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機構轉型爭的應是“滔滔不絕”
許 潔
“雙減”落地已近一年,眼下隨著暑假臨(lin) 近,教培機構再度站到了聚光燈下。
從(cong) 去年7月份至今,雖然教培機構都在努力嚐試轉型,但筆者發現,有以下問題較為(wei) 突出:
首先是經營問題,有些機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經營問題,加之資金監管不到位,導致學員財產(chan) 受到損害;其次是態度問題,一些企業(ye) 雖然按要求實現了“營轉非”,也拿到了監管許可,但背地裏仍是“換湯不換藥”;三是商業(ye) 模式問題,一些企業(ye) 轉型的變現模式還不清晰,存在短期主義(yi) 和蹭熱點的情況。
“流水不爭(zheng) 先,爭(zheng) 的是滔滔不絕”,對於(yu) 經曆了“雙減”的教培機構而言,這種長期主義(yi) 的思想是當下最該堅守的。
因為(wei) ,從(cong) 政策層麵來看,“雙減”工作接下來的重點將是監管的法治化、常態化。例如,教育部近日對“雙減”政策“回頭看”,涉及機構數量壓減、“營轉非”、隱形變異治理、信息化管理以及風險防範等方麵。
從(cong) 教育部的表態來看,“回頭看”的工作力度不會(hui) 減、勁頭也不會(hui) 鬆。在教育部年初發布的2022年工作要點中已經明確,要推動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立法。這意味著對校外培訓的行政執法的法定職責將進一步得到強化。要認識到,對校外培訓的治理並非短期行為(wei) ,隻顧眼前利益定會(hui) 受到嚴(yan) 懲。
此外,從(cong) 上市教培機構公布的一季報可以看到,不少公司一改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收入大幅下滑、虧(kui) 損加劇的局麵,而是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應對“雙減”帶來的影響,並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盈利。
筆者認為(wei) ,多家教培機構財務業(ye) 績向好,是建立在成本降低的基礎上,如果不能堅持朝著轉型方向持續努力,就無法擴大收入來源,僅(jin) 靠一時的成本縮減,恐怕離再次虧(kui) 損並不遙遠。對於(yu) 企業(ye) 而言,在轉型過程中,依然要尊重教育規律,以小火慢燉的方式,把正確的事情持續做下去,最終一定會(hui) 看到回報。(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