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暑假,不妨吸引兒童重回社區

發布時間:2022-07-26 15:32:00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施芸卿

  暑假期間,“孩子去哪兒(er) ”成為(wei) 討論熱點,在眾(zhong) 多選項中卻很難看到“社區”這個(ge) 答案。一眾(zhong) 教育場景中,社區常常僅(jin) 被當作教育治理的末端環節,其在重塑教育新生態、推動立德樹人上的意義(yi) ,還遠未獲得學界和社會(hui) 充分討論。其實,如何吸引兒(er) 童重回社區,既是“雙減”向縱深突破的一大著力點,也是開展高質量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關(guan) 鍵一課。

  對兒(er) 童來說,社區能培養(yang) 其解決(jue) 實際問題、與(yu) 人溝通的能力,是開展生活教育的很好場所,最宜與(yu) 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當前,社區在兒(er) 童課外教育中缺失,有諸多深層原因。首先,當前城市社區複雜度高、流動性高,缺乏傳(chuan) 統共育基礎;而社區中公共空間不足,也使鄰裏之間缺少互動,難以重建信任和認同。其次,對“優(you) 績主義(yi) ”的過度追求和互聯網的滲透,使兒(er) 童的課外時間被刷題、培訓或網絡短視頻、遊戲等擠占,缺少在社區中生活的真實體(ti) 驗。再次,社區教育的原有定義(yi) 過於(yu) 狹窄,被視為(wei) 正規教育之外的補充,對兒(er) 童參與(yu) 關(guan) 注不足,對社區資源挖掘不夠。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也是家庭的重要延伸,更是兒(er) 童真實成長的地方。比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有更重要的人際連接和社會(hui) 整合的意義(yi) ,而這也正是實施難點所在。社區教育無法由單一主體(ti) 完成,而是一個(ge) 非常複雜的係統,是兒(er) 童教育、家庭成長、社會(hui) 治理的交疊之處。因此,如果說“雙減”需要係統治理、綜合治理,那麽(me) ,社區教育就是這一係統的微循環末梢,需要在其中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要吸引兒(er) 童重回社區,首先要拓寬對社區教育的理解。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hui) 即學校”,即強調了教育的社會(hui) 性。在此意義(yi) 上,社區是非常適合兒(er) 童的城市公共空間,有著時刻上演的真實生活和穩定玩伴,這是學校、機構、家庭無法比擬的優(you) 勢。其次要探索新型社區教育方式。不同於(yu) 正規教育的封閉性,社區教育最重要的特點是開放性,鼓勵孩子們(men) 麵對社會(hui) 問題、發現和感受真實世界,這恰與(yu) 當前國際前沿的“項目式學習(xi) ”理念契合,以社區生活為(wei) 藍本設計創新型教育內(nei) 容,蘊含著巨大潛力。社區教育的另一特點是實用性,可以針對不同兒(er) 童因材施教,涵蓋從(cong) 課業(ye) 輔導到生活技能培訓種種內(nei) 容。創新和實用兩(liang) 個(ge) 特點,能增強兒(er) 童和家庭在社區教育中的獲得感,培育社區生活的“黏性”。再次是要鼓勵多元主體(ti) 參與(yu) ,減輕基層負擔,健全教育生態。政府要變直接管控為(wei) 間接引導,更多發揮資源匹配和平台整合的功能,建設開放包容的支持型環境,鼓勵多樣性、釋放創新活力。

  此外,還需看見兒(er) 童教育對於(yu) 社區治理的“附加值”。當前,兒(er) 童往往是家庭的中心,親(qin) 子活動不僅(jin) 能動員三代,還能觸發“家”背後強大的文化認同。社區教育以社區成員為(wei) 主體(ti) 、在本地場景中的實施過程,能夠強化兒(er) 童與(yu) 社區的聯係,增強社區歸屬感,是一種更為(wei) 柔性、靈活的共識達成方式。

  社會(hui) 是大課堂,生活是教科書(shu) 。麵對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hui) 教育之間的“斷檔”和“脫節”問題,立足社區的課後教育是構建“育人全鏈條”的關(guan) 鍵一環,這種形式不僅(jin) 便利可及、成本適當,而且能與(yu) 當地生活、文化緊密結合,通過實施過程中的全齡參與(yu) 重塑社會(hui) 認同,創造更為(wei) 包容的育人環境。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