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00後將找工作當成一場“升級打怪”的體驗

發布時間:2022-07-11 15:5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剛開始投了很多份簡曆都石沉大海,後來才明白,沒有回複就是答案。”今年年初,即將在西北一所高校畢業(ye) 的馬長森剛結束實習(xi) ,便又轉向另一場求職“海投”之旅。

  參加線上招聘會(hui) 、不間斷地刷招聘類公眾(zhong) 號消息、加入各企業(ye) 的求職招聘群……馬長森初步估計,那段時間他投遞了約上百份簡曆,能夠收到筆試、麵試通知的有一半左右。

  讓馬長森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他完成了3場線上筆試,從(cong) 早晨9點開始做筆試題,直到晚上9點才結束。盡管實際情況往往是篩選簡曆、參加筆試後就被pass(淘汰)了,但馬長森依然格外珍惜每一次進入筆試的機會(hui) ,他覺得一輪又一輪的考試也是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值”累加。

  今年,首批00後本科畢業(ye) 生即將步入職場,就業(ye) 話題屢屢成為(wei) 討論焦點,當“00後整頓職場”“00後拒絕加班”等看似“叛逆”的熱詞衝(chong) 上熱搜時,殊不知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早已把求職看成了一場“升級打怪”的體(ti) 驗過程。

  海投簡曆也要抓住機會(hui) 和“雞血”舍友相伴求職

  剛開始,馬長森對自己非常不自信,甚至在一次麵試中,他差點兒(er) 被麵試名單“嚇暈”過去。

  這是一家位於(yu) 北京的世界500強企業(ye) ,馬長森對工作內(nei) 容、發展空間等各方麵都非常滿意,便投遞了簡曆。而在參加麵試時,他發現競爭(zheng) 同一個(ge) 崗位的,還有來自牛津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國內(nei) 外知名高校的畢業(ye) 生。

  今年6月,一份由網絡求職平台發布的《2022年畢業(ye) 季調研分析報告》顯示,一線城市因就業(ye) 機會(hui) 、經濟實力與(yu) 區位優(you) 勢較為(wei) 突出,仍為(wei) 大部分畢業(ye) 生工作首選城市。但生活成本較低、宜居度高的新一線城市更加受到00後的青睞。此外,六成畢業(ye) 生表示薪酬待遇、個(ge) 人發展、晉升機製是求職最看重的因素。

  在馬長森看來,他更願意把求職描述成一場追尋“雙向奔赴”的旅程,“需要自己努力也需要‘看眼緣兒(er) ’”。

  等待的過程是難熬的,這期間摻雜著成長的苦惱和未知的不確定性。不過,馬長森的“海投”策略逐漸起了效果,一段時間之後,他總會(hui) 被“莫名其妙”地通知筆試麵試,在他看來這要歸功於(yu) 他的“雞血”舍友。

  以前,馬長森的簡曆總會(hui) 因為(wei) 內(nei) 容重點不突出、與(yu) 崗位匹配性不高而被pass,而馬長森的“雞血”舍友仿佛比他更加了解他,不僅(jin) 能幫他回憶起一些重要的實踐經曆,還會(hui) 幫他分析不同經曆與(yu) 不同崗位的匹配性。“我還是我,但調整了表述方式就會(hui) 變成亮點”,馬長森從(cong) 沒想到自己有這麽(me) 多與(yu) 求職相關(guan) 的經曆和優(you) 勢,更沒想到舍友幫助他建立起了自信。

  除了更新簡曆,“雞血”舍友還會(hui) 參與(yu) 每個(ge) 人求職的其他環節,從(cong) 分享招聘信息、分析崗位的可行性到投遞簡曆,以及之後的每一輪筆試麵試。“他在幫助我們(men) 從(cong) 被動等待變為(wei) 行動起來。”馬長森說。

  同齡人抱團取暖 求職“避雷指南”在社交平台上線

  互聯網上也掀起了一場陌生人間的就業(ye) 經驗分享行動。

  今年年初,從(cong) 英國留學回國的張童,原本計劃投遞幾家“排得上號”的頭部金融企業(ye) ,但投了十幾家也被拒絕了十幾次,她感覺自己的求職難度直線攀升到了“困難模式”。

  張童開始分析自己的就業(ye) 目標是否現實,她發現自己心儀(yi) 的崗位更加看重編程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而恰恰她的教育背景裏缺少這些能力。於(yu) 是她將目標轉向與(yu) 自身經曆最符合,並且門檻稍低的崗位,不久後便收到了第一份offer。

  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正確認知自己,是張童在這段經曆中最大的收獲,她想記錄下自己的成長。收到offer的當晚,張童就在社交媒體(ti) 上更新了一個(ge) 名為(wei) “2022應屆生血淚教訓”的帖子,一夜之間這個(ge) 帖子收到了上萬(wan) 條的點讚、評論和私信。

  張童沒想到帖子“火”了,更沒想到存在求職困惑的同齡人有這麽(me) 多。為(wei) 了幫助更多的人,張童把自己的整個(ge) 求職過程劃分為(wei) “正確認知自我”“準備簡曆”“筆試麵試經驗”三個(ge) 大專(zhuan) 題,並詳細記錄下自己在每個(ge) 階段的心態轉變以及應對辦法。

  在社交平台分享求職經驗的人還有很多,方式和內(nei) 容各式各樣。比如,各行各業(ye) 的年輕人拍攝自己的工作Vlog;畢業(ye) 生們(men) 分享“避雷指南”經驗帖;組建“應屆畢業(ye) 生反焦慮”“今天有收到offer嗎”“校招遺漏人才自救中心”等互動交流小組。

  張童覺得,這種方式會(hui) 減少信息壁壘,進而消除自己小世界的不確定性,還會(hui) 收獲一些正反饋。“但經驗帖隻是參考係,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坐標和境遇,最終解決(jue) 問題還是要靠自己”。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青少年與(yu) 教育社會(hui) 學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朱迪認為(wei) ,對於(yu) 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更有效的解決(jue) 問題的方式。年輕人不僅(jin) 可以跨地域、跨空間去分享經曆和經驗,還能搜索到行業(ye) 內(nei) 前輩們(men) 的帖子,實現了跨代際、跨行業(ye) 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幫助他們(men) 規避一些人生“彎路”。

  為(wei) 何年輕人嘴上說“躺平” 實則拚命努力

  當00後們(men) 加入職場,“躺平”“佛係”“擺爛”等網絡詞語逐漸走紅,但也出現了“內(nei) 卷”“支棱起來”“衝(chong) 衝(chong) 衝(chong) ”等代表著奮鬥的熱詞。看似矛盾的詞語背後卻映射出新時代下,年輕人對工作的新定義(yi) 。

  朱迪曾經對比研究過近20年來國內(nei) 外關(guan) 於(yu) 價(jia) 值觀問題的調查數據,她發現,當代年輕人更加追求工作與(yu) 生活、家庭之間的平衡;相對於(yu) 其他發達國家,中國年輕人的工作至上倫(lun) 理相對較高,但從(cong) 我國縱向發展數據來看,相較於(yu) 20年前有所下降。

  朱迪認為(wei) ,當年輕人的工作至上倫(lun) 理下降之後,他們(men) 更多地追求情感滿足以及自我實現,為(wei) 工作而犧牲休閑娛樂(le) 的觀念在下降。不過,一旦生活壓力凸顯出來,年輕人更加願意為(wei) 改變生活去付出更大的努力。

  畢業(ye) 於(yu) 北京某高校的王文萱,就是在一輪又一輪的求職招聘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己角色的定位。從(cong) 去年9月開始,王文萱前前後後投遞了十幾家位於(yu) 北京、上海的互聯網公司,但最終都止步於(yu) 最後的麵試環節。麵對高昂的房租和工作壓力,王文萱決(jue) 定選擇離開一線城市。

  不過,回到家鄉(xiang) 的王文萱並沒有從(cong) 此輕鬆。在她看來,小城市的機會(hui) 相應減少了很多,一份好工作往往更是“擠破了頭”。

  如今,在小城裏的王文萱在努力去尋找一份“好工作”。她覺得,不管在哪個(ge) 城市、做著什麽(me) 工作,永遠保持努力、保持樂(le) 觀才是人生應有的命題。

  年輕人如何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朱迪認為(wei) ,年輕人需要反思自己對“好工作”的定義(yi) 標準是來源於(yu) 他人的想法、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認知,還是真正符合自己價(jia) 值追求、興(xing) 趣愛好的標準,如果一味地對“好工作”設定嚴(yan) 格的標準,很有可能是在給自己的發展設限,進而失去很多機會(hui) 。

  “年輕人找工作沒必要短時間內(nei) 追求完美,當自己把嚴(yan) 格的標準變為(wei) 限製時,就可能成為(wei) 達到完美路上的最大障礙。”朱迪說。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王文萱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