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上頭電子煙”是毒不是煙 上海全鏈條嚴打寄售“上頭電子煙”

發布時間:2022-06-29 10:39:00來源: 法治日報

  “上頭電子煙”是毒不是煙 上海全鏈條嚴(yan) 打寄售“上頭電子煙”

  □ 本報記者   餘(yu) 東(dong) 明

  □ 本報見習(xi) 記者 張海燕

  “吸一口飄飄欲仙,安全上頭無隱患……”類似的宣傳(chuan) 口號在社交朋友圈悄然出現,再配上吞雲(yun) 吐霧的畫麵,“上頭電子煙”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購買(mai) 。

  近年來,電子煙廣受年輕人追捧,而號稱“安全上頭”“合法上頭”的“上頭煙”順勢披上偽(wei) 裝,在年輕人社交圈中廣泛傳(chuan) 播。事實上,導致上頭的主要成分——合成大麻素,已於(yu) 去年7月被國家正式列為(wei) 毒品進行監管,“上頭電子煙”是毒不是煙。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多家政法單位展開實地調查,還原“上頭電子煙”背後的毒魔圈套。

  毒品披上新偽(wei) 裝

  頭暈、嘔吐、精神恍惚、致幻,初次吸食“上頭電子煙”,陳明(化名)便陷入半癲狂狀態。在酒吧裏的初體(ti) 驗,讓陳明念念不忘。接二連三地購買(mai) 吸食,也讓他捉襟見肘,轉而成為(wei) 一名“上頭電子煙”的中間商,通過同城“閃送”做起了網售。

  這是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新型毒品案。2021年8月24日,公安機關(guan) 抓獲陳明,並扣押煙油2.74克,經鑒定含有合成大麻素類物質ADB-BUTINACA成分。2021年11月10日,檢察院以販賣毒品罪對被告人陳某某依法提起公訴,最終法院判處陳明有期徒刑7個(ge) 月,並處罰金一千元。

  “新型毒品合成大麻素有別於(yu) 傳(chuan) 統毒品大麻,其作為(wei) 化學合成類毒品比大麻更容易上癮,依賴性更強,對人體(ti) 的危害性遠超大麻。”嘉定區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介紹,一瓶普通的電子煙油成本隻有幾十元,然而將合成大麻素類物質添加入普通煙油後,售價(jia) 往往會(hui) 翻十餘(yu) 倍。

  據介紹,電子煙油由於(yu) 便於(yu) 運輸及吸食,已成為(wei) 合成大麻素最主要的載體(ti) ,吸毒販毒群體(ti) 將其稱為(wei) “上頭煙”,並宣稱吸食“上頭煙”屬於(yu) “安全上頭”“合法上頭”,誘導甚至誘騙毒品防範意識不強的群體(ti) 吸食。

  在浦東(dong) 新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上頭電子煙”案件中,張某某明知販賣的電子煙油存在問題,自己吸食後出現與(yu) 毒癮相似的症狀,仍通過網絡聊天工具聯係客戶,先後5次以駕車上門送貨的方式向他人出售含有合成大麻素的電子煙油。2021年11月22日,檢察機關(guan) 依法提起公訴。2021年12月14日,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人民法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張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一萬(wan) 元。

  “合成大麻素類物質的主要濫用方式是溶於(yu) 電子煙油或噴塗於(yu) 煙絲(si) 、花瓣等植物表麵進行吸食或泡水飲用。吸食該類物質會(hui) 出現頭暈、嘔吐、精神恍惚、致幻反應。過量吸食會(hui) 出現休克、窒息甚至猝死等情況。”浦東(dong) 新區檢察院承辦檢察官說,社交平台、快遞、“閃送”等正成為(wei) 販賣新型毒品的主要工具。

  線上交易更隱蔽

  跨省寄遞毒品案件占比達50%,跨境案件占比18%;市內(nei) 寄遞毒品案件中,利用同城“閃送”“跑腿”寄遞毒品的案件高達83.3%,智能快遞櫃、“閃送”等物流新業(ye) 態仍存監管盲區。

  這是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發布的2017-2021年寄遞毒品犯罪案件辦理情況。5年來,涉案人員漸趨年輕化,寄遞的毒品由傳(chuan) 統第一代、第二代毒品向第三代新精神活性物質“上頭電子煙”“藍精靈”“犀牛液”等轉變。

  “利用‘網絡+寄遞’的毒品犯罪模式,隱蔽又快捷,給偵(zhen) 查增加不少難度。”據上海市公安局刑偵(zhen) 總隊辦案民警介紹,不法分子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聯絡交易,支付毒資,再依托快遞、“閃送”“跑腿”等物流服務發貨運輸,販賣層級通常多達三至五級,被抓獲及判處刑罰的多為(wei) 二級以下的“分銷商”,而其對上級“經銷商”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難以順藤摸瓜查到毒品的製造源頭。

  此外,“上頭電子煙”外觀與(yu) 普通電子煙相差無幾,快遞員無法靠肉眼分辨,且存在郵寄過程中未認真核驗身份等情況,增加了公安機關(guan) 事後追查毒品來源的難度。

  更有甚者,一些快遞小哥禁不住利益誘惑,充當起毒品流通的“二傳(chuan) 手”。這不但擾亂(luan) 了國家對毒品的管理秩序,對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yan) 重威脅,也為(wei) 電子煙行業(ye) 帶來了新的亂(luan) 象。

  全鏈條整治亂(luan) 象

  辯稱“上頭電子煙”是煙不是毒,或者狡辯不知電子煙中含有合成大麻素,這些都是犯罪嫌疑人落網後常見的托詞。他們(men) 往往具有吸毒劣跡、吸毒成癮認定甚至毒品犯罪前科,且多為(wei) “以販養(yang) 吸”型販毒人員。

  盡管這些嫌疑人多辯稱自己毫不知情,偵(zhen) 查機關(guan) 仍能結合社交軟件聊天記錄、購買(mai) 者證言、被告人供述等證據推定,其具有明知是毒品而予以販賣的主觀故意。

  記者從(cong) 上海市公安局刑偵(zhen) 總隊獲悉,2021年,上海警方共偵(zhen) 破涉毒案件700餘(yu) 起,其中以“上頭電子煙”為(wei) 代表的新型毒品案件91起,有效遏製新型毒品犯罪在本市滋生蔓延。

  對“上頭電子煙”(合成大麻素)及相關(guan) 麻精藥品,上海警方著力強化線索挖掘、檢測鑒定能力,統籌組織各級緝毒執法部門部署開展多輪次集群打擊行動。

  對新型毒品犯罪的治理,不僅(jin) 要依靠事後打擊,關(guan) 鍵還在於(yu) 如何預防。2021年10月2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向國家郵政局發出主題為(wei) “強化寄遞安全監管”的“七號檢察建議”,旨在切實強化寄遞安全監管,促進寄遞行業(ye) 健康持續發展。

  針對寄遞渠道毒品犯罪案件呈現的新特點,上海各級檢察機關(guan) 積極開展寄遞毒品犯罪案件溯源治理工作。長寧區人民檢察院創新開展“普法晨會(hui) ”製度,向100餘(yu) 名美團外賣小哥發放《安全寄遞倡議書(shu) 》,提醒騎手在接單“閃送”業(ye) 務時加強對新型毒品的辨識,提升防毒拒毒意識和應對處置能力。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對快遞經營網點開展突擊檢查,壓實主體(ti) 責任,創新推進禁毒宣傳(chuan) ,切實提高全民識毒、防毒、拒毒意識。

  此外,在加強市場監督管理、物流寄遞渠道的毒品防控的同時,公眾(zhong) 應充分認識到新型毒品合成大麻素的危害性。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煙草專(zhuan) 賣局發布的《電子煙管理辦法》已於(yu) 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管理辦法明確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任何煙草口味以外的電子煙將不屬於(yu) 合法銷售的電子煙,社會(hui) 公眾(zhong) 應當予以警惕。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