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麒麟電池對壘特斯拉4680 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競相崛起趕超
本報記者 龔夢澤
在動力電池成本高企,原材料價(jia) 格持續上漲背景下,技術創新成為(wei) 降成本的重要手段。
6月23日,寧德時代發布CTP3.0麒麟電池,係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體(ti) 積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達255Wh/kg,可實現整車1000公裏續航,預計於(yu) 2023年量產(chan) 上市。寧德時代表示,通過全球首創的電芯大麵冷卻技術,麒麟電池可支持5分鍾快速熱啟動及10分鍾快充。在相同的化學體(ti) 係、同等電池包尺寸下,麒麟電池包的電量相比特斯拉4680係統提升13%。
受上述利好消息影響,6月23日,寧德時代股票大漲近6%,盤中創60日新高,收盤報536.97元/股,市值達到1.25萬(wan) 億(yi) 元。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ye) 子基金合夥(huo) 人兼總裁方建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CTP(cell to pack,無模組動力電池包)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wei) 車企的必然選擇。此番麒麟電池集成技術一方麵強化了“寧王”的核心技術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力;另一方麵也將進一步加強CTP的行業(ye) 滲透率以及對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的影響。
麒麟電池能量密度
超特斯拉4680
相較於(yu) 傳(chuan) 統“電芯-模組-電池包”三級結構,CTP技術省去或減少模組組裝環節,將電芯直接集成至電池包。而空間利用率提升、電池包減量,使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時成本下降,成為(wei) CTP的“殺手鐧”。
早在2019年,寧德時代發布了與(yu) 北汽新能源攜手打造的全球首款CTP電池包。作為(wei) 寧德時代的第一代CTP電池,它取消了模組側(ce) 板等零部件以及模組緊固件焊接等工序,使電池包體(ti) 積利用率提高20%至30%,零部件數量減少40%,生產(chan) 效率提升50%。
之後,寧德時代第二代CTP電池包將原有模組電芯電壓電流采樣等零件進行集成,進一步減少了模組附件數量,將電芯集成直接裝入電池箱。而此次寧德時代發布的麒麟電池是第三代CTP電池包,體(ti) 積利用率將從(cong) 第一代的55%提升到67%。
對此,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表示,麒麟電池擁有安全性高、壽命長、能量大、可4C高壓快充四大顯著優(you) 點,較行業(ye) 龍頭特斯拉的4680電池還多出13%的電量。據悉,4680電池是特斯拉的第三代電芯產(chan) 品,其單體(ti) 能量密度約300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為(wei) 217Wh/kg。2021年,特斯拉宣稱4680電池單體(ti) 能量猛增5倍,整車續航裏程增加高達16%。
在今年5月上旬寧德時代舉(ju) 行的網上業(ye) 績發布會(hui) 上,公司提出了新的目標,即在2023年量產(chan) 符合無熱擴散要求、續航裏程可達1000公裏的電池,並預計在2025年量產(chan) 采用CTC技術的電池-底盤結合體(ti) ,將電動汽車最重要的兩(liang) 個(ge) 部件集成為(wei) 一體(ti) 。
“麒麟電池的發布是寧德時代持續鞏固技術優(you) 勢的體(ti) 現,電池領域的競爭(zheng) 正從(cong) 價(jia) 格戰轉向價(jia) 值戰,隨著自主新能源車企向上突破,以及海外車企新能源車型的密集推出,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的市場需求快速擴容。”中關(guan) 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shu) 長於(yu) 清教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麒麟電池等創新電池技術的發布,將支撐其全球市占率的持續提升。
中國企業(ye)
領跑鋰電先進製造
提到寧德時代和CTP技術,就不得不說比亞(ya) 迪和它的刀片電池(GCTP)。“CTP技術側(ce) 重於(yu) 電池係統創新,簡而言之就是直接把電芯放在整個(ge) 電池包裏進行安裝,模組結構做簡化,電池包結構做優(you) 化,通過層次分割實現大幅度降成本。”有鋰電行業(ye) 工程師告訴記者,刀片電池則是把電芯寬度無限拉長,做成90厘米甚至快1米的超長電芯。厚度極薄的電芯采取類似軟包電池製造工藝,兩(liang) 端出極耳電池。
在上述鋰電工程師看來,CTP技術的優(you) 勢是在102Ah、150Ah電芯成本不變的基礎上,利用CTP技術實現係統降成本,可以完全參與(yu) 到整個(ge) 電池包的設計過程,進而擁有與(yu) 整車企業(ye) 的議價(jia) 能力,強化在產(chan) 業(ye) 鏈中的話語權。刀片電池方麵,則為(wei) 比亞(ya) 迪自主設計開發,具備完善的知識產(chan) 權,技術創新性更強一點。“但總體(ti) 而言,刀片電池與(yu) CTP技術本質上是相同的。”
“寧德時代作為(wei) 率先推出CTP電池技術的上市公司,此次技術升級也將推動CTP賽道再度升溫。”於(yu) 清教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動力電池企業(ye) 和車企在緊鑼密鼓地進行CTP以及類似電池技術方案的研發。
據記者觀察,寧德時代、比亞(ya) 迪之外,包括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等國內(nei) 電池廠商也推出了CTP相關(guan) 產(chan) 品。例如,蜂巢能源CTP第一代減少24%的零部件;第二代成組效率提升5%至10%,空間利用率提升5%,零部件數量再減少22%;中創新航推出的One-Stop Bettery無傳(chuan) 統殼蓋,通過多功能複合封裝、一體(ti) 橋接電連接、高剪切外絕緣等技術,使結構重量降低了40%、零部件數量減少了25%、空間利用率提高5%。
從(cong) 上述企業(ye) 的技術路線可以看出,雖然電池產(chan) 品的具體(ti) 名稱不一樣,但都是圍繞增大空間利用率、提升能量密度的CTP技術來展開。“區別僅(jin) 在於(yu) 絕緣問題如何解決(jue) ,熱失控如何防護,熱管理釆用何種方法等,方向上是正確的,隻是還需要技術上的突破和供應鏈的保障。”方建華表示。
“CTP技術實現電池結構創新,中國企業(ye) 領跑全球。”國泰君安證券認為(wei) ,在寧德時代與(yu) 比亞(ya) 迪兩(liang) 大頭部企業(ye) 的推動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ye) 在CTP技術研發領域一路領先。多款爆款新能源車型成功應用後,我們(men) 預計2022年將開啟CTP技術規模化應用元年,預計到2025年國內(nei) 和全球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市場空間將分別超過200億(yi) 元和350億(yi) 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分別為(wei) 32.4%和 30.2%。
鋰電產(chan) 業(ye) 孕育出
“萬(wan) 億(yi) 雙雄”
繼去年5月31日,寧德時代率先突破萬(wan) 億(yi) 元市值大關(guan) 後,今年6月10日,比亞(ya) 迪加入“萬(wan) 億(yi) 元俱樂(le) 部”,令國內(nei) 汽車圈擁有了“萬(wan) 億(yi) 雙雄”。
回顧兩(liang) 家公司的成長史,寧德時代專(zhuan) 注於(yu)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係統、儲(chu) 能係統研發、生產(chan) 和銷售,踏準風口快速成長為(wei) 國內(nei) 動力電池製造商巨頭;產(chan) 業(ye) 的更迭加上多次戰略轉型,將比亞(ya) 迪鍛造為(wei) 如今業(ye) 務布局涵蓋電子、汽車、新能源和軌道交通等領域的自主品牌龍頭。兩(liang) 家企業(ye) 脫穎而出的共同點,無疑都是借助新能源市場蓬勃發展的東(dong) 風。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ge) 月,國內(nei) 汽車累計銷售955.5萬(wan) 輛,雖正呈現顯著的恢複性增長,但同比仍有12.2%下滑;而這其中,新能源市場則是真正強勢,前5個(ge) 月,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突破200萬(wan) 輛,同比增長翻番,達111.2%。中汽協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500萬(wan) 輛大關(guan) 。廣闊的市場前景給比亞(ya) 迪、寧德時代“萬(wan) 億(yi) 元市值”提供了強大支撐。
不過,細究其中,兩(liang) 家企業(ye) 的發展路徑不盡相同。2011年才成立的寧德時代崛起,是基於(yu) 全新的市場需求,把握住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機遇,其客戶不僅(jin) 涵蓋主要國內(nei) 車企,更與(yu) 特斯拉、現代、福特、戴姆勒等達成了戰略合作。2021年,寧德時代全球裝機率占比32.6%,境外營收達到278.7億(yi) 元,占總營收的21.38%。今年5月份,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國內(nei) 裝車8.51GWh,市占率達45.85%,位居榜首。
相較之下,比亞(ya) 迪則是依靠前瞻布局從(cong) 而厚積薄發的代表。1995年成立、2002年進軍(jun) 汽車領域的比亞(ya) 迪同樣從(cong) 傳(chuan) 統燃油車起步,但始終懷揣“新能源夢”。今年4月份,比亞(ya) 迪以近10.6萬(wan) 輛的銷量創下新紀錄,登頂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jun) ,將特斯拉逼至第二位。5月份,比亞(ya) 迪再創新高,分別實現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118135輛、114943輛,同比分別增長270%、250%,而這已是比亞(ya) 迪連續三個(ge) 月單月銷量超10萬(wan) 輛。
“鋰電行業(ye) 規模無比龐大,尤其隨著新能源電動車的爆發增長,鋰電池產(chan) 業(ye) ‘錢途’一片光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理事高雲(yun) 鵬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逐漸增大的市場並未給更多參與(yu) 者提供太多機會(hui) ,因為(wei) 鋰電製造強者壟斷的格局已基本確立,鋰電池中國製造的時代已經到來。(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