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充分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金台視線·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②)
本報記者 沈童睿
農(nong) 民是糧食生產(chan) 的主體(ti) ,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充分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近期,讀者紛紛來信,講述糧食生產(chan) 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糧食收購價(jia) 格總體(ti) 穩定,但農(nong) 資價(jia) 格抬升較快,壓縮了農(nong) 民種糧的收益
“種莊稼是體(ti) 力活,可現在下地看看,見到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不願種糧食了。”來自河南安陽市的農(nong) 民齊強說,“在外打工的收入比種糧食多不少,這是擺在農(nong) 民家庭麵前的現實問題。辛辛苦苦種一年糧食,還比不上打工幾個(ge) 月的收入,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就很難調動起來。”
種糧收益一端是價(jia) 格,一端是成本。2004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購價(jia) 為(wei) 重點的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收儲(chu) 製度。今年,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chan) 區實行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jia) 格水平較上年均有提高。這些舉(ju) 措保護了農(nong) 民利益,有效避免了“穀賤傷(shang) 農(nong) ”。
由於(yu) 糧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保持糧價(jia) 穩定十分重要。而糧食價(jia) 格總體(ti) 穩定,也意味著上揚空間有限,不少農(nong) 民朋友在來信中表示,相對糧食價(jia) 格,農(nong) 資價(jia) 格抬升較快,增加了生產(chan) 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農(nong) 民種糧的收益。
“糧食收購價(jia) 格穩定,可是種子、化肥、農(nong) 藥價(jia) 格有時漲得很厲害,種糧本來就不太賺錢,成本一旦上漲,賺得就更少了。”安徽蚌埠市讀者楊文利說,漲價(jia) 尤其明顯的是肥料。他根據自家去年的情況算了一筆賬:“去年我們(men) 這裏尿素、複合肥的價(jia) 格都上漲了10%左右。施肥打藥加上機播、機收等花銷,粗算下來每畝(mu) 地要投入約500元,差不多占去了收入的一半。”
受多重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多種肥料價(jia) 格有較快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6月上旬流通領域重要生產(chan) 資料市場價(jia) 格變動情況》,6月上旬全國流通領域尿素(小顆粒)市場價(jia) 格達到每噸3187.4元,複合肥市場價(jia) 格為(wei) 每噸4121.7元,同比明顯上漲。讀者安先生是農(nong) 資經銷商,他說:“原料價(jia) 格、運輸都會(hui) 對農(nong) 資價(jia) 格產(chan) 生影響。在化肥價(jia) 格上漲迅速的時候,我們(men) 的生意就冷清許多,農(nong) 民種糧都得精打細算,農(nong) 資價(jia) 格太高對他們(men) 來說影響很大。”
來自江西吉安市的何先生是當地一名種糧大戶,他流轉的田地超過百畝(mu) ,肥料需求量大,對成本上升的壓力感受明顯。“每袋肥料漲個(ge) 幾塊錢,加起來就是挺大一筆支出。反過來說,如果肥料價(jia) 格能穩住,我們(men) 種糧的收益就更有底了。”為(wei) 適當彌補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增加的種糧成本支出,保障種糧農(nong) 民合理收益,2022年中央財政繼續對實際種糧農(nong) 民發放了一次性農(nong) 資補貼,相關(guan) 部門和單位還建立了化肥保供穩價(jia) 工作機製。
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對種糧大戶來說也是較大的開支。山東(dong) 濟寧市一位種糧大戶反映,去年他發放的種地工資是每天150元,較往年多出50元。與(yu) 此同時,地租價(jia) 格也有所提高,有些地方的地租超過了成本的一半。
浙江慈溪市讀者伍新福說:“多種因素交織作用,影響著種糧生產(chan) 成本。除了堅持和完善有效的補貼、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還應著力探索一些長效辦法,增強農(nong) 民抵禦風險的能力,讓農(nong) 民更願意種地。”
農(nong) 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ti) 快速發展,小農(nong) 戶在穩產(chan) 增收方麵仍麵臨(lin) 不少困難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畝(mu) 均種糧收益為(wei) 824元,是近5年來最高水平。但在農(nong) 民眼中,種糧收益仍然偏低。一位農(nong) 民說:“同樣一畝(mu) 地,用來種瓜果蔬菜,收入能翻番。這還不算花在田裏的功夫用來打工的收入。”獲利微薄,是一些地方耕地撂荒、“非糧化”的主要原因。
要保障種糧收益,離不開更先進的經營方式、更高的生產(chan) 效率。近年來,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快速發展,許多地方通過適度發展規模經營、提升農(nong) 業(ye) 科技含量和機械化水平,有力促進了糧食增產(chan) 和農(nong) 民增收。相比這些經營主體(ti) ,一些耕地偏少、經營手段相對落後的小農(nong) 戶,在穩產(chan) 增收方麵仍麵臨(lin) 不少困難。
海南文昌市讀者朱先生說:“我們(men) 本地人均耕地少,地塊細碎不成規模,即便沒有自然災害或糧價(jia) 下跌,農(nong) 民也很難通過種糧食顯著增加收入。”
河南商丘市讀者白飛宇是一名90後農(nong) 民,他說:“在家鄉(xiang) ,我的同齡人幾乎都在外地。父親(qin) 那一輩農(nong) 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有利於(yu) 增產(chan) 的新技術、新設備,對他們(men) 來說較難掌握,更不用說那些更年長的村民了。”
此外,農(nong) 民在生產(chan) 資料采購、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等方麵,議價(jia) 能力也比較弱。在信息獲取方麵,他們(men) 也不具備優(you) 勢,尤其是麵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大小年”現象,更難保障收益。還有不少農(nong) 村家庭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視為(wei) 副業(ye) ,缺乏主動融入現代農(nong) 業(ye) 、種糧增產(chan) 的意願。
根據第三次農(nong) 業(ye) 普查數據,我國小規模農(nong) 戶數量占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98%以上,小農(nong) 戶從(cong) 業(ye) 人員占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90%。從(cong) 現階段來看,以小農(nong) 戶為(wei) 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nong) 業(ye) 經營的主要形式。一些讀者認為(wei) ,小農(nong) 戶的增產(chan) 增收需求不容忽視,而他們(men) 麵臨(lin) 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造成的,需要有關(guan) 部門加強引導扶持,讓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小農(nong) 戶。
近年來,《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政策體(ti) 係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意見》《關(guan) 於(yu) 促進小農(nong) 戶和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出台,進一步明確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支持保護小農(nong) 戶發展的思路和政策舉(ju) 措。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帶動實現了農(nong) 業(ye) 價(jia) 值鏈增值和農(nong) 民就業(ye) 增收。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nong) 場超過390萬(wan) 個(ge) ,全國依法登記注冊(ce) 的農(nong) 民合作社超過220萬(wan) 家,農(nong) 民合作社成員中普通農(nong) 戶占比95.5%;全國市級以上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共吸納近1400萬(wan) 農(nong) 民穩定就業(ye) ,各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組織輻射帶動1.27億(yi) 農(nong) 戶,戶均年增收超過3500元。
聚焦糧食生產(chan) 全產(chan) 業(ye) 鏈,補齊短板、保本增效,讓農(nong) 民通過種糧多多受益
一些讀者在來信中建議,應著眼糧食生產(chan) 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現並補齊短板,保本增效並舉(ju) ,讓農(nong) 民通過種糧多多獲益。
“讓農(nong) 民願種糧、多種糧,就要完善收益保障的相關(guan) 政策和工具,給種糧戶吃上‘定心丸’。”福建三明市讀者張夢凡認為(wei) ,除了繼續用好種糧農(nong) 民補貼、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還建議保險企業(ye) 根據不同地域糧食生產(chan) 的特點、風險,創新拓展農(nong) 業(ye) 保險品種,為(wei) 種糧戶提供更全麵有效的保障。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副院長左停表示,要保障種糧農(nong) 民收益,提升種糧積極性,應進一步發展各項保障措施,提升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安全性,在農(nong) 田設施、農(nong) 業(ye) 市場經濟、農(nong) 業(ye) 裝備等方麵都要發力。如大力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期貨市場以抵抗市場波動的影響;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裝備、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業(ye) 和社會(hui) 化服務等,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升附加值,克服糧食等農(nong) 產(chan) 品比較效益低的問題,進而提升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效益和安全性。
吉林遼源市讀者馮(feng) 茵建議,采取多種形式,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種糧是否得法,也會(hui) 影響成本。比如有的合作社因為(wei) 掌握了新的種植技術,就可以比小農(nong) 戶更高效地生產(chan) ,減少化肥等農(nong) 資消耗,從(cong) 而壓低成本。”她建議,鼓勵合作社、種糧大戶帶動小農(nong) 戶學習(xi) 先進的種糧技術,一些院校、研究機構還可以組織網上課堂,提供技術指導。
有的地方嚐試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托管種糧,讓專(zhuan) 業(ye) 的農(nong) 業(ye) 服務團隊接手農(nong) 資采購、農(nong) 機作業(ye) 、統防統治、倉(cang) 儲(chu) 運輸等環節。山西太原市讀者林建勳說,將部分生產(chan) 環節托管出去後,原來種糧人手緊張的問題解決(jue) 了,而且由於(yu) 專(zhuan) 業(ye) 團隊知識技能更加豐(feng) 富,無論是農(nong) 資采購還是用肥用藥,都比以往節省了更多費用。“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給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實際上是通過服務把分散的地塊做整合,完成了靠一家一戶難以實現的規模化作業(ye) 。”林建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