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的種子專業為何熱起來了 種業人才供不應求
聚焦
“小眾(zhong) ”的種子專(zhuan) 業(ye) 為(wei) 何熱起來了
眾(zhong) 所周知,種子是現代農(nong) 業(ye) 的“芯片”。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次會(hui) 議通過《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會(hui) 議強調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guan) 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you) 勢、控風險,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隨著種業(ye) 日益規模化、市場化、科技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ye) 對種業(ye) 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擴大。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近日,隨著多所高校公布錄取分數線,種子科學與(yu) 工程、生物育種等一度“小眾(zhong) ”的專(zhuan) 業(ye) ,慢慢熱了起來。
強基計劃、提前批次:把種子“搶到碗裏來”
據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院長助理張戰營介紹,該校普通專(zhuan) 業(ye) 中的種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是在農(nong) 學大類下招生的,從(cong) 近年的招生情況看,農(nong) 學類專(zhuan) 業(ye) 逐漸受到考生青睞,第一誌願報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錄取平均分數超一本線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生源質量逐年提升。
2021年,該校“強基計劃”第一年招生,就把種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納入其中,當年全校最高分的考生正是選擇了這一專(zhuan) 業(ye)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全國範圍內(nei) 首次設立生物育種科學本科專(zhuan) 業(ye) ,其中,植物育種與(yu) 動物育種兩(liang) 個(ge) 方向,納入“強基計劃”招生。
“這是紮實推進新農(nong) 科建設、強化國家種業(ye) 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ju) 措,對於(yu) 突破種業(ye) ‘卡脖子’技術瓶頸具有重要意義(yi) 。”張戰營認為(wei)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也首次開始了“強基計劃”招生,種子專(zhuan) 業(ye) 同樣列入其中。不過相比上述兩(liang) 所學校的“強基計劃”,從(cong) 招生數量上看,更有力度的舉(ju) 措是,依據教育部將急需緊缺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通過提前批次錄取的相關(guan) 文件,2021年起,種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以下簡稱“種子專(zhuan) 業(ye) ”)為(wei) 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建設點的15所高校,獲得提前批次招生的資格。
前不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cong) “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了解到,今年該校種子專(zhuan) 業(ye) 提前批次錄取的分數線,比去年提升了近3000位次。“無論是從(cong) 分數線,還是從(cong) 家長、學生的關(guan) 注度來看,種子專(zhuan) 業(ye) 的熱度明顯有了提升。”該校本科招生辦主任方淦說。
據介紹,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的種子專(zhuan) 業(ye) 有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作為(wei) 依托,該校的3名院士中,有2人在育種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方淦看來,現代農(nong) 業(ye) 未來的核心方向為(wei) 育種和機械化這兩(liang) 大領域,而種業(ye) 振興(xing) 是農(nong) 業(ye) 發展的根本基礎,很多有誌為(wei) 國家農(nong) 業(ye) 解決(jue) 卡脖子技術問題的同學,選擇種子專(zhuan) 業(ye) ,將來有機會(hui) 實現關(guan) 鍵技術的突破。
“我們(men) 的保研率在25%以上,大多數同學今後都會(hui) 升學,從(cong) 而走上科研的道路。”他認為(wei) ,對希望從(cong) 事學術研究的同學來說,種子專(zhuan) 業(ye) 是個(ge) 不錯的選擇。
這種熱度也蔓延到了普通高校。
安徽科技學院作為(wei) 一所長期在縣城辦學的省屬本科院校,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cong) 該校了解到,該校種子專(zhuan) 業(ye) 在安徽、山東(dong) 、河南、陝西四省的提前批次一次性招錄完結,第一誌願錄取率達100%,整體(ti) 生源質量明顯上升。該校該專(zhuan) 業(ye) 今年累計招收120人,計劃較去年增幅50%。在招生計劃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最低投檔位次較去年提升了近5000位次,其中河南省錄取最低分超批次控製線86分。
該校招生就業(ye) 處負責人分析,有了“提前批次錄取”的加持,這一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人才“急需緊缺”的地位得到凸顯,考慮到今後的就業(ye) 和職業(ye) 發展,一些有主見的考生將該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首選。
“過去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不少招生計劃,要靠調劑才能完成。而現在通過提前批次錄取,考生出於(yu) 主動選擇,全部被第一誌願錄取。”在該校這位負責人看來,這也提升了學生對專(zhuan) 業(ye) 的認可度,他們(men) 入校後,專(zhuan) 業(ye) 思想更加鞏固,轉專(zhuan) 業(ye) 現象有所緩解。
2021年,安徽科技學院種子專(zhuan) 業(ye) 提前批次錄取90人,這個(ge) “種子班”在全校備受矚目。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截至目前,這個(ge) 班隻有3個(ge) 學生轉到外專(zhuan) 業(ye)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個(ge) 同學從(cong) 外專(zhuan) 業(ye) “慕名”轉了進來。“對於(yu) 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穩定的了。”輔導員老師楊孝延說。
宋玉文就是那位從(cong) 外專(zhuan) 業(ye) “慕名”轉進來的學生——今年春天,00後的宋玉文從(cong) 食品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轉到了種子專(zhuan) 業(ye) 。
高中時,他就喜歡生物知識,喜歡自己思考、動手尋找答案。他覺得,種子專(zhuan) 業(ye) 與(yu) 他的興(xing) 趣點和知識結構相匹配,也能鍛煉動手動腦能力。
為(wei) 了適應現在的專(zhuan) 業(ye) 課程,追上其他同學的進度,每天晚自習(xi) 後或是周末時間,他準時前往圖書(shu) 館,結合專(zhuan) 業(ye) 老師的授課、網上查詢的資料,進行補缺補差。
“種業(ye) 工程在不斷向前邁進,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平台帶給自己的不僅(jin) 是個(ge) 人發展。”爭(zheng) 取今後從(cong) 事與(yu) 種業(ye) 相關(guan) 科研工作的宋玉文這樣說。
選擇種子專(zhuan) 業(ye) ,是出於(yu) 一種情懷
“選擇種子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不少人是出於(yu) 對生命科學的興(xing) 趣,希望探索種子的神奇和生物的奧秘,設計前沿育種方案,為(wei) 建設現代種業(ye) 強國作出貢獻。”張戰營說。
張戰營分析,種子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主要掌握種子生產(chan) 、加工貯藏、質量檢測、營銷管理的理論知識與(yu) 實踐技能,而新興(xing) 的生物育種專(zhuan) 業(ye) 是作物學、畜牧學、生物學、遺傳(chuan) 學、信息學的交叉融合,重點研究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數字化育種、基因組編輯、合成生物學等現代育種理論基礎與(yu) 前沿技術,培養(yang) 富有創新精神與(yu) 創造能力的卓越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安徽科技學院2021級“種子班”中,有超過半數的學生來自農(nong) 村,對於(yu) 農(nong) 業(ye) 的情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選擇。
來自安徽巢湖農(nong) 村的何誌陽就是其中一員,去年高考,他作出了讓全家人意外的決(jue) 定——以高出安徽理科一本線16分的成績被錄取到種子專(zhuan) 業(ye) 。該校領導親(qin) 自把該專(zhuan) 業(ye) 的第一份錄取通知書(shu) 送到何誌陽家中。
何誌陽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生活,經常跟著爺爺下地種稻子,挑水扛工具,幫著打下手,頂著炎炎烈日,爺孫一起流汗。即使上學以後,每逢假期,他總要回家幫忙幹農(nong) 活。
望著家裏的10餘(yu) 畝(mu) 土地,何誌陽一直有個(ge) 心願:未來能不能對種子作出改良,研製出不需要打藥和施肥也能抗病的種子?
父母希望他學計算機或者師範專(zhuan) 業(ye) 。在填報誌願時,何誌陽隻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類的院校。對此,家人很不理解,何誌陽苦心解釋了一番:“爺爺奶奶天天這麽(me) 累,如果我以後研究出了新型種子,他們(men) 就不用這麽(me) 辛苦勞作了!”
今年暑假回家,他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了自己參與(yu) 學校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技能大賽的籌備工作。他自信地告訴家人:“國家農(nong) 業(ye) 政策越來越好,機械化水平也在提升,農(nong) 業(ye) 發展會(hui) 越來越好。”
2006年從(cong) 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周紅英進入合肥豐(feng) 樂(le) 種業(ye) 從(cong) 事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這一幹就是16年。
周紅英也是在農(nong) 村長大的,自小就陪著父母插秧。她至今記得自己讀本科時,袁隆平院士在學校大禮堂帶來的那場主題為(wei) 雜交水稻的學術報告。
當時,周紅英聽得格外認真。她回憶,袁老皮膚黝黑、人也很瘦,外表和話語都很樸實,但幾乎每一句話都令她心潮澎湃。“這份樸實的背後,是對農(nong) 業(ye) 的奉獻和熱愛,給我們(men) 年輕人以奮進的力量。”
“袁老是我們(men) 的榜樣,他生前常提起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是我們(men) 育種工作的奮鬥目標。”大四時,周紅英跟著實習(xi) 老師在田間勞動,前往實驗室做實驗,而且她的碩博階段都將作物遺傳(chuan) 育種作為(wei) 研究方向。
“可以說,袁隆平院士就是我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的標杆,他的事跡影響了很多人一生的職業(ye) 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00後也正是在袁老的感召下報考了這一專(zhuan) 業(ye) 。”安徽科技學院農(nong) 學院副院長舒英傑是種子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負責人,招生季經常接到學生家長打來的專(zhuan) 業(ye) 谘詢電話,“隻要一說到‘袁隆平’這三個(ge) 字,家長和孩子立馬就明白了我們(men) 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使命。”
如今,該校2021級種子專(zhuan) 業(ye) 的兩(liang) 個(ge) 本科班,都不約而同地把袁老的照片作為(wei) 班級QQ群的頭像。
一名19歲的女生在自己的QQ個(ge) 性簽名中援引袁老的話作為(wei) 座右銘——“畢生的追求就是禾下乘涼夢,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好一粒種子!”
同樣在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老校長盧永根院士的事跡激勵了一代代學子。這位水稻遺傳(chuan) 學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wei) 國家農(nong) 業(ye) 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生前還將880多萬(wan) 元積蓄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ti) 捐獻給醫學研究。
為(wei) 了切實推進“新農(nong) 科”建設,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今年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決(jue) 定依托作物學優(you) 勢學科設立本-博貫通的“新農(nong) 學”創新班。經過層層考核,最終選拔出來自農(nong) 學、植保、資環、生科、園藝等12個(ge) 學院共計30名學生,全班平均績點達4.09,學生在原專(zhuan) 業(ye) 排名均在前30%以內(nei) 。
“同學們(men) 報名非常踴躍,不少人來自非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這超出了我們(men) 的預想,能夠感受到他們(men) 對農(nong) 業(ye) 的情懷。”在該校農(nong) 學院院長儲(chu) 成才教授看來,袁隆平院士、盧永根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對於(yu) 農(nong) 業(ye) 的追求以及愛國奉獻的精神,切實感染了當下的年輕學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不過,既要招進來,又要穩得住。培養(yang) 種子專(zhuan) 業(ye) 在內(nei) 的農(nong) 科人才,至關(guan) 重要的是,還要確保他們(men) 今後學農(nong) 事農(nong) 。不少農(nong) 業(ye) 類學校都在思政教育與(yu) 農(nong) 耕教育上作出了持續的探索。
在安徽科技學院,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蔣德勤教授牽頭承擔國家級新農(nong) 科研究與(yu) 改革實踐項目《地方高校農(nong) 科人才思政教育與(yu) 大國三農(nong) 教育實踐》,共同創建1個(ge) 課程思政案例庫和5個(ge) “大國三農(nong) ”實景體(ti) 驗基地,出版4部通識教材,旨在培養(yang) 學生的“三農(nong) ”情懷。
為(wei) 了將這種情懷傳(chuan) 播至更多的年輕人,該校還利用假期開展“我回母校報喜訊”活動,大學生除了匯報自己學農(nong) 的經曆,還重點為(wei) 學弟學妹們(men) 普及農(nong) 業(ye) 知識、宣講農(nong) 科專(zhuan) 業(ye) ,在高中生心中早早播下學農(nong) 的“種子”,動員他們(men) 今後報考農(nong) 業(ye) 院校。
種業(ye) 人才越來越“供不應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cong) 不少農(nong) 業(ye) 院校了解到,過去“進口不旺,出口旺”的種子專(zhuan) 業(ye) ,近年來就業(ye) “供不應求”的形勢日益凸顯。以安徽科技學院為(wei) 例,平均每年畢業(ye) 生中有一半考上了碩士研究生,部分學生考上了農(nong) 口的公務員和事業(ye) 單位,剩下的多數去了農(nong) 業(ye) 科技企業(ye) 和種業(ye) 公司工作。
據該校提供的數據,在學校就業(ye) 信息網和安徽省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上,入駐該校的種業(ye) 公司達到40餘(yu) 家,近兩(liang) 年增長明顯,2021年增幅達到45%。在部分上市種業(ye) 公司,校友形成的傳(chuan) 幫帶體(ti) 係,讓畢業(ye) 生就業(ye) 形成規模效應。還有不少畢業(ye) 生走上了創業(ye) 之路,抱團開起了種子服務公司,從(cong) 事種子的銷售。
合肥豐(feng) 樂(le) 種業(ye) 水稻研究院副院長吳曉亮從(cong) 事育種工作近20年。他觀察到,近年來進入育種一線的年輕人增多了。據他分析,一方麵,隨著農(nong) 業(ye)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科研力量越來越集中,為(wei) 企業(ye) 自主創新提供空間,企業(ye) 渴望年輕的種業(ye) 人才,他們(men) 專(zhuan) 業(ye) 對口、相對來說上手快;另一方麵,隨著“唯論文”觀念的破除,國家鼓勵科研人去田間地頭搞創新,和專(zhuan) 家聯合攻關(guan) 農(nong) 業(ye) 課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大。此外,隨著老一輩科研人退休,人才梯隊“斷檔”,年輕人也有了更多的機會(hui) 和位置。
目前,多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加大對種業(ye) 人才的補貼支持力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等多省市出台種業(ye)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政策,涵蓋科研補助、人才補貼、項目資助等,促進人才流動和集聚。
合肥曾經誕生中國種業(ye) 第一股——豐(feng) 樂(le) 種業(ye) ,目前擁有兩(liang) 家種業(ye) 上市公司,去年合肥市政府下發打造“種業(ye) 之都”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加強種業(ye) 人才引進,對來本市種業(ye) 企業(ye) 工作且符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的博士、全日製碩士和“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ye) 生以及其他急需緊缺人才,3年內(nei) 每月分別給予3000元、2000元生活補貼,此外還可以享受一定的住房補貼。
“我們(men) 的畢業(ye) 生過去主要流向長三角發達城市,現在安徽很多城市都在‘加碼’人才引進的補貼力度,加上疫情的影響,選擇留在本省就業(ye) 的比例今年有了明顯上升。”
安徽一所農(nong) 業(ye) 院校招生就業(ye) 處的老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安徽的糧食播種麵積、總產(chan) 量均居全國第4,這些種業(ye) 人才留下來,將推動本地種業(y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安徽糧食增產(chan) 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張戰營認為(wei) ,國家《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扶持優(you) 勢種業(ye) 企業(ye) 發展,要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實現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多要素融合,建立健全商業(ye) 化育種體(ti) 係。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層次種業(ye) 人才補充進來。
張戰營介紹,近來,先正達集團聯合產(chan) 學研機構共同組建了國家玉米種業(ye) 技術創新中心,向行業(ye) 提供具有商業(ye) 化價(jia) 值的創新成果,促進玉米種業(ye) 的高質量發展;由首農(nong) 食品集團牽頭,北京市平穀區政府、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隆平高科等高校院所及種業(ye) 龍頭企業(ye) 組建北京生物種業(ye) 創新聯合體(ti) ,承擔國家和北京市生物種業(ye) 重大科研任務,開展生物種業(ye) 重大技術攻關(guan) 。“我們(men) 今年就有畢業(ye) 生進入北京生物種業(ye) 創新聯合體(ti) 工作,今後高端種業(ye) 企業(ye) 會(hui) 越來越多,對高端種業(ye) 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此外,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都將種業(ye) 人才的重要需求地指向了海南島。目前,全國有800多家南繁單位在海南設立穩定的科研育種基地,一個(ge) 集科研、生產(chan) 、銷售、交流、成果轉化於(yu) 一體(ti) 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穀”呼之欲出。這裏是種業(ye) 人才的沃土:每年近萬(wan) 名種業(ye) 科技人員活躍在此,其中不僅(jin) 包括數十名常常異地往返的院士,也有很多近來湧入並落戶的高校院所的畢業(ye) 生。
不僅(jin) 僅(jin) 是在天涯海角,即使在茫茫太空,種子專(zhuan) 業(ye) 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今年4月16日,在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號乘組返回地球,一同歸來的還有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遴選的16份種子——這是我國目前駐留太空時間最長的一批作物種子,有望獲得一批變異類型豐(feng) 富、具有重要應用推廣價(jia) 值的原創性優(you) 良種質資源。
近年來,該校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空間環境遺傳(chuan) 效應方麵開展了深入研究,培育了係列植物新品種在產(chan) 業(ye) 上的應用,已經成為(wei) 作物學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該方向未來將深入結合新一代航天工程,解析空間環境與(yu) 遺傳(chuan) 進化的分子關(guan) 聯,並開發水稻空間誘變育種新技術。相關(guan) 人員表示,“該方向為(wei) 多學科交叉領域,需要研究人員在工程學、遺傳(chuan) 學、育種學、信息科學和種子科學方麵具有創新性的思維,具備典型的複合型人才需求特點。”
十年磨一劍,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人才能留下來,還要用得好、幹得久。育種是一項有著“生命周期”的工作,需要靜心守護、耐心等待,不懼挫敗。
眼下正是夏種的關(guan) 鍵時節,江淮大地迎來了入夏以來最強勁的持續高溫。
80後女博士周紅英頭頂烈日,穿著膠鞋、戴著草帽,時而彎腰,時而蹲下,在豐(feng) 樂(le) 種業(ye) 安徽肥西嚴(yan) 店鄉(xiang) 綜合試驗基地200畝(mu) 試驗田裏,為(wei) 水稻葉齡做識別記錄。
“看葉齡就是了解水稻母本和父本的葉片數及其發育進度,可推測其他器官的生育進程,判斷父、母本花期是否能相遇授粉。這兒(er) 能測配2000多個(ge) 組合呢,我們(men) 要選出最優(you) 質的水稻,目標是好吃、好種、好管、產(chan) 量高!”伴著膠鞋蹚過泥水的沙沙聲,她一邊挪動步子,一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
從(cong) 業(ye) 16年來,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團隊花10年培育的一個(ge) 水稻品種進入最後一個(ge) 環節——示範推廣。然而夏季高溫來襲,品種結實率很低,這給了團隊當頭一棒。“還是經驗不足,我們(men) 推倒重來,在培育的過程中導入耐熱基因,可花了一番苦功夫。”周紅英說。
吳曉亮站在試驗田裏告訴記者,一個(ge) 水稻新品種從(cong) 選種到試驗再到推廣,至少是“十年磨一劍”。“現在所在的是測配田,遠處還有選育田、製種田、品比田等區域,與(yu) 此對應,水稻選育要曆經親(qin) 本創製、組合測配、配合力優(you) 勢鑒定、品比試驗等層層篩選。”
“天天一身泥,一定要能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越在一線鑽研,越能選出好種子。”為(wei) 此,吳曉亮每次代表公司招聘畢業(ye) 生時,都會(hui) 一遍遍地問對方,是否真有興(xing) 趣?“對農(nong) 業(ye) 有了興(xing) 趣,才會(hui) 越幹越輕鬆。”
事實上,水稻育種也是田間學問,無時無刻不在考驗從(cong) 業(ye) 者的耐心、毅力和體(ti) 力。每塊田育種材料不同,隻能靠人工一株株按田壟區域進行標記和實驗。
除了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周紅英要帶隊去海南南繁科研基地外,大部分時間待在合肥的實驗室裏,用各種儀(yi) 器分析稻米品質,這決(jue) 定著“飯碗裏的米香不香”。
“科研是長期、堅韌的過程,‘小白’要5年才能逐步上手。選育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能忙一輩子也培育不出幾個(ge) 新品種。”周紅英感慨。
在田間與(yu) 她並肩戰鬥的是一支11人的育種團隊,其中有一半是90後,均為(wei) 農(nong) 業(ye) 院校遺傳(chuan) 育種、栽培學、種子科學與(yu) 工程等專(zhuan) 業(ye) 的本碩畢業(ye) 生。這支團隊目前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水稻新品種已有35個(ge) 。
如今,育種手段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周紅英看到自己選育的種子一步步走向市場,被農(nong) 民接受,更是無比開心。
“源於(yu) 選擇,忠於(yu) 熱愛,雖苦,也充滿樂(le) 趣。”周紅英希望,這句話能與(yu) 種子專(zhuan) 業(ye) 的“準大學生們(men) ”共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