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升本至上”是把“雙刃劍”
灼見台
“升本至上”是把“雙刃劍”
最近幾天,各地高考成績陸續發布。考生們(men) 幾家歡喜幾家愁,別有若幹滋味湧心頭;而作為(wei) 招生學校,處於(yu) 招生末端批次的高職院校並不輕鬆。為(wei) 了增強招生吸引力,招攬成績優(you) 秀的考生報考,改善生源結構和質量,許多高職院校各顯神通,紛紛使出絕招,在招生宣傳(chuan) 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常規的招生主管部門官方公布招考信息外,學校公號、微博、抖音、官網等融媒體(ti) 悉數“參戰”,可謂熱鬧非凡。
高職院校的招生宣傳(chuan) 之所以如此“驚天動地”,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當前高職教育的社會(hui) 認可度和吸引力仍然不容樂(le) 觀。迫於(yu) 現實壓力,許多學校不得不挖空心思大搞宣傳(chuan) ,展示內(nei) 容涵蓋校址位置、校園環境、學校榮譽、師資隊伍、實訓條件、吃飯住宿、就業(ye) 出路等方方麵麵,一門心思想要獲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與(yu) 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許多院校的宣傳(chuan) 著力點由以前的“硬件”炫耀轉向了如今的“軟件”展示,不約而同地將學生“升本”當成了頭等大事和核心競爭(zheng) 力。有學校公然宣稱“升本率”超過六成,以向社會(hui) 告示,也向家長傳(chuan) 遞安撫,就讀高職也能順利“升本”。雖然有業(ye) 內(nei) 人士通過比對該校當年的新生錄取總數與(yu) 今年的“升本”人數,推斷該校所謂的“升本率”隻是“報考錄取率”,然而,實際高達1/3的“升本”比例,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而且,需要刮目相看的不是“升學率”本身,而是隱藏在其背後的高職教育目標定位、育人宗旨和辦學導向。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重構了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界定了不同層次職業(ye) 教育的辦學定位,教育部也與(yu) 時俱進地將中職辦學由以往的“以就業(ye) 為(wei) 導向”調整為(wei) “就業(ye) 與(yu) 升學並重”,以使中職學校的升學教育可以名正言順地從(cong) “地下”走到“前台”;同樣的問題順延到高職院校,則體(ti) 現為(wei) 學校過度偶合家長需求,對學生“升本”情有獨鍾,甚至堂而皇之地將鼓勵學生“升本”作為(wei) 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wei) 學校對外宣傳(chuan) 的賣點和亮點。
客觀地講,高職院校之所以熱衷“升本”,完全可以歸因為(wei) “不得已而為(wei) 之”。學校(尤其是“雙高學校”)的事業(ye) 需要發展,辦學層次需要提升;學生的就業(ye) 質量需要提升,必須突破優(you) 質崗位招聘的本科學曆底線,以獲得贏取未來的入場券;區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接受更高層次職業(ye) 教育的高技能人才。
然而,雖然高職院校追逐“升本”情有可原,但現實操作中的“升本至上”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滿足各方利益和現實需求的同時,也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產(chan) 生了負麵影響。
前不久,一所職業(ye) 技術大學對外宣布“獲得學士學位”的“全國首批職教本科生”順利畢業(ye) ,並被用人單位提前預訂、一搶而空的時候,就有人質疑該校早就沒有多少畢業(ye) 生需要就業(ye) ,近兩(liang) 年的崗位需求比都超過了10∶1。其提供的佐證材料是,學校每年招收2600多名全日製學生,相繼通過“專(zhuan) 轉本”“專(zhuan) 接本”“專(zhuan) 升本”以及前置的“專(zhuan) 連本”等途徑“升本”的畢業(ye) 生超過1800人,再除去“不急著就業(ye) ”的300人左右,最終隻剩下500人左右(含部分未能如期合格畢業(ye) 的學生)需要尋找工作。
有人或許會(hui) 由此想到大讚高職院校如今牛氣衝(chong) 天,終於(yu) 可以“就業(ye) 安排不求人”。然而,如果對話企業(ye) ,站在企業(ye) 的角度換位思考,當企業(ye) 無法從(cong) 高職院校獲得必要的高技能人才供給,以後校企合作的路子如何才能暢通、恒久?而如果失去了企業(ye) 的支持和參與(yu) ,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的高質量又如何才能保證?這是職業(ye) 教育良性發展的重要戰略課題。
如此杞人憂天,並非要給高職院校的“升本熱”“升學熱”潑冷水,也不是要給積極要求上進的有誌青年當頭棒喝,隻是想以此提醒:“升本至上”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men) 需要慎重待之、理性處之。
在學校層麵,不能目光短視飲鴆止渴,而要堅守初心保持本色,把高質量發展職業(ye) 教育當成畢生使命;而對於(yu) 廣大學生,則更要科學引導他們(men) 認清自己的特長,理性選擇成長成才渠道。
(作者係蘇州工業(ye) 園區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
王壽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