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檔”接力守護“世界最長不對稱石拱橋”
中新社滄州6月27日電 題:“兄弟檔”接力守護“世界最長不對稱石拱橋”
中新社記者 李曉偉(wei) 翟羽佳
在河北省獻縣北單橋村,有一座修建於(yu) 明代的古石拱橋——單橋。半個(ge) 世紀來,村裏一對名叫秦植恒、秦植本的兄弟倆(lia) ,接力守護這座古橋。
橫跨滹沱河故道的單橋,是一座始建於(yu) 明崇禎二年的石拱橋,橋身長69米、寬9.6米,迄今已有近400年曆史。2006年,單橋被列為(wei) 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世界紀錄協會(hui) 認證為(wei) “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
秦植本今年71歲,是北單橋村第二任護橋人。2006年,他的本家哥哥、第一任護橋人秦植恒因病去世後,他接過了擔子。被問及護橋的原因,秦植本說,他們(men) 從(cong) 小就在橋邊長大,對單橋有著深厚感情,“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要好好保護”。
這座飽經風霜的古橋上,兩(liang) 條深深的車轍印,見證著它昔日的繁華。欄板上的浮雕更是豐(feng) 富多彩,有花草、珍禽異獸(shou) 、成語故事、民俗傳(chuan) 說等,多年來吸引了不少專(zhuan) 家學者前來研究。
不對稱,是單橋顯著的特點。秦植本介紹說,單橋共有5孔,其跨徑、拱頂高程各不相同,南北橋頭高差超過1.7米,呈現南北不對稱形態。為(wei) 什麽(me) 如此修建?他解釋說,滹沱河自古以“難治”聞名,河道到這裏恰好轉彎,水流衝(chong) 擊力度很大,單橋南高北低不對稱,適應了急轉彎需要,減小了洪水的衝(chong) 擊,也便於(yu) 船隻通行,“這體(ti) 現了古人的智慧”。
相比精美的工藝,秦植本更喜歡向遊客講述單橋所凝聚的善行奉獻精神。他說,單橋是由民間募資修建的,在11年的修建過程中,當地家家戶戶積極捐款捐物,不少外地人士也不吝善舉(ju) ,形成了獨特的“單橋精神”。因此,單橋也被稱為(wei) “善人橋”。
秦植恒、秦植本兩(liang) 兄弟的身影,是單橋上的一道獨特風景。在秦植本記憶中,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起,哥哥就搬到橋頭的小屋裏,日夜守護著石橋。除了吃飯,他終日在石橋旁守護,惟恐石橋遭到破壞,小孩子在橋墩上亂(luan) 塗亂(luan) 畫也不允許。
“一開始村裏人並不理解他的行為(wei) ,後來人們(men) 開始理解他、尊重他,也看到了單橋的價(jia) 值所在。”秦植本說,隨著當地對石橋的重視,哥哥於(yu) 2000年正式成為(wei) 獻縣文保所的文物保管員。
受哥哥的激勵,從(cong) 接過護橋擔子的那天起,秦植本幾乎每天都到橋上巡視,清除雜草,打掃橋麵,看護石橋上的石雕。為(wei) 了護橋,他甚至顧不上家裏的農(nong) 活。
“隨著社會(hui) 發展,農(nong) 村的車輛越來越多,這橋怕軋,白天黑夜都得看著。有時候有載重車經過,我都及時勸司機繞道走,人們(men) 聽了也能理解。”秦植本說。
近年來,飽經風霜的單橋迎來了新生,當地政府斥資啟動單橋保護工程,對橋體(ti) 進行加固,對古河道進行清淤修整,同時建設了新橋供通行,減輕了古橋壓力。2019年,當地還對單橋進行了全方位規劃和建設,打造具有單橋特色的曆史人文景區,使之真正成為(wei) 當地的一張名片。
古老的單橋上,車輛消失了,而遊客漸漸增多。出於(yu) 對文物的熱愛,守橋的同時,秦植本開始承擔起義(yi) 務講解員的工作。為(wei) 此,他找來很多相關(guan) 書(shu) 籍研讀。從(cong) 橋上深深的車轍,到橋頭精美的石雕,再到單橋的建築特點,他都如數家珍,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傾(qing) 聽。
如今,護橋故事還在延續。秦植本說,文物是一個(ge) 民族的曆史,毀壞之後無法再生,需要每個(ge) 人精心愛護,他會(hui) 繼續守護單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