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企業招工難學生求職難
大學畢業(ye) 就業(ye) 係列談
與(yu) 社會(hui) 需求脫節,導致企業(ye) 招工難學生求職難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合計1076萬(wan) ,創曆史新高,加之疫情影響,就業(ye) 形勢異常嚴(yan) 峻。但困難也是相對的,不宜籠統地談大學生就業(ye) ,需要對畢業(ye) 生分流情況進行具體(ti) 分析。
一般來說,畢業(ye) 生大體(ti) 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考研、考公或考編族,他們(men) 不追求暫時性就業(ye) ,如果暫時沒有考上,就會(hui) 選擇先學習(xi) 或充電。第二類是家境比較好,不愁經濟收入來源,或對人生定位與(yu) 目標不清晰,他們(men) 對就業(ye) 缺乏緊迫感。第三類盡管主觀上積極求職,但經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麵,結果就處於(yu) 待業(ye) 狀態。第四類是那些真正主動積極投身就業(ye) 的人。這一部分人是真正應該關(guan) 注的對象。
據了解,目前各大高校開展的促進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主要有提供就業(ye) 指導、組織招聘會(hui) 等,近年來部分學校推出了學校及下屬學院領導走訪大中型企業(ye) 、線上直播帶“貨”、學校發動教師幫扶學生就業(ye) 等新招。
但是,一些學生反映,雖然學校有開設就業(ye) 指導課程,但就業(ye) 指導老師嚴(yan) 重缺乏,很多時候隻是泛泛而談。學生鮮有機會(hui) 參觀與(yu) 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的行業(ye) 企業(ye) ,對行業(ye) 動態知之甚少。另一方麵,更多學生過著宿舍-教室-圖書(shu) 館的三點一線的生活,深入田間地頭、生產(chan) 一線的實踐課或考察課很少,比例極低。
作為(wei) 一名高校社會(hui) 學係教師,我一直覺得學生應該經常走出校門,走進生動的日常,關(guan) 注身邊與(yu) “附近”,將課堂理論與(yu) 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我教授的“都市社會(hui) 生活”公選課,授課對象是學校各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學生,在第一次課上,我拋出一些本地人耳熟能詳的地名或某種獨特現象,讓去過或了解過的同學舉(ju) 手示意,結果令我大跌眼鏡,超過半數的學生對當地的了解與(yu) 認識相當有限。
學生開展實踐課的需求很強烈,我也同樣強烈,隻可惜一些不合理與(yu) 不科學的約束,讓這件事變得較為(wei) 艱難。結果是,學生對真實的社會(hui) 需求、企業(ye) 表現知之甚少,這必然削弱其實踐能力。理論與(yu) 實踐脫節,教學培養(yang) 大綱及培養(yang) 方案與(yu) 社會(hui) 需求脫節,畢業(ye) 生不能或很難短期內(nei) 滿足企業(ye) 需求,是當下招工難與(yu) 求職難並存的重要原因。
眾(zhong) 所周知,就業(ye) 率關(guan) 乎高校的生存與(yu) 發展,是學校管理者競相追逐的重要指標,但不宜抽象或籠統地講就業(ye) 率,有關(guan) 部門與(yu) 單位要轉變觀念,摒棄過往一味追求高就業(ye) 率、快速就業(ye) 、就業(ye) 率排名等做法,坦然接受慢就業(ye) 、緩就業(ye) 等現實情況,將提高總體(ti) 就業(ye) 率轉向提高淨就業(ye) 率,並將更多注意力集中於(yu) 就業(ye) 意願強烈的群體(ti) ,做到有的放矢。
就業(ye) 是市場行為(wei) ,學生個(ge) 人綜合能力與(yu) 素質的全方位提升,對於(yu) 增加就業(ye) 率與(yu) 提高就業(ye) 質量至關(guan) 重要。宏觀方麵,學校需要不斷充實師資力量,合理完善專(zhuan) 業(ye) 結構,調整理論與(yu) 實踐課比例,平衡好書(shu) 本知識與(yu) 社會(hui) 知識、本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通識性知識,從(cong) 而培養(yang) 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複合與(yu) 全麵發展型人才。
微觀方麵,學校應致力於(yu) 建構更為(wei) 緊密的校企合作關(guan) 係,將校企合作常態化。推動更多用人單位管理人員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成為(wei) 兼職導師,麵對麵講授他們(men) 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教授學生一些實實在在的技能與(yu) 本領。對於(yu) 低年級學生,學校就有必要幫助他們(men) 明確未來的就業(ye) 或升學方向,實施分類培養(yang) ,對其中準備畢業(ye) 後直接就業(ye) 的學生開展職業(ye) 規劃與(yu) 就業(ye) 指導。尤其是實踐性強的專(zhuan) 業(ye) ,要提早安排實習(xi) 或實踐,而不是大四或大三才開始這項工作。
當然,學生不一定非要一開始就試圖把未來願景或發展藍圖規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適當的試錯與(yu) 摸索也有積極意義(yi) 。而且,認清自己很重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更重要,而不是一味從(cong) 眾(zhong) ,看到身邊的人考研、考公,自己也盲目跟隨,貽誤了其他求職機遇。平日裏多一些思考“我擅長什麽(me) ”“我有哪些潛力或潛能”“我適合從(cong) 事什麽(me) 工作”“我的弱點有哪些”,對提高就業(ye) 能力不無裨益。
姚華鬆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7月06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