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公募基金發行規模超6000億元 債基“挑大梁”
本報記者 王思文
在市場風格切換、股市持續震蕩波動的背景下,年內(nei) 公募基金發行規模已超6000億(yi) 元。
總體(ti) 看,年內(nei) 公募基金發行呈現三大新特征:一是新基金發行明顯遇冷,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23日,下同),公募市場共成立666隻基金,合計募集資金6098.15億(yi) 元,與(yu) 去年同期相比,新成立基金數量和募集規模分別下滑15%和60%;二是權益類基金發行明顯降溫,債(zhai) 券型基金成基金公司主打產(chan) 品,新成立的債(zhai) 券型基金募集規模已達3823億(yi) 元,占比超六成;三是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和持有期基金在發行市場上嶄露頭角,成為(wei) 多家基金公司布局新品種。
債(zhai) 券基金
發行規模超六成
市場行情瞬息萬(wan) 變,公募基金發行市場也不例外。去年上半年,權益類基金是發行市場的主打產(chan) 品,人們(men) 對新發基金實現百億(yi) 元的認購規模司空見慣。而今年以來,百億(yi) 元級新基金寥寥無幾,發行市場的主力軍(jun) 也從(cong) 權益基金變為(wei) 債(zhai) 券基金。從(cong) 平均募集份額來看,今年以來全部公募新發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已低至10億(yi) 元以下,為(wei) 9.16億(yi) 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了10.5億(yi) 元。
新成立的公募基金類型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債(zhai) 券型基金,年內(nei) 共成立186隻,募資3823.52億(yi) 元;第二種是混合型基金,年內(nei) 共成立279隻,募資1613.2億(yi) 元;第三種是股票型基金,年內(nei) 共成立125隻,募資359.42億(yi) 元;第四種是FOF基金,年內(nei) 共成立61隻,募資249.89億(yi) 元。此外,還包括QDII、REITs基金、另類投資基金等其他類型基金。年內(nei) 尚未成立新的貨幣市場型基金。
在今年新基金發行遇冷的背景下,大批債(zhai) 券型基金相繼出現,發行規模甚至超過去年同期,久違地站上了發行市場“C位”。《證券日報》記者從(cong) 多家基金公司處了解到,不少債(zhai) 券基金持有人戶數在200戶左右,資金來源以機構客戶為(wei) 主。
募資規模較大的債(zhai) 券型基金比比皆是。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下行,資金對貨幣基金興(xing) 趣有所下滑,定位為(wei) 債(zhai) 券型基金的創新型產(chan) 品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受到資金熱捧。由於(yu) 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發行速度快且發行規模近百億(yi) 元,年內(nei) 債(zhai) 券型基金平均募集規模被拉升至20.56億(yi) 元,而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規模僅(jin) 為(wei) 5.78億(yi) 元和2.88億(yi) 元。
整體(ti) 來看,年內(nei) 公募基金發行市場結構分布與(yu) 去年同期呈相反態勢。去年上半年較為(wei) 冷淡的債(zhai) 券類基金,今年以來占據了新發基金市場的主要市場份額,占比高達62.7%。而去年上半年發行明顯提速的權益類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明顯回落,市場份額合計僅(jin) 為(wei) 32%。
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產(chan) 品
版圖快速擴張
除發行結構大幅變化外,年內(nei) 公募基金發行市場中,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和持有期基金成了“關(guan) 鍵詞”。
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憑借著收益相對較高、波動低、流動性好的優(you) 勢,快速“走紅”,市場規模迅速擴張。《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全市場共成立了19隻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募集規模合計達1367.69億(yi) 元,占全部新基金募集規模的22%。
中信基金首席FICC分析師明明分析稱:“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的業(ye) 績表現將會(hui) 對貨幣基金和短債(zhai) 基金等低風險產(chan) 品形成較大的競爭(zheng) 壓力。由於(yu) 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主要配置高等級同業(ye) 存單,隨著產(chan) 品擴容,同業(ye) 存單的配置力量將增強,且同業(ye) 存單的信用利差預計將走闊。”
北京地區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產(chan) 品版圖快速擴張,意味著這類創新型產(chan) 品有望成為(wei) 銀行理財全麵淨值化轉型後,資管機構布局的新‘利器’。”《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期部分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產(chan) 品仍在密集發布限購令,資金對這類產(chan) 品的申購熱情有增無減。
另一款值得關(guan) 注的新基金產(chan) 品是持有期基金。早在去年下半年,多家基金公司就曾向記者透露,持有期基金將成為(wei) 2022年基金發行的“新寵”。截至6月23日,今年以來已有358隻持有期基金成立,占全部新基金數量的一半以上,募集資金規模達到2605.2億(yi) 元,占全部新基金募集規模的四成以上。
恒生前海基金權益投資總監祁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是非常適合持有期基金發展的一年。受內(nei) 外部因素複雜影響,市場波動較大,對於(yu) 投資者而言投資難度比過去幾年大得多,且更容易受市場影響做出情緒化、非理性的交易操作,導致投資虧(kui) 損。持有期基金能夠幫投資者避免追漲殺跌,改善投資體(ti) 驗,提升盈利概率。因此,在市場波動較大時,持有期基金往往更受青睞。”
“基金公司布局持有期基金,對於(yu) 基金公司和投資者而言是雙贏。”祁滕對記者表示,一方麵,持有期模式能夠使管理人更好地踐行長期投資和價(jia) 值投資理念,提升基金長期收益的概率。基金經理在投資過程中可以相對較少受到贖回波動的影響,有助於(yu) 減輕基金經理管理流動性的壓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利於(yu) 提高投資組合和資產(chan) 配置的穩定性。另一方麵,持有期模式能夠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幫助投資者減少短期追漲殺跌、頻繁交易的行為(wei) ,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改善投資者的投資體(ti) 驗。
不難看出,盡管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在短期內(nei) 遇冷,但基金公司仍在積極布局多類別產(chan) 品,或根據當下市場資金需求進行快速調整。在此背景下,除了同業(ye) 存單指數基金、持有期基金等產(chan) 品外,養(yang) 老目標基金、FOF基金、行業(ye) 主題ETF等產(chan) 品均已密集麵世。未來隨著近期A股市場走出獨立行情、公募基金行業(ye) 聲譽風險管理等多項新規落地,公募基金行業(ye) 如何持續良性穩健發展?如何成為(wei) 服務實體(ti) 經濟和上億(yi) 家庭財富管理的中堅力量?值得市場各方密切關(guan) 注和期待。(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