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幫扶,共促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持續幫扶,共促高校畢業(ye) 生順利就業(ye) (人民時評)
高校畢業(ye) 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各方進一步凝聚力量、共促就業(ye) ,就一定能更好幫助高校畢業(ye) 生們(men) 找到建功立業(ye) 的機遇與(yu) 舞台,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人社部印發通知,於(yu) 7月至12月啟動實施2022年離校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服務攻堅行動;上海、杭州等城市針對高校畢業(ye) 生的最新落戶政策,大幅降低了人才落戶門檻,讓大學生“先落戶後就業(ye) ”;寧夏計劃招募4100名高校畢業(ye) 生到基層開展“三支一扶”服務……為(wei) 做好今年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近段時間,相關(guan) 部門和地區陸續出台一係列舉(ju) 措,精心保障高校畢業(ye) 生的求職之路。
高校畢業(ye) 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解決(jue) 好他們(men) 的就業(ye) 問題,既關(guan) 係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和家庭幸福,更關(guan) 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穩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措施。當前正是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關(guan) 鍵階段,要進一步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ye) 指導服務,學校、企業(ye) 和有關(guan) 部門要抓好學生就業(ye) 簽約落實工作,尤其要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ye) 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ye) 的高校畢業(ye) 生作為(wei) 重點幫扶對象。”隨著今年1076萬(wan) 名高校畢業(ye) 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hui) ,他們(men) 求職的方式、尋求幫扶的途徑也隨之變化。如何確保服務不斷線、工作不斷檔,是做好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的一道必答題。
做好銜接,確保幫扶不落人。畢業(ye) 生從(cong) 高校步入社會(hui) ,服務畢業(ye) 生的主體(ti) 也從(cong) 高校轉為(wei) 各地的人社部門。這就要求人社部門提早與(yu) 教育部門、高校對接,盡快獲取未就業(ye) 畢業(ye) 生的相關(guan) 信息,及時建立台賬,確保每位需要幫助的高校畢業(ye) 生都能獲得相應的服務。值得注意的是,6月底人社部已開放2022屆未就業(ye) 畢業(ye) 生求職登記小程序,未就業(ye) 畢業(ye) 生可在戶籍地、常住地、求職地進行失業(ye) 登記或求職登記,這將確保高校畢業(ye) 生求助有渠道,服務不斷線。
精準施策,做到服務高質量。今年以來,從(cong) 精準推送崗位信息,到提供個(ge) 性化就業(ye) 服務方案,各地積極推動公共服務進校園。實踐證明,更加細致的就業(ye) 服務工作,有利於(yu) 高校畢業(ye) 生實現高質量就業(ye) 。隨著高校畢業(ye) 生從(cong) 校園走入社會(hui) ,各地公共就業(ye) 服務機構仍應延續之前的好做法,切實提高服務精準性,確保幫扶質量。例如,對有就業(ye) 意願的高校畢業(ye) 生,若其缺乏相關(guan) 經驗,可提供職業(ye) 指導、技能培訓、見習(xi) 機會(hui) 等服務,若其缺少崗位信息,可加大崗位推介力度;對暫無就業(ye) 意願的,也應做好狀態記錄,及時跟進服務。
創造條件,力促求職渠道暢。在校期間,校園招聘是促進就業(ye) 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畢業(ye) 生求職的主渠道。畢業(ye) 生離校後,各類社會(hui) 化專(zhuan) 場招聘活動應承接起校園招聘的功能,當好用人單位與(yu) 高校畢業(ye) 生的溝通橋梁。特別是要用好線上招聘平台,廣泛應用直播帶崗、空中宣講、無接觸麵試等新模式,加快崗位信息省級集中、全國聯網發布,暢通信息發布渠道,讓高校畢業(ye) 生能更方便、更快捷地獲取崗位信息。當然,在落實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可能組織線下招聘活動,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ti) 向好,為(wei) 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造了有利條件。7月份以來,不少地方積極行動,不斷探索好做法、新路徑,有的地方為(wei) 求職畢業(ye) 生提供住宿、交通便利,不少省份重啟延期的就業(ye) 招考,還有的地方歸集發布適合高校畢業(ye) 生的基層就業(ye) 崗位……隨著一係列舉(ju) 措的接續落地,各方進一步凝聚力量、共促就業(ye) ,就一定能更好幫助高校畢業(ye) 生們(men) 找到建功立業(ye) 的機遇與(yu) 舞台,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4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