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你是“職場替身”嗎?專家:職場能見度需要自己去爭取

發布時間:2022-07-08 10: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你是那個(ge) “職場替身”嗎

  職場能見度是需要自己去爭(zheng) 取的。當你不願再做替身的時候,恭喜你,你的職場之路開始進階了。

  ——————————

  入職兩(liang) 三年,小A最近很鬱悶。在團隊中,小A和小B是搭檔,共同承擔一些日常工作,技術含量不高,瑣碎且耗時。不久前,團隊接了一個(ge) 大項目,小B被領導調去承擔“更重要”的工作。但領導和小B似乎都有意無意地忘了,原本的日常工作全都壓在了小A頭上。

  這還不算,到了結項總結時,領導表揚小B圓滿完成任務,小B還獲得了額外獎金。團隊上空彌漫著喜氣洋洋的空氣,隻是沒有人看見小A替小B幹的活兒(er) ,那些“更重要”的事帶來的收益,也與(yu) 小A無關(guan) 。

  “我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我就像小B的替身,不出彩的活兒(er) 就是我幹,關(guan) 鍵是替人幹了也沒人看到。”小A說著說著,更委屈了。

  以上小A、小B和領導的故事,如果添加上不同的細節,一幕幕職場單元劇就呼之欲出。“職場替身”,一個(ge) 隱秘而常見的職場現象,往往發生在工作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身上。入職太短,一切還在學習(xi) 和適應,做替身也是學習(xi) ,替得心甘情願;入職太長,要麽(me) 已經安於(yu) 現狀,要麽(me) 已經另謀出路,替不替身也不重要。

  而對積極謀上進的職場半熟人來說,成為(wei) 替身就成了與(yu) 日俱增的隱痛。

  “職場替身”的存在,真的是一個(ge) 錯誤嗎

  林依的“替身”經曆,從(cong) 上中學時就開始了。作為(wei) 班裏的中等生,她不如績優(you) 生那樣耀眼,也從(cong) 來不給老師添任何麻煩。有一次班級輪上值周,林依和當時班上的第一名,也是全校第一名,被安排成一組,在每天下午的自習(xi) 課時間,打掃教學樓的兩(liang) 條樓梯。

  一人一條樓梯,一共掃5天,但其中兩(liang) 天,第一名被老師派去其他學校參加學習(xi) 經驗分享會(hui) ,掃樓梯就成了林依一個(ge) 人的活兒(er) 。“我至今清晰地記得,老師眉飛色舞地說第一名給班級爭(zheng) 光,但我多掃的樓梯,她一個(ge) 字也沒提,倒是第一名後來私下跟我說謝謝。”很多年過去了,林依工作已3年,每次同事以領導安排之名讓她替個(ge) 班,她就想起那個(ge) 獨自掃樓梯的下午,甚至覺得自己是那個(ge) “被嫌棄的鬆子”。

  看到這裏,也許我們(men) 會(hui) 對“職場替身”報以同情,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在接受專(zhuan) 訪時,提出的第一個(ge) 問題是:職場替身的存在,真的是一個(ge) 錯誤嗎?答案可能有些殘酷。

  汪冰認為(wei) ,職場不是校園,它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以目標為(wei) 導向,人是要被恰當管理和使用的,所以有“人力資源”之稱;而既然是資源,那從(cong) 小A的角度來說覺得委屈,但從(cong) 領導的角度,小B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達成團隊利益的最大化。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決(jue) 定。

  對團隊來說,“職場替身”隻是分工不同,而對個(ge) 人來說,也有一個(ge) 好消息。“當你還是新人的時候,有人願意帶你做一件大事,即便是打雜,你都高興(xing) ,認為(wei) 自己在學習(xi) 和進步。所以,當你意識到不願再做替身的時候,恭喜你,你的職場之路開始進階了。”汪冰說。

  職場能見度需要自己去爭(zheng) 取

  盡管團隊有著共同利益,但想要長期發展,並不能忽視小A們(men) 的感受。小A為(wei) 什麽(me) 會(hui) 感到委屈?汪冰說,一是公平的需要;二是被“看到”的需要;三是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需要。

  盡管職場並不以公平為(wei) 第一準則,但每個(ge) 人都渴望得到公平的對待;做了那麽(me) 多事,如果領導視而不見,沒人會(hui) 開心;而如果一直都是“替身”,無法實現自我價(jia) 值,痛苦必然與(yu) 日俱增。

  汪冰說,一個(ge) 習(xi) 慣做“職場替身”的人,往往還是一個(ge) “職場好人”,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好說話,怎麽(me) 對你都沒事。但真正在職場中成功的人,沒有一個(ge) 是“職場好人”。恰恰相反,“職場好人”和“職場替身”一樣,都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很遺憾,在目標導向的職場,業(ye) 績遮百醜(chou) 。

  所以,小A首先要學會(hui) 維護自己的邊界,學會(hui) 說“不”,事先就與(yu) 小B明確,能幫你做什麽(me) ,不能做什麽(me) 。與(yu) 其默默無聞並不情願地承擔下所有,不如讓小B去向領導說明,他原本的工作需要有額外的人來做。

  小A希望被“看到”,但他同時要明白,職場能見度是需要自己去爭(zheng) 取的,要把委屈變為(wei) 動力,去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當你能跟老板說不,你的底氣是什麽(me) ?”汪冰說,“也許老板會(hui) 照顧感情,但他終究要根據資源的有效利用來安排工作。這時,你就要證明自己是那個(ge) 重要資源。”

  這裏有一個(ge) 勵誌的故事:何田大學畢業(ye) 後在一家藝術品公司工作,最初跟著一個(ge) 部門小領導,做一些接待、錄入,甚至搬運的活兒(er) ,而所有光鮮亮麗(li) 的出場和業(ye) 績提成,自然都是領導的。但幾年下來,何田也跟著小領導見識了行業(ye) 的大小場麵,加上自己業(ye) 餘(yu) 的學習(xi) 、考證,到了第五年,他已成為(wei) 全公司最熟悉某一品類藝術品的人,而這恰好是那個(ge) 小領導的知識盲點。後來,公司一旦遇到這個(ge) 品類,連大老板都會(hui) 來征求何田的意見。

  “人家確實比我強,多幹點不吃虧(kui) ;但當我更強了,老板無論為(wei) 了功利還是公平,總會(hui) 看到的;再退一步,老板看不到,我還能跳槽,怎麽(me) 著都不虧(kui) 。”何田說。

  汪冰說,中國人有一句俗話“吃虧(kui) 是福”,總是計較得失的人最終可能失去更多;但這並不是讓人一直吃虧(kui) ,更不是毫無長進地吃虧(kui) ,“臥薪嚐膽也是有時間期限的,大部分人並不計較一時得失,怕的隻是看不到希望”。

  對“職場替身”來說,一些小的操作技巧也可嚐試。比如,老板看不到你的工作量,那你不妨自己來收集整理。第一次第二次,你不說話;到了第三次,你就把工作量的證據,打包報送人力資源部門或者老板。而之所以要到第三次,也是證明自己並非小肚雞腸,一忍再忍隻為(wei) 一個(ge) 公平。

  “職場是一個(ge) 講求證據的地方,如果你隻會(hui) 發牢騷卻沒有實證,你越情緒化,老板對你的印象可能就越差。”汪冰說,一個(ge) 工作量統計表將勝過千言萬(wan) 語。

  現金賬戶、福利賬戶、心理賬戶,總有一個(ge) 要足額

  “職場替身”從(cong) 名字看,就不是一個(ge) 人的事,有替身,自然也有被替的人,以及那個(ge) 操縱一切的“導演”。

  在公司,吳大超是一個(ge) 很受歡迎的人,年紀輕輕,能力出眾(zhong) ,領導喜歡用他,新人喜歡跟他,同資曆的人也喜歡跟他搭班,堪稱通吃。吳大超有一個(ge) 習(xi) 慣,愛送禮,不是什麽(me) 貴重物品——老家寄來的特產(chan) 、時下流行的零食;也不是送領導,而是送同事,辦公室裏其樂(le) 融融。領導偶爾抽調他臨(lin) 時辦個(ge) 什麽(me) 事,他原本的工作就需要同事去做,事後他不是請同事吃飯,就是在辦公室“大肆”感謝同事的支持,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小A和小B,替身和演員,有時候會(hui) 是一個(ge) 固定組合,比如不願拋頭露麵的小A,和‘社交達人’小B,小B會(hui) 將外麵得來的好處,分一部分給在背後托底的小A。這樣,他們(men) 達成某種默契和互惠。”汪冰說,“如果小B不懂得互惠,他的人際關(guan) 係賬戶就會(hui) 破產(chan) 。”

  在一個(ge) 團隊中,人人都是資源,領導要用好每一個(ge) 資源,自然也不能忽略“職場替身”。“如果一個(ge) 班主任隻能看到班裏考前三名的同學,他一定不是一個(ge) 好班主任。”汪冰說,好的領導,一定要看到小A,給小A機會(hui) ,“並不是說小A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是他既然是團隊一員,就要發揮最大價(jia) 值。替身的定義(yi) 是,沒人看見,如果小A的工作被看見了,他自然也就不是替身了。”

  講到這裏,汪冰解釋了一個(ge) 概念——奉獻,“能體(ti) 驗到獲得感的付出,是奉獻,如果做一件自己都覺得沒什麽(me) 意義(yi) 的事情,那就談不上奉獻。奉獻與(yu) 犧牲一樣,是不計較個(ge) 人的具體(ti) 回報,但一定很在意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yi) ”。而在職場中,想讓員工“奉獻”的公司,一定要往員工的心理賬戶中“注資”。

  老板往往給個(ge) 人開了3個(ge) “賬戶”:現金賬戶、福利賬戶、心理賬戶。“3個(ge) 賬戶總有一個(ge) 要足額。如果團隊暫時給不了現金和福利,那一定要在心理上給予回報,讓員工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比個(ge) 人得失更重要的事,把個(ge) 人的目標融入集體(ti) 的目標。這時候,員工也就不會(hui) 計較自己是不是‘替身’,因為(wei) 團隊的目標就是我的目標。”

  至於(yu) 如何增強員工的獲得感,那就是另外一個(ge) 複雜的話題了。

  (文中除汪冰外,均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7月08日 07 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