量的企業(ye) 持續供給是當前北交所高質量建設的重中之重。

  北交所後備企業(ye) 數量充裕,具備常態化發行上市的基礎。一方麵,上述310餘(yu) 家北交所在輔企業(ye) 中,高技術製造業(ye) 和高技術服務業(ye) 占比超過四成,呈現發展快、盈利能力強、研發強度大特點。另一方麵,從(cong) 現有新三板掛牌公司情況看,根據2021年年報,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的有1300餘(yu) 家,剔除在審企業(ye) 、終止審核、未按期披露定期報告等情形外,後備企業(ye) 數量有1100餘(yu) 家。

  從(cong) 行業(ye) 分布看,上述後備企業(ye) 主要集中於(yu) 製造業(ye) (占比60.87%),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占比15.76%)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ye) (占比5.44%)。160餘(yu) 家公司入選工信部發布的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名單、獲得國家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稱號或取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從(cong) 成長屬性看,上述後備企業(ye) 近兩(liang) 年營業(ye) 收入複合增長率為(wei) 25.96%,2021年度淨資產(chan) 收益率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wei) 20.54%、17.17%。 (吳科任 郭霽瑩)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