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在這裏,墾荒精神代代相傳

發布時間:2022-07-05 16: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那時候我們(men) 國家糧食短缺,國家把發展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糧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北京市率先組織了全國第一支青年誌願墾荒隊,這個(ge) 消息很快傳(chuan) 到了天津,在天津青年中產(chan) 生了強烈的反響,大家都‘坐不住’了,爭(zheng) 著搶著要去參加墾荒。我是一個(ge) 窮人家出身的孩子,舊社會(hui) 我吃不飽、穿不暖。新中國成立之後,家裏有了土地,生活才有了保障,因此始終對黨(dang) 、對國家懷著滿滿的感恩,總想著有機會(hui) 一定要做點什麽(me) ,用我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黨(dang) 的恩情。”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年過八旬的杜俊起回憶起那段時光時依然激動。

  墾荒精神在這裏誕生

  1955年是我國第一個(ge) 國民經濟建設五年計劃的第三年,各項事業(ye) 蓬勃發展,國家與(yu) 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為(wei) 了實現黨(dang) 中央製定的“一五”墾荒計劃,同年,來自五省市的2602名墾荒隊員積極響應黨(dang) 的號召,在團中央的組織下,豎起了新中國第一麵青年誌願墾荒大旗,以“團結、忍受、學習(xi) 、鬥爭(zheng) ”的頑強意誌,在祖國的東(dong) 北邊陲開始了戰天鬥地的墾荒曆程。不到一個(ge) 月,天津就有一萬(wan) 多名青年報了名,最終經過選拔,共有272名青年入選天津市誌願墾荒隊,杜俊起便是其中之一。這272人分為(wei) 兩(liang) 批來到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開始了對北大荒的開發建設。

  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按杜俊起的話說,當時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曠野,處處是沼澤地,見不到人,看不到房子,更沒有路,完全如那句話描述的一樣:“三十裏路對麵炕,六十裏路是鄰居。”

  杜俊起回憶說,北大荒的冬天出奇的冷,最冷的時候零下40多攝氏度。晚上睡覺,棉衣棉褲都不能脫,還得戴著狗皮帽子,穿著棉鞋,蒙著棉被。由於(yu) 蒙頭睡覺,被窩裏的哈氣讓棉被結上了冰霜,有的隊員耳朵凍起了大水泡,還有的凍傷(shang) 了手和腳。到了春夏,蚊蠅輪番進攻,像“瘋了”一樣撲向墾荒隊員。

  墾荒隊員憑著頑強的意誌,打出了井,蓋起了房,開出了地,種出了糧。墾荒隊員中98%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shang) ,他們(men) 中除個(ge) 別因傷(shang) 病或工作調動離開農(nong) 場,基本全部留在了這片黑土地,實現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壯舉(ju) 。

  墾荒精神在這裏傳(chuan) 遞

  1970年的1月,史文學出生在北大荒。小時候,他總感覺這裏的天氣特別冷,出去玩一會(hui) 兒(er) 耳朵和鼻子尖就凍白了。這裏也特別荒涼,出了門旁邊就是大草甸,而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這裏的土地特別肥沃。不上學的時候,史文學會(hui) 跟著父親(qin) 去地裏幹農(nong) 活,聽父親(qin) 講墾荒隊的故事。耳濡目染,史文學逐漸對“地裏”的事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其中他的最愛是農(nong) 用機車。“小時候經常跟著家裏大人去開拖拉機、收割機,覺得特別稀奇。”史文學說。

  1989年,高中畢業(ye) 的史文學繼承了父業(ye) ,留在鶴崗市蘿北縣共青農(nong) 場工作,成為(wei) 一名“二代墾荒隊員”。除了常規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工作,他還承擔著農(nong) 機具的維修保養(yang) 工作。1993年,農(nong) 場開始實施土地承包製,史文學成了管理區內(nei) 第一個(ge) 帶頭承包耕地的人。當時,由於(yu) 農(nong) 機設備落後,糧食產(chan) 量不理想,史文學先後購買(mai) 了新型農(nong) 機具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助力,他還外出學習(xi) 種植新方式、帶頭興(xing) 辦合作社以拓寬銷售渠道,為(wei) 提高農(nong) 場糧食產(chan) 量和效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種的還是這片地,但感覺不一樣了。科技發達了,種地也需要技術和文化,所以一定要不斷地學習(xi) 。我們(men) 的上一輩人吃了不少苦才打下了一片天地,他們(men) 開墾出的土地,交到我們(men) 手裏,我們(men) 一定不能讓這片土地荒廢。現在的這份事業(ye) 我已經幹了大半輩子,就是為(wei) 了能不辜負老一輩人的希望,把咱這片黑土地保護好、種好,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史文學說。

  史文學正式接過父輩事業(ye) 的那一年,趙強出生了。趙強的姥姥、姥爺是墾荒隊員,父母也都是共青農(nong) 場的職工,他稱自己是“第三代墾荒隊員”。兒(er) 時,趙強覺得自己仿佛生活在一個(ge) 大糧倉(cang) ,周圍的人們(men)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奔波在田間地頭。後來,蘿北縣共青農(nong) 場建起了中國青年誌願墾荒紀念館,他才係統地了解了“北大荒”和“墾荒隊”,明白了“墾荒精神”。

  大學畢業(ye) 後,趙強毅然回到農(nong) 場,成為(wei) 中國青年誌願墾荒紀念館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紀念館內(nei) 軟硬件的日常管理、維護以及講解工作。“我想的是,老一輩的事業(ye) 得有人繼承,北大荒的故事得有人講述。現在這裏的條件、技術都比當年墾荒的時候好多了,我作為(wei) 青年,要繼承好墾荒精神,多學習(xi) 一些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機的知識,把老一輩開墾出來的土地充分利用好,守好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

  共青農(nong) 場有限公司團委書(shu) 記奚麗(li) 麗(li) 介紹,如趙強一般在共青農(nong) 場工作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大概占共青農(nong) 場工作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一。“青年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尤其現在信息和其他各類技術迅速發展,青年工作者能給農(nong) 場帶來更多活力和更多的可能性,是我們(men) 的中堅力量。”奚麗(li) 麗(li) 說,墾荒精神在共青農(nong) 場代代傳(chuan) 遞,根植在每一位青年工作者的心中。這種拚搏的勁頭,自墾荒隊來到北大荒進行建設直到現在,都從(cong) 未改變。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